山变青了,水变绿了,人变精神了

——贫困的东巴凤革命老区在大会战中改变了模样

新华社记者 张周来 胡星

  作为百色起义腹地、右江革命根据地重要组成部分的广西河池市革命老区东(兰)、巴(马)、凤(山)三县,为期两年的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眼下已近尾声,当地长期贫困落后的面貌得到极大改观,条件的改善打开了三县开放发展的大门,老区干部群众倍受鼓舞。 

    大路出深山,深山建工厂,东巴凤出现可喜变化 

    在偏远的凤山县江洲乡,以前农民卖木材要先用马驮,然后由农用车送到相邻的平乐乡,再从那里运到目的地,成交价每立方米约560元,其中运费就花了430元左右,辛苦过后农民袋中所剩无几。如今通乡柏油路已经建成,从江洲到平乐的运输费由140元大幅降至80元,群众觉得“有奔头”了。 

    东巴凤革命老区自然条件极为恶劣,加上区位劣势、基础设施薄弱等因素,三县在大会战前尚有40余万人没有脱贫,2001年三县人均GDP不及全国平均水平的26.5%,不及广西平均水平的42.4%。2003年,广西在中央及兄弟省份的大力支持下,用两年时间集中力量在东巴凤开展交通、教育、通信、农贸市场等12大类7万多个项目的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总投资22亿元,其中交通项目投资16亿元。 

    路通财源通。大会战前凤山县没有一条柏油路,有一次好不容易找来一位客商,一路颠簸来到凤山对方转身就走,连呼上当。凤山县委书记韦善国说:“那时就感觉出去的路越走越宽,回来的路越走越窄。”大会战中凤山县初步构建了县乡村三级路网,曾经感叹上当的那位客商再次来凤山考察,很快就确定了投资意向。 

    大会战终结了三县没有二级路的历史。东兰县到南宁的车程由原来6个小时缩短为3个小时,安徽华泰集团、浙江花神丝绸集团等企业相继来东兰投资建厂。凤山县2004年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金2.6亿元,当年开工项目的投资总额是全县建国以来工业投入总和的两倍。 

    告别砍柴挑水历史,山里农民用上了沼气、自来水,吃上了早餐 

    在东巴凤老区,农民们以前早上总是空着肚子出去做工,根本不吃早餐。凤山县长峒村农民田景杰说:“早上要砍柴生火,没有那么多时间做早饭。有了沼气,做饭省时又省力,现在我们经常吃完早饭才出工。” 

    当地石山地区传统的薪柴砍伐加剧了水土流失,生态环境进一步恶化。大会战中三县增建了6万多座沼气池,累计投入9580多万元,结合退耕还林,原本脆弱的生态环境大大减轻了负担。 

    在东兰县东兰镇巴拉村村民韦卫平家,记者看到猪圈里的猪粪通过排便沟直接通到沼气池里。韦卫平告诉记者:“养两头猪产生的沼气已经够用,既方便又卫生,残留的废渣还是追肥的好材料。” 

    农民黄猛给记者算了一笔帐:农户建一座容积为8立方米的沼气池,饲养3头猪以上,平均日产沼气1.5立方米,可以满足5口之家日常生活之用,年产总量400立方米,产值960元;年产有机肥30吨,节约购买化肥开支300元;沼渣种植增产收入200元。“这笔钱对农民来说可是不小的数目。 

    巴马县百林乡群众在大会战前都是直接从河沟里取水。村民黎光生说,那时的水有一股刺鼻的酸臭味,人们喝了经常出现肠胃疾病。在这次大会战中,东巴凤三县新增建的1. 4万个地头水柜,31处乡镇供水、109个村屯饮水工程,受益人口达4.75万人,帮助21.75万人、8万头牲畜解决了饮水难问题。现在百林乡新建了一个供水厂,日供水能力达到400立方米,许多居民现在都用上了卫生方便的自来水。 

    老区传捷报,布鞋寄深情,群众心里话谢党恩 

    大会战临近结束时,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书记曹伯纯一行来到凤山县凤城镇长峒村检查工作,从山里搬出来、正在建新房的壮族妇女杨柳燕十分激动,把两双自己亲手做的布鞋送给了曹伯纯,她真诚地说:“感谢大会战,感谢党和政府带领我们脱贫致富!” 

    行走在老区的村村寨寨,一个个大会战项目让人目不暇接:学校、司法所、文化站、计生所……很多人感叹:老区的山变青了,水变绿了,人也变精神了。 

    在邓小平、张云逸、韦拔群等老一辈革命家曾战斗过的东巴凤,英烈辈出,百色起义纪念馆的革命烈士英名录中,东巴凤三县的烈士就占80%。在国家建设红水河水电基地时,当地群众配合搬迁、后靠,很多人失去了土地,加上自然条件极度恶劣,虽经不断努力仍未摆脱贫困。在新时期集中力量搞大会战,做到了老百姓的心头上。顾全大局、朴实善良的老百姓说:“共产党没有忘记我们。” 

    大会战涉及的7万多个项目,样样关乎老百姓切身利益。从解决百姓身边的水、电、路、卫生、通信等开始,到修建沼气池、退耕还林,再到新建乡镇司法所、文化站等一批设施,大会战项目设计时充分考虑了群众生产生活的基本需要,并就重点项目在资金安排上予以倾斜,提高了老区人民的生活质量。 

    在整个大会战中,东巴凤三县人民群众发扬了一贯的艰苦奋斗作风,累计投工投劳640多万个工日,在最为艰苦的阶段,河池市1/3的干部全部下到基层一线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有的党员干部累倒在工作岗位上,党风、政风、民风为之一新。惠泽东巴凤70万人民的大会战,被当地百姓称为“想得周到,给群众增添无穷信心的工程”。(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