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增收保持良好势头

    农民收入继2004年实现较快增长之后,今年能否继续保持良好势头?这个问题备受各界关注。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最新消息表明,上半年,我国农民人均现金收入1586元,同比实际增长12.5%,增速比去年同期加快1.6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种种迹象表明,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深层次问题还没有根本解决,下半年保持粮食稳定增产任务艰巨,农民持续增收难度较大。
    政策支农力度加大,农村各业运行良好
    用千方百计来表述今年政府为农民增收付出的努力,决不为过。取得“12.5%”的根本保障在于,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得到了稳定和强化:
    ———农业税免征步伐加快,全国已有27个省(区、市)免征农业税,剩下的河北、山东、广西、云南4省区也将再降低农业税税率2个百分点以上,今年减免农业税预计受益农业人口8亿多人,可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210亿元。
    ———良种补贴政策规模扩大,将小麦良种补贴面积由去年的1000万亩扩大到1亿亩,补贴资金规模由1亿元扩大到10亿元。2005年四大作物良种补贴投入不低于37.5亿元。
    ———农机具购置补贴加大,今年中央财政共安排资金3亿元,比上年增加2.3亿元。
    ———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稳步增加,据财政部初步统计,今年中央和省安排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约135亿元,比上年增加19亿元。
    ———对粮食大县实行补助和奖励,中央财政安排150亿元用于对产粮大县和财政困难县的转移支付,其中用于近800个粮食大县的奖励资金约55亿元。
    ———国家加大力度支持化肥生产,对化肥用煤采取临时价格干预措施,并且继续严格控制化肥出口。多管齐下,化肥等农资价格过快上涨势头受到遏制,为农民增收提供了有力支撑。与此同时,“科技入户”在帮农民节本增效上发挥了独特的作用。全国2亿亩耕地普及测土施肥技术,每亩节约成本增加效益20元。上半年已有1.3亿亩耕地享受到“营养配餐”。
    分析上半年农民收入结构,工资性收入成为拉动农民增收的第一要素。农民进城务工环境进一步改善,工资拖欠得到有效治理,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农民工培训等更加得到重视。据介绍,今年“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计划培训280万人,中央财政专项补助资金由去年的2.5亿元增加到4亿元。目前已经培训100万人。今年跨区流动务工人员10700万人,比去年增加500万人。各地农民工工资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今年上半年,江苏省农民人均月劳务收入达到500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9%,劳务收入已经成为江苏尤其是苏北农民增收的主渠道。
    家庭经营收入仍然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夏粮又获丰收,据初步统计,夏粮总产达到10627万吨,增产512万吨,增长5.1%;早稻也望获得好收成;养殖业产量与效益同步增长,肉类总产量增长6.2%,生猪产品仍在高价位运行;水产品市场运行平稳,综合价格继续保持上涨势头。
    “12.5%”来之不易,持续增收寻求新的亮点
    9亿农民“12.5%”的增收速度来之不易,全年增收形势不容乐观。
    在日前召开的全国农业系统厅局长座谈会上,记者采访了部分地方农业部门官员,普遍认为在2004年的水平上,继续保持农民增收势头,实现全年农民收入增长5%的目标难度不小。今年农民收入面临农资价格上涨、粮食价格走低的双向制约。据各地初步测算,因农资涨价致使粮食生产成本增加,部分抵消了政策性增收效应。并且,下半年自然灾害可能偏重发生,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形势严峻。
    农民增收要保持在较高的水平,必须寻求新的亮点。切实抓好秋粮生产,夺取全年粮食丰收,夯实农民增收的基础。引导农民扩大秋粮播种面积,采取综合技术措施,提高秋粮产量,继续加强种子、农药、化肥等农资市场的整顿,保证农民用上放心农资。同时,设法把粮食市场价格稳定在合理水平,帮助种粮农民增收。
    深化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可为农民增收开拓更大空间。比如,积极发展特色农业和高效经济作物,切实加强农产品优势产业带建设;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引导、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继续加大对农民的技术培训力度,让更多农民在二、三产业找到就业机会。
    农业部产业政策与法规司副司长张红宇表示,国家政策助农增收,现在刚刚破题,还有很多事情可做。多予,在给种粮农民现有补贴的基础上,还可考虑化肥、农药补贴,对农村低收入人群实行最低生活保障专项补贴等;少取,可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降低税率,对农产品运销、经营组织提供税收上的优惠等;放活,在农村劳动力市场获得充分发展的同时,要进一步放活农村资本市场,扶持壮大农村金融组织,在土地市场上,应当让农民有更多参与权。张红宇对记者强调,农民收入在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在不同区域,增长特点和政策需求也不同,国家应当采取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该多予的多予,该少取的少取,该放活的放活。 

    《人民日报》 (2005年07月26日 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