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经济撑起大连半壁江山

  经济日报7月20日一版头条报道(记者单超哲)  曾经拖过大连发展后腿的县域经济,如今生产总值已达902亿元,撑起了全市经济的近半壁江山。位于大连北部的瓦房店、庄河、普兰店三个县市,逐一跻身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之列,并成为大连极具发展潜力的新的经济增长极。这是大连坚持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取得的可喜成绩。 

    拥有590多万人口的大连市,农业人口近290万,主要分布在有“北三市”之称的瓦房店、普兰店和庄河。2000年以前,由于县域经济发展滞后,农民收入一度呈现负增长。大连市委书记孙春兰因而提出:“大连既有繁华的城区,也有相对落后的农村,如何进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反哺农村?关键在于落实中央有关政策。”从2001年起,大连市拟定了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开发战略,制定了《大连市关于加快北三市发展的若干政策和措施》,在土地、税收、财政补贴、人才培养、招商引资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创造了有利的政策环境。 

    他们改变以往扶贫式援助的做法,每年拨出5亿元专项开发资金,支持北三市的重点项目建设。此外还投资1.8亿元,建设了长达223公里,横贯山区最贫穷的20多个乡镇、145个村庄的东西大通道。近几年来,市财政平均每年都拿出近12亿元扶持县区工农业项目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每年用于县区教卫文等社会事业发展资金也近4亿元。每年还出台1—2个扶持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文件,并率先取消了果品特产税和农业税。 

    一系列有力的反哺措施,使从事农业和县域经济工作的干群迸发出加快发展的激情。庄河市委书记张凤全告诉记者,没有城区的全力支持,就没有我们县域经济的快速崛起。 

    国际资本的引进和大连产业梯度转移的工业项目,也为“产业立县,工业先行”的县域经济发展思路提供了难得的机遇。目前,大连市在县区中确立的10大工业园区,总面积已达100多平方公里,均处在大连一小时经济圈内。 

    为合理实现产业项目的集聚,大连把各县区工业园区的招商引资纳入全市的大平台加以推动,形成了重大装备、船舶制造及配套产业、生物、电子、新材料、服装、建材、家具和农产品加工等一批特色产业。去年,县域工业增加值已占县域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50%以上,财政收入和农民人均收入的60%以上来自于工业,彰显出大连县域经济的张力和活力。 

    在推进县域经济发展中,大连市还把扶持农产品加工企业作为工作重点。近3年来,用于扶持农产品加工企业补助资金达1.8亿元,新建、扩建固定资产超千万元的农产品加工企业91家,固定资产投资18.8亿元。 

    城市化是推进县域经济现代化建设的必由之路。作为大连卫星城的“北三市”,城市建设日新月异,近4年投资34.5亿元,高标准完成了43个重点镇的道路、广场、住宅小区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农村城市化水平接近30%。农村义务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供电、供水、道路、通信等公共事业及社会文化事业等也都有了长足发展。 

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一个范例

  这篇报道告诉我们,渤海之滨向以城市建设吸引世人目光的现代都市大连,正在擦亮它的另一扇“窗户”,一方更为广阔、广具发展潜力的天地———县域经济。 

    正如报道提及的,大连有繁华的城区,也有一度非常落后的农村,以往由于不能有效互动,看似“两张皮”,县域经济甚至因而成了城市现代化进程的一个制约因素。现在,大连把发展县域经济提到整个城市发展的战略层面,通过强有力的政策扶持和大规模的专项投入,从而打造出更具增长空间和回旋余地的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平台。可以说,县域经济数年的长足发展,不仅仅占据了大连经济的半壁江山,而且增强了整个城市的核心竞争力。 

    城市和农村,如同一枚硬币的两面,离开了哪一面都无法“单独成篇”;也好比一个“人”字,两条腿互相支撑方可健步前行。因此,只有按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做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才能真正具备可持续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才有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在这一点上,大连的做法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值得研读的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