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河池:西部大开发插上腾飞的翅膀

  新华网广西频道6月6日电(韦俊林、刘政强)广西河池市,一个曾以"老、少、边、穷"著称的地区,一个刚成立不到三年的新兴地级市,如今,抓住西部大开发的发展时机,通过实施"通道战略"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开发资源吸引大量资本蜂拥而至:龙滩电站的建设,西南出海大通道的建设,东巴凤大会战的开展等重大项目的相继峻工,给河池插上腾飞的翅膀。

    据统计,2004年河池市生产总值171.21亿元,增长12.88%,财政收入20.03亿元,增长20.2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92.05亿元,增长51.37%,提前二年实现"十五"计划目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7.3亿元,增长1.19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15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727元,增长15.36%,增幅创1998年以来新高。全市经济由恢复性增长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通道经济为河池发展"助跑"

    河池市敏锐地把握西部大开发战略机遇,充分利用西南出海大通道及其辅助通道全线贯通形成的区位优势,挖掘潜力,用四通八达的公路网络构建区域"大市场",努力打造强势区域竞争力,使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一片崭新气象。

    2001年11月,全长1709公里的西南出海公路辅助通道全线贯通,横穿河池1县1市1区,通车里程达230公里。去年9月底,河池水任经都安至南宁高等级公路竣工通车,西南出海大通道河池段建设工程全面告捷,构成了一条在河池一分为二,北联贵州、南接南宁、东至柳州,辐射全市11个县(市、 区)的"人"字型公路大通道,并带动建成了宜州到罗城、天峨到南丹、河池到环江等一批以大通道为主轴的县际二级公路。渗透全市各县、乡、村的公路网络像一条条经脉,将河池与周边地区及各县(市、区)之间的条块分割状态彻底打破, 使河池一跃成为祖国西南出海、出边最便捷通道的关节点和对外开放的重要前沿。

    大通道的形成,拉近了河池与西南各省区、与东盟、与泛珠三角区的距离,使河池区位优势更加明显。但怎样抓住机遇,构建加快发展的新平台?河池经过深入调查和充分论证,于去年11月提出以建设"一轴、两带、三区、四联动"为重点的通道经济发展新格局总体构想,全力发展通道经济。

    围绕通道经济,河池大力发展多元化工业,形成了以矿冶、水电、化工建材、农用机械制造、农副产品加工和现代中草药等支柱产业,彻底打破了以往矿业经济一统天下的局面,优化了经济结构,提高了经济效益。农业经济得到长足发展。全市农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特色种养规模发展到:糖蔗60万亩、桑园25万亩、八角20万亩、板栗43.6万亩、山油茶28万亩、山葡萄6万亩、香猪30万头、莱牛5万头、山羊100万只、瑶山鸡600万只。"一县一品"的特色主导产业初步形成,农业和农村经济出现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日益突出的区位优势使河池辖区内通道沿线的交通运输、餐饮住宿、商贸流通等服务行业如雨后春笋般兴起,一批依托大通道规划建设的专业批发市场和物流园区项目陆续实施, 强化了河池区域性商贸中心的地位。同时,招商引资工作取得新突破。据初步统计,2004年全市共签订招商引资项目1154个,同比增长325%,其中已实施项目1146个,同比增长322%,项目总投资150.09亿元,同比增长199.5%,到位资金44.05亿元,同比增长20.8%,创历史新高。

    大会战 大赶超 大裂变

    经受一场轰轰烈烈的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的洗礼,广西河池市如今从"老、少、边、山、穷"的阴影中走出来,脱胎换骨,焕发出蓬勃的生机与活力。

    东兰、巴马、凤山三县位于河池西部,是广西农民运动的发源地,是左右江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自然条件的限制,三县经济落后,主要经济指标人均占有量均低于全国水平。2003年4月,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自治区人民政府决定,集中物力、财力,用两年左右的时间在"东巴凤"三县开展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主要内容的大会战,重点解决三县水、电、路等严重制约三县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问题,为三县发展构筑一个更高平台。经过两年的艰苦奋战,总投资为22.38亿元,共12大类34个大项75312个子项目建设的东巴凤三县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已经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大会战的成果已开始造福东巴凤70.33万各族人民,显示出显著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至2004年底,大会战新建的6万个沼气池项目已竣工,沼气池入户率由原来的20.46%提高到63.36%;1.4万个地头水柜的建成,使受益人口达4.75万人,新增灌溉面积2.1万亩;随着三县31处乡(镇)供水、109个村屯饮水工程的竣工使用,17万群众、8万头牲畜饮水难问题得以解决。

    大会战交通项目的实施,结束了三县无二级路的历史,三县等级公路里程由244公里上升到1043.5公里(不含通村四级砂石路),实现了县县通二级路的目标;19条通乡油路全面贯通,率先实现了乡乡通油路目标;161条通村四级砂石路的全部竣工建成,使85%的村民委所在地通等级以上公路,受益群众达40多万人。

    大会战有力地促进了东巴凤三县特色产业的发展。目前东兰县板栗种植面积已从2002年的16.5万亩发展到现在的21.5万亩,中草药种植面积从2002年的5.6万亩发展到现在的12.97万亩,凤山县的八角种植面积已从2002年的18万亩发展到现在的23万亩,巴马县的油茶种植面积已从2002年的18万亩发展到现在的28万亩。

    大会战项目极大地改善了东巴凤三县的投资环境,直接推动了三县经济的迅猛发展。在大会战有力推动下,市内外、区内外的商贾纷纷涌入三县,东巴凤三县招商引资实现了历史性突破,财政收入分别比大会战之前的2002年增长188.65%、61.57%、58.18%;三县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分别比2003年增长362元、293元、200元。

    工业"东方不亮西方亮"

    2004年河池市市工业生产创造了两个令人刮目的纪录: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81.53亿元,同比增长37%,与南丹"7·17"事故前全市历史最高的2001年43亿元相比,仅仅3年就增了近一倍;工业利润总额达7.3亿元,同比增长1.19倍,增幅名列全区第一。

    河池是中国著名"有色金属之乡",是世界罕见的金属共生富矿区。全区境内已穿探明矿种46种,锡、锑、 锌、铟等矿产品在全国乃至世界闻名。挖矿、卖矿,是过去河池工业的代名词。人们形象地说,"矿业打个喷嚏,全市都会感冒。"2001年发生的南丹"7·17"事故,使河池市工业生产遭受"重创",连续两年"元气"大伤。市委、市政府由此清醒地认识到:矿不是再生资源,挖完就完。再说由矿"定江山"的工业,一旦"矿"遇到麻烦,势必造成"一损俱损"的被动局面。河池市委、市政府也因此达成共识:全市工业经济要打破过多依赖挖矿、卖矿的模式,由单一"搞矿"转向多元化发展,由出卖原料转向精深加工增值,由就地交易转向国际国内大市场,由资源输出转向"两头在外"等"四个转变"。只有这样,全市工业才不会在一棵树上吊死,才能做到"东方不亮西方亮"。

    思路决定出路。河池市在工业经营中尽管继续把有色金属产业当作重要支柱之一,但由矿"独臂撑天"的格局已被打破。2004年有色金属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出重已从60%下降到30%左右,而当地盛产的茶油、板栗、香猪、香牛、野生葡萄、桑蚕、药材等名特农副产品加工业产值的比重,却由原来不到30%上升到70%,增加了1.3倍。现在全市拥有总资产500万元以上的农产品加工企业15家,年销售收入100万元的林产品加工企业17家,还有个体老板投资兴建500千瓦以上的水电站65座,其中已有43座建成发电,年实现产值13.5亿元,占全市工业产值的23.55%。矿、小水电、特色农产品加工等3大产业,形成了全市工业"三足鼎立"之势。

    水能源富比金矿 龙滩电流一半供粤

    河池市,水能资源极为丰富。该市有大小河流50多条,河流总长度5130公里。主要河流有红水河、龙江两大干流,均属西江水系。据统计,全市水能资源达1000万千瓦,占广西水能资源59%,是未来华南的能源中心。

    红水河的水能资源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红水河发源于云贵高原,驰骋在广西境内峻岭峡谷间,汇珠江归大海,蕴藏着巨大的水能,是我国12大水电基地之一。该河流经河池市境内458公里,落差254米。举世瞩目的龙滩水电工程,就镶嵌在该市天峨县境内红水河上。龙滩水电工程是红水河10个梯级电站中骨干工程,大化电站是红水上兴建的第一座大型水电站,岩滩电是广西第一座百万千瓦以上的大型水站,此外还有百龙滩电站。

    龙滩水电工程是我国在建的仅次于长江三峡的特大型水电工程,也是国家西部大开发和"西电东送"的重要标志性工程。规划总装机容量630万千瓦,占红水河可开发容量40%左右;年均发电量187万千瓦时,其中有一半电流分配在广西,另一半电流"西电东送"输送广东省。源于贵州省三都县的龙江水,在河池境内长230公里,天然落差130米,可开发量25万千瓦。已建或在建的梯级电站有下桥、拔贡、六甲;肯足、拉浪、叶茂、洛东和三岔等水电站。

    河池市水能资源富比金矿,大大小小星罗棋布的水电站,像成串璀璨的 "明珠",照亮了整个河池,照亮了包括广东省在内的整个华南地区。(陆汉魁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