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是今年农村工作的主要任务。加大农业综合开发投入,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最直接、最有效、最快捷的一项措施,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支农的一个重要手段。推进农业综合开发,既要加大中央和地方财政资金投入,也需要信贷资金、社会资金、民间资金等鼎力相助。
怎样让有限的财政资金不断提高效率,在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中发挥更大作用?本报今日推出一组报道,介绍海南省利用财政资金进行农田治理和扶持龙头企业的做法,希望能够对各地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提供一些借鉴与参考。
———编者
财政扶持龙头企业的资金,75%是要偿还的,25%可无偿使用,投向免费培训、低价种苗等——
花财政“小钱” 办兴农大事
百合
海南永青集团是一家集农产品生产、加工、运输、销售为一体的大型民营企业,也是国家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谈到公司的发展,永青集团总裁林青山十分感慨:“要是没有政府850万元财政资金的支持,当初我们这个做房地产的公司,不可能拿出几千万来投资农业。”
2002年,永青公司看到海南反季节瓜菜在内地的市场不错,便搞起了蔬菜运输销售。然而,看内地市场行情好的时候,大家都抢着抬高价格收购瓜菜;可大量瓜菜运到内地后,又把当地市场价格压下来了。高价收低价卖,让林青山赔了不少钱,公司的经营也曾一度陷入低谷。总结经验教训,林青山觉得做瓜菜生意现趸现卖风险太大,如果能够在海南瓜菜价格较低的时候多收购一些,在内地市场价格高的时候再卖出去,肯定有钱赚。海南气温高,瓜菜易腐烂,要打好市场的“时间差”,必须解决瓜菜的储藏问题。
正在这时,省政府农业综合开发办找到林青山,表示政府可以拿钱,帮他建立农产品批发市场和低温储藏库。于是,永青公司将海口的1000多万元房产作抵押,获得了850万元的农业综合开发项目资金,加上自筹资金,先后在文昌、万宁建起了两个产地农产品市场和果菜加工保鲜车间。如今,永青公司采取公司+农户+基地的生产模式,在文昌、万宁周边形成了近10万亩的冬季瓜菜和热带水果生产基地,11万名农户得到了公司免费提供的技术培训和低价种苗。今年前5个月,万宁市5200多户种植永青公司免费种苗农民,户均纯收入增加了3000多元。
企业是追求经济效益的,免费为农民提供种苗和技术培训不是赔本赚吆喝吗?万宁市财政局局长李时军解释说,提供种苗和技术培训的钱是企业花的,但账是记在政府财政上的。财政扶持龙头企业的资金,有75%是要企业偿还的,25%是企业可以无偿使用的。比如,企业买种苗、搞培训、建检测中心等,都是有资金投入而没有直接效益的,这些花费都可以到财政局实报实销。永青公司得到的850万元农业综合开发资金中,有200多万元归公司无偿使用。
李时军说,过去,为了帮助农民致富,总是政府冲到一线,倡导农民种这种那。可是东西种出来了,政府还要帮助农民解决销路。这样,政府的“手”伸得越来越长,但效果却不理想,农产品卖难仍时常发生,农民增产不增收的问题难以解决。而龙头企业一头连市场,一头接农户,是农产品运销、加工的关键环节。现在,将有限的财政资金用于扶持龙头企业,通过企业的“手”把财政的钱花出去,既可以提高企业投资农业的积极性,又可以引导农民生产符合市场需求,使财政的钱花得更有效、更到位,在带动农民增收上可以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琼海、万宁到陵水、三亚,沿着海南东线一路走下去,看到的是田成方、渠相通、路相连。用财政资金建起的农田配套设施,使昔日“望天收”的低产田成了农民手里的“金娃娃”——
多种一季菜 增收一大块(热点聚焦)
人民日报记者 李丽辉
6月的海南,气温高湿度大。走在田间,一股股热浪扑面而来。6月3日,在三亚市天涯镇文门村的稻田里,记者遇到了正在收割稻谷的农民周明庭。说起这两年的收成,周明庭满是笑容:“收入提高了不少。现在,种地不怕旱涝,运输不用肩挑,多亏政府出钱修了这些排灌沟渠和田间道路。”
老周指着一块块方正、平整的稻田说,以前这里的农田高低不平,灌溉设施就是田边的小土沟,浇地只能靠放水漫灌。结果不但浪费了大量的水资源,而且造成高处的田浇不透,低处的田积水淹。特别是一遇大雨就会形成大涝,田里的水六七天排不出去,一季水稻亩产只有三四百斤。2003年,政府出资平整了土地,建了排灌沟渠,把水库的水直接引到了农民的地头。现代化的灌溉设施能排能灌,水稻产量提高了不说,原来只能种两季稻谷的农田,还可以再多种一季蔬菜。一年两收变成了一年三收,农民的收入当然大大增加。
接着,老周详细地算起了他家的增收账:过去,他家的3亩水田,一年下来也就是打2000多斤稻谷,除去自家的口粮,剩下的能卖1000多元钱算不错了。土地治理后,去年虽然海南大旱,他家一季水稻亩产还是超过了800斤,两季稻共打了5000多斤稻谷;稻谷收完冬天再种反季蔬菜,光3亩豆角就卖了2万多元。一年下来,全家总收入达到了3.1万元。今年,老周家盖了新房,他还准备再包租几亩地种蔬菜。
天涯镇的乡镇干部介绍说,文门农田整治被列为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整个项目投入资金659万元,其中中央及省级财政拨付资金400万元。共整治农田面积7100亩,受惠农业人口达到1.2万人。政府出钱解决农业生产困难,帮助农民致富增收,老百姓真是打心眼里拥护。
从琼海、万宁到陵水、三亚,沿着海南东线一路走过来,随处可见田成方、渠相通、路相连的高标准农田。海南省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调研员孙业生说,仅2001年至2004年,中央和地方财政共投入7.3亿元资金用于海南的农业综合开发,其中近80%的资金用在了农田治理项目上。通过治理,近60万亩中低产田改造成了高标准农田,使耕地得到有效保护和利用,促进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目前,海南省还有300多万亩中低产田需要整治改造,很多农民都急切地盼望能早日种上高产田,过上更加富足的日子,这对农业综合开发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中央财政增加农业综合开发投入(链接)
农业综合开发自1988年实施以来,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证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据统计1988—2004年,全国共投入农业综合开发资金2212.4亿元,其中中央财政资金661.4亿元,地方财政配套资金546.8亿元。累计改造中低产田4.4亿亩,并重点扶持了一批辐射带动作用强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显著提高了粮棉油等主要农产品生产能力,农民收入明显提高。
近年来,中央财政逐年较大幅度地增加了对农业综合开发的投入,同时,为了减轻地方配套压力,将中央财政与地方财政投入的配套比例,由2001年的1∶0.98降低到了2004年的1∶0.66,降幅达33%。2004年开始,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及其他财力比较困难的县,可以不承担资金配套任务。所减少的配套资金由中央财政补贴。
今年中央财政安排农业综合开发资金98.55亿元,比上年增加8亿元。其中用于粮食主产区的农业综合开发资金为59.76亿元,投入规模创历史新高。今年中央财政农业综合开发资金,70%以上安排用于中低产田改造等土地治理项目,计划改造中低产田3000万亩,预计新增粮食生产能力30亿公斤。
《人民日报》 (2005年06月13日 第十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