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江三角特色经济区” ——农民增收的助推器

  乘车行驶于南百二级公路右江区至平果段,路两边不时出现的漂亮楼房和整齐的村落,似乎在不经意间显示着当地农民生活的殷实。同车的当地人表现出理所当然的自豪,“当然了,这一带是国家级的农业科技园区”。 

  广西百色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围绕“立足特色,依靠科技,典型示范,全面带动”的思路,努力实施规划项目。截至 2004 年,园区完成投资 2.07 亿元。园田化面积达 16.4 万亩。成功引进 26 家企业进园投资开发。园区通过一区多园的开发模式辐射带动 40 万亩优质芒果产业化基地、 35 万亩无公害蔬菜产业化基地、 30 万亩优质香蕉产业化基地、 75 万亩高产高糖甘蔗产业化基地的建设,形成了一批特色产业。举办各种培训班 856 期.培训农民 17.3 万人 ( 次 ) ,推广应用先进适用技术 110 项,引进推广名特优新品种 300 多个,带动示范农户 16.3 万户 80.1 万人,核心区实现农民年人均纯收入 2535 元。 

  最先享受园区好处的是处于覆盖区的农民: 2000 年田阳县农业生产总值为 115620 万元, 2004 年上升至 152644 万元; 2000 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 1342 元, 2004 年为 1923 元。数年间,该县的农业经济实现了快速发展,农民收入也有大幅度的增长。近年来,田阳县依托科技园区的建设,先后引进推广农业新品种 87 个、农业先进适用技术 19 项,扶持科技示范村 25 个、科技示范户 530 户,建立完善现代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基地 23 个,全县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为 90.2 %,科技进步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 52.2 %。 

  得益于新技术的学习和应用,越来越多的农户摆脱了贫困,开始在致富道路上大踏步前进。今年初,田阳县头塘镇头塘村绿谷屯农民黄克从外地引进番茄新品种,采用搭架护栽技术在自家的 2 亩水田种植“亚蔬六号”水果型小番茄,实现亩产值 1 万多元,与种植传统番茄相比,每亩产值增收了 2000 多元。黄克只是田阳为数众多“身怀绝技”的农民的一个缩影。田阳县通过建立各级培训基地和“县一乡一村一屯一户”五级联结的信息服务平台,开展芒果质量安全生产、蔬菜标准化生产和水果实用生产等技术培训工作,初步实现村村有产业带头人、屯屯有技术骨干、组组有种养能手。到目前,全县获得“绿色培训”证书的农民已达 3009 人,多位农民被自治区授予“广西科技种养大王”、“广西科技种养能手”荣誉称号。 

  同样的科技富民增收曲在右江区、田东、平果等河谷县区唱响,右江区通过建设“生态富民家园示范基地”,大力发展以“猪一沼一果 ( 瓜、菜 ) 一灯 + 鱼”农村新经济模式为主的生态农业,使示范村四塘镇保安村那利屯被评为全区的“十佳生态示范村”;田东县组织实施创建全国无公害农业产品生产示范基地、农村生态富民小康示范带建设、农业科技人户示范县、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示范等农业科技项目,促进了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农民收入。 

  依靠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处于科技园区覆盖范围内的各县 ( 区 ) 农业经济的迅速崛起,不仅使当地农民收入大幅度增加,还以其强大的示范、辐射作用带动了园区以外各县农业经济的发展。市农业局的统计数字表明,去年,全市推广杂甘蔗双高良种、免耕抛秧、智能化精准施肥等 7 个 ( 项 ) 新品种新技术共促进农民人均增收 28.74 元。 

  更深远的影响还在于,以增效增益为目标的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提高了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农产品商品率,在促进农民增收的同时,也增强了农民的经营理念。记者在园区内走访的过程中时刻都能感受到当地农户强烈的土地经营意识,园区内大多农户家无闲地,土地利用达到精打细算的程度。土地使用观念由向土地“要吃”转为“要效益”。观念的转变,进一步增强了农户学习应用农业科学技术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对于唱好依靠科技发展农业经济,促进农民增收这台大戏无疑是极为有利的。 

  相关报道:“右江三角特色经济区” ——与城相依好发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