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色市“下山进城入谷”工程纪闻

 

扶贫路上新实践

 梁 菡 谭 焱 覃蔚峰 高久江 


  编者按: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对于贫困地区脱贫致富、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我区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工作一直非常重视,各地各部门也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百色市的“下山进城入谷”工程,把农村劳动力转移与扶贫及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结合起来,走出了一条具有特色的转移之路。这项工作在推行的过程中,得到了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重视与肯定,自治区党委副书记刘奇葆对该项工作作出了批示。从今日起,本报将推出有关该项工程的系列报道,敬请读者关注;并希望该组报道能给广大读者一些有益的启迪。


  曾被视为集“老、少、边、山、穷”于一体的百色,从未停止过在扶贫路上的探索。

  如今,一项名为“下山进城入谷”的宏大工程正在该市大规模地推进。这项启动于2003年3月的工程,一个重要内容就是要通过劳务输出和异地安置的办法,引导该市农民尤其是山区农民向非农地区、非农产业转移,用5至10年时间,彻底解决全市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和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

  “下山,就是鼓励受过培训的山区农民下山谋出路;进城,就是到本地和外地城镇,可以落户就业,也可以是一时打工;入谷,就是到右江河谷地区落户和从事劳务。”这是“下山进城入谷”的具体内容,也是百色结合本地实际,创新思路,统筹城镇与农村发展,实行开发式扶贫的一项大战略。

  全国18个连片贫困地区之一,所辖12县(区)皆为扶贫重点县,山区面积占总面积的95.4%,而其中又有30%是缺水少土、生存条件恶劣的大石山区,这就是百色的现实。而这样贫瘠的土地,却承载着300万的农村人口,其中富余劳动力超过100万。多年来,百色在国家和自治区的大力支持下,投入大量人力物力,从输血式扶贫到造血式扶贫,这些办法在一些地方产生了效果,但是在另一些地方,特别是在大石山区,却收效甚微。许多与上述情况类似的例子,把一个严峻的问题摆在百色的决策者面前:薄土里刨不出金子,在人多地少、资源匮乏的条件下,怎样寻找一条能真正让农民脱贫增收的有效之道?必须转变思路。仔细审视百色的现状,尽管山区发展还比较缓慢,但分布在右江两岸的河谷地带土地平坦肥沃,水热资源较好,城镇密布,历史上就是较富庶的区域。多年以来,百色通过在这里率先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化,建设百里文明河谷等,使这一区域的农业产业化、工业化、城镇化等都得到了较快发展,吸引了许多山区农民来此打工甚至是落户。

  再放眼外界。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特别是东部发达地区对劳动力的需求不断增长,城市容纳外来劳动力的能力日渐增强,许多城市都开始降低门槛,允许有一定条件的农民进城。这无疑为劳动力富余地区的劳动力转移提供了很好的机遇。许多地区都在把向发达地区输出劳务作为带动农民脱贫增收的重要措施来抓,在百色也不乏这方面的探索。

  2002年8月,一份调研报告引起自治区和百色有关领导的注意:名列我区28个国家扶贫重点县之一的田东县通过劳务输出、异地安置等方式,引导山区农民往条件较好的右江河谷及县城乃至县外转移,从而带动山区农民的脱贫增收,取得了明显的成效。自治区党委副书记刘奇葆对此作出批示,充分肯定了报告的内容。

  2003年,在总结田东以及各地实践的基础上,百色市正式在全市启动了“下山进城入谷”工程。

  “下山进城入谷”是百色市把扶贫工作纳入地方经济发展战略进行通盘考虑、协调城乡发展的一项创举。根据百色市的规划,右江河谷的人口要用10年左右的时间达到200万,占该市目前总人口的一半以上,形成一条活跃的经济带,带动两翼乃至整个百色的发展。“城乡协调发展,从劳动资源方面怎么开发、利用?”百色市委书记梁春禄说:“没有输出,就是农村;劳动力输出,就成为城市的居民,增加了城市人口,带动其它产业的发展。各项产业发展了,反过来又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下山进城入谷”还是一项融信息服务、技能培训、异地安置、劳务输出于一体的系统工程。以前,这些工作都是分散在扶贫、劳动、农业等部门各自进行,没有形成合力,现在“下山进城入谷”把这些部门的资源有机地整合起来,有组织有计划地推进,大大提高了扶贫的效率。

  “下山进城入谷”把后发展地区的劳动力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具有多方面意义。扶贫对于百色市来说,难点在于山区尤其是大石山区,而关键就在于大量富余劳动力与有限土地资源所形成的矛盾。通过转移,一方面可以使外出务工的农民获得工资性收入,另一方面减少了农村劳动力数量,促进了农业资源的相对集中,变“几个人争食一碗饭”为“一个人独吃一碗饭甚至多碗饭”,从而增加了农民的整体收入。更重要的是,这种转移不是单向的,其意义在于把劳动力资源输出到发达地区,再从发达地区带回经验、技能和资金,也就是输出劳务,引回人才;输出劳动力,引回生产力。这必将进一步加快后发展地区的人才积累、资金积累和经济积累,为后发展地区实现工业化、城镇化提供有力的推动。

  广西素称“八山一水一分田”,据扶贫部门统计,全区现有4060个贫困村,大部分分布在自然条件恶劣的高寒山区以及大石山区,人多地少始终是困扰我区农村经济发展的一个大问题。百色市的“下山进城入谷”实践,无疑为我区的扶贫工作提供了很好的思路。

  2003年,“下山进城入谷”实施一年来,百色市有组织地新增劳务输出5万余人;2004年,新增劳务输出10.24万人。目前,全市农民下山进城入谷累计达58.27万人,年劳务纯收入达21亿元。

  这只是抽象的数字,更真实的印象在路上:蜿蜒山路两旁崭新的“打工楼”、热闹农贸市场里活跃交易的农村经纪人、各县乡镇不断涌现的“农民街”……这一切足以让人深深地感受到,下山进城入谷,正在前所未有地改变着百色农村的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