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巴凤:大会战即将告捷 换了人间

———广西实施革命老区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现场走笔

人民日报记者 罗昌爱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记者 韦福正

  广西实施“东巴凤”(指东兰县、凤山县和巴马瑶族自治县)革命老区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被视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一个“亮点”,社会各界广为关注。2005年5月初夏,在大会战即将告捷之际,记者重返“东巴凤”,所见所闻,令人鼓舞。老区面貌变化之大,大可特书一笔。
  不寻常的背景
  “东巴凤”位于广西西部,总面积6133平方公里,总人口70.33万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85.3%。“东巴凤”既是著名的革命老区,也是典型的“老、少、边、山、穷”地区。建国以来,由于自然条件恶劣等原因,半数以上人口2001年尚未解决温饱和初步解决温饱,社会发展远远落后于广西平均水平。3县(自治县)一直是国家重点扶持的特困县。2002年底,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贯彻十六大精神,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下决心啃下这块扶贫攻坚战中的“硬骨头”,果断地作出了用3年左右的时间,以大会战的形式,对三县(自治县)进行有力帮扶,彻底改变其贫困落后面貌的决策。这个决策得到了全区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三县(自治县)干部群众的衷心拥护。
  战争年代一样的热情
  波澜壮阔的“东巴凤”大会战,共安排了12类34个大项目7万多个子项目,总投资22.28亿元。在各区、市、县指挥部,大小项目被一个个标上地图,每完成一处便插上一面红旗。当年曾跟随邓小平一起闹革命的99岁老红七军战士牙美元感叹:这样的老区建设大会战,广西建国以来前所未有!
  为了大会战的顺利实施,自治区政府成立了各级大会战指挥部。从区党委书记曹伯纯、区政府主席陆兵,到有关地市的领导,都把大会战指挥部移到一线,同群众奋战在一起。谈起大会战,东兰县委书记廖昌军动情地说:老区干部绝不能愧对先烈!大会战两年期间,自治区各级党政主要领导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检验执政能力的高度,立下军令状,带领各族群众“背水一战”,誓夺全胜。据不完全统计,整个大会战期间,3县(自治县)共有52万多各族干部群众参与。老区人民在山山弄弄摆开了大会战战场,广大群众纷纷让出了自己的责任田。共产党员、凤山县砦牙乡干部罗起年日夜奋战大会战一线,积劳成疾,甚至献出了只有49岁的宝贵生命……
  大会战消息传到广西各地,各地政府和各界人士纷纷捐款捐物,亲自送到“东巴凤”,全力支持大会战,参与这场感天动地的“大合唱”。
  老区面貌换新颜
  两年奋战不寻常,老区面貌展新颜。截止2005年5月30日,大会战安排的12类34个大项目7万多个子项目建设项目、22.28亿元投资,已经完成了99%以上:
  ———交通滞后的“瓶颈”被打破了。2004年等级公路达到1043.5公里,增加近5倍。实现了县县通二级路,乡乡通柏油路,村村通公路。
  ———基础设施大变样。如乡政府、村委会办公楼、中小学校、医院、计生站、敬老院、司法所、派出所、通信及广播电视设备等都旧貌换新颜。大会战的成果惠及3县所有乡镇70多万人。
  ———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初步形成以现代化中草药业和板栗产业、世界长寿旅游和长寿食品、八角和林产业为重点的特色产业。
  ———招商引资工作成绩喜人。到今年3月止,3县(自治县)共签约项目200多个,总签约资金21亿元,已到位资金6亿多元。巴马瑶族自治县于2003年开始建设一个占地800亩的工业园区,第一期工程已基本完成,通过招商引资,有12家客商进入工业园开发建厂。统计显示,大会战两年来,3县(自治县)的财政收入增幅高达20%-30%。
  ———群众生活质量有新的提高。过去那种干栏式的群众住房已不多见,老区城乡的确变美了。随着31处乡镇供水、109个村屯饮水工程建成使用,17万山区群众、8万头牲畜解决了饮水难的问题。新建成14万个地头水柜和6万个(加上原来建的两万个共8万个)沼气池。沼气池入户率达70%。这些都大大改善了群众的生产条件,生活质量也有所提高。
  ———教育事业发展快,农村适龄儿童入学率提高了。新建、扩建高级中学、初级中小学总计137所,建筑面积15万多平方米,实现县县有高级中学,乡乡有初级中学,村村有完全小学。凤山县结束了没有高级中学的历史。3县适龄儿童入学率都达到99%以上,加快了“普九”进程。
  ———干部作风变化大,干群关系融洽了。在大会战中,从自治区到市、县、乡镇各级干部深入一线,全心全意帮助群众办好每一项工程,让老区人民真正得到实惠。老区人民通过各级干部的这些行动,感受到红军的光荣传统在发扬光大,从而密切了干群关系。现在在老区,干部不论走到哪里,群众不再围着诉苦,而是请到家里喝两杯自制的“土茅台”,共同探讨致富的新路,把老区建设得更好。
  “东巴凤”换了人间。大会战达到了告慰革命先烈、造福子孙后代的预期目的。“金凤”飞起来啦!“东巴凤”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为她铺开了一条有着无限美妙前景的金色航线!   


                  《华南新闻》 (2005年06月07日 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