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农恳大力推进产业化经营

自治区党委政策研究室课题组

   

    广西壮族自治区农垦局所属企事业单位(以下简称广西农垦),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创新思路,加快发展,围绕主导产业,整合资源、资产,奋力推进产业化经营、专业化生产、集团化管理,解决了长期以来存在的严重亏损和职工生存问题,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走出了一条产业化经营、集团化管理,有效加快农垦发展和促进职工、农民增收的新路子,正成为广西重要的经济增长点。
  
    “十五”前三年,是广西农垦发展最快的时期。这三年农垦经济实力显著提高,经济效益稳定上升,是职工得实惠最多的时期。在这个基础上,2004年又实现跨越性发展。实现经营总收入65.8亿元,比上年增长59.2%;GDP比上年增长79.8%,人均GDP在全国农垦排位由上年的第18位前移到第10位;实现利润4.5亿元,其中国有企业盈亏相抵实现利润1.05亿元,在全国农垦排第10位,比上年增长98.1%;职工人均收入10013元,在全国农垦排位由上年的第16位前移到第13位,比上年增长23.8%;资产负债率32.8%,比上年下降了4个百分点,资产优良度在全国农垦排第4位;国有资产总额127亿元,比上年增长16.4%;招商引资到位资金10.6亿元,比上年增长211.8%;接纳农村劳动力转移1万多人。在广西农垦历史上,经营总收入突破20亿元用了50年,突破40亿元用了2年,突破60亿元只用了1年,这是历史性的飞跃。今年一季度,经营总收入、GDP、国有企业实现利润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77.3%、55.2%、148.0%。总结他们的成功做法和经验,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解放思想,理清产业化经营发展思路
  
    广西农垦成立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曾为广西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特殊贡献。“九五”期间,由于种种原因,连续5年亏损,累计亏损7.6亿元。到2000年初,企业亏损面84%,资产负债率92.9%,比全国农垦资产平均负债率高14个百分点,拖欠离退休干部职工养老金9000多万元,相当部分企业工资发不出,处境非常困难。面对困境,广西农垦进一步解放思想,重新认识自身优势,跳出农垦来研究、思考农垦的发展,在经营好主导产业;把产业化经营作为家庭农场、农户与市场对接的有效途径;以主导产业组建产业集团,带动家庭农场、农户进入市场等等问题上达成了共识。在这个基础上,提出“建设三大文明,实施五大发展行动计划,打造六大主导产业,实现农垦小康社会目标”的“3561”发展思路,其核心是产业化经营、专业化生产、集团化管理。解放思想,提高认识,理清思路,为促进农垦跨越性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动力。
  
    (二)打造专业集团,壮大产业化经营龙头
  
    广西农垦在推进产业化经营时,围绕主导产业打造专业集团,壮大龙头企业。一是资产重组。把工业从农业、工厂从农场、优良资产从不良企业中分离出来,向专业集团集中,先后组建了糖业集团、剑麻集团、茶业集团、畜牧集团和淀粉产业集团五个专业集团。专业集团实行产业化经营、专业化生产、集团化管理,运营成本大幅度降低,向农村辐射带动力不断增强,市场竞争力和产业集中度明显提高,规模效益不断凸显,五个专业集团经济总量占农垦经济总量的80%。据不完全统计,2003年五个专业集团带动农户35万多户实现收入15亿元,户均收入4285元,平均每个农垦职工带动5户农民增收。二是结构调整。以市场为导向,以占领行业制高点为目标,按照产业化、专业化和集团化要求,对产品、产业结构和布局进行战略性、跨区域调整,实施了30万吨精制糖、3000万平方米剑麻地毯、30万吨变性淀粉、5万吨酒精、十万大山现代物流、九曲湾新城、良丰生态家园和王灵现代农业示范基地等一批广西乃至全国同行业的大项目,促进了农垦和当地产业结构调整,开创了广西制糖、剑麻、淀粉等行业跨区域布局、产业化经营、专业化生产、集团化管理的先河,大大提升了主导产业科技水平和专业集团市场竞争力。三是资本运营。进一步推进农垦优势资源、产业、企业在更高层次上的战略性重组。2002年,农垦集团出资5800万元整体回购银行6.3亿元不良债务,使40多家企业摆脱了困境,增强了活力,仅此一项,整个系统资产负债率下降8%。出资3000万元收购防城糖厂,实现了资本运营的低成本扩张。经过三年努力,5个专业集团成为广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全国第三批公布的重点龙头企业广西6家,其中农垦占2家,糖业集团成为广西惟一一家全国大型农产品加工流通企业。
  
    (三)建设基地,奠定产业化经营基础
  
    农产品生产基地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基础,是龙头企业的“第一车间”。广西农垦因地制宜、统一规划,发挥优势、合理布局,突出主导产业建基地,围绕龙头企业建基地,连片开发建基础,带动农村建基地,加强基地的技术服务和设施建设,已初步建立了甘蔗、剑麻、木薯、水果、茶叶、生猪等一批区域化、规模化、专业化和集约化程度高、科技含量高的生产基地。如:桂中南地区的垦区29万亩、农村58万亩甘蔗基地,桂南地区的垦区5.2万亩、农村2.3万亩剑麻基地,桂西垦区、农村的3万多亩茶叶基地;桂北的柑桔生产基地;桂东南的荔枝、龙眼生产基地;桂西的芒果生产基地;城市近郊农场和沿海农场的水产养殖基地;分布于九个农场和周边3万多农户的瘦肉型生猪养殖基地以及王灵现代农业示范基地等。一批高标准、大规模的农产品生产基地,为产业化经营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提升了农垦和当地农业现代化水平,带动了职工、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
  
    (四)抓好流通,构筑产业化经营购销体系
  
    广西农垦在推进产业化经营的过程中,注重培育和完善产业化经营购销体系,开拓市场。一是统一大宗物资采购。减少采购中间环节,降低采购成本。二是统一产品销售。主导产业的产品由产业集团统一营销,参与和建立电子商务市场,探索期货市场套期保值,一致应对市场,避免内部恶性降价竞争,既保证和提高了产业质量,使农垦的产品成为绿色食品出口欧盟,又减少销售中间环节,降低产品销售费用。三是打造现代物流龙头企业。广西农垦以“十万大山”为品牌,以具有绿色安全特色的广西优质农副产品为主,打造广西农产品物流龙头企业。
  
    (五)市场运作,创新产业化经营机制
  
    在实施产业化经营中,广西农垦积极推进机制创新。一是深化农场经营体制改革。大力推行地面长期作物产权制度改革,银行债权随产权转移,降低农场负责率和银行信贷风险;短期作物推行土地长期承包经营责任制,确立职工家庭农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主体地位。对130多家中小企业进行股份制、股份合作制、公开拍卖等改制,改制面达98%,盘活资产达4亿元以上,每年减少亏损2000多万元。对非主导产业的企业、旧厂房、旧仓库等资产,实行租赁经营,盘活资产6亿元以上,每年减少亏损5000多万元。二是推进产业化经营机制创新。在处理工厂与农场的关系上,建立工厂与农场新的利益联动机制。在企业劳动、人事和分配三项制度改革中,公开招聘、竞争上岗,实行效益工资和效能工资,把福利性补助转为多劳多得的奖励。弱化各经营主体行政关系,强化控股、参股资产关系。
  
    (六)实施“双百千”工程,为产业化经营提供人才支撑
  
    “双百千”工程即:引进100名硕士博士、1000名本科毕业生到垦区建功立业,内部培养100名经营管理者、专业技术骨干达到研究生学历,1000名技术和管理骨干达到大学本科水平。广西农垦以此为载体,引进高层次智力,面向社会招聘人才,用好现有人才,抓好培训提高。通过一系列的措施,为产业化经营提供了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撑。
  
    (七)立足“四个统筹”,促进产业化经营协调发展
  
    广西农垦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立足“四个统筹”,促进农垦系统各项事业的协调发展和带动农村发展、农民增收。一是统筹非农业与农业协调发展。加工企业通过多种方式,支持农场的基础设施建设、水利设施建设和职工安居工程建设,多渠道反哺农业。二是统筹经济与其它方面协调发展。启动“扶贫解困行动计划”,基本解决了拖欠养老金问题。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大部分走出了一条自主经营、自负盈亏、面向社会发展的路子。启动“人居环境工程”,加快农垦城镇化进程,场容厂貌和干部职工居住条件得到逐步改善。三是统筹垦区与非垦区协调发展。广西农垦积极吸纳农民进入农垦产业化经营基地,既发挥了农垦的示范、辐射与带动效应,又促进了农民增收。四是统筹自主发展与对外开放。广西农垦始终把对外开放、招商引资放在突出的战略位置,引进了一批项目、资金、技术和人才。据不完全统计,近三年已引进项目64项,已到位资金20亿多元。外来投资办企业125家,与农垦建立合作关系的单位50个,与农垦合作的科研院所46个。在引进来的同时,也积极走出去,先后与美国、加拿大、欧盟、东盟、中东、日本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多种形式的经济合作,把产业化经营延伸到海外,开拓国外市场。 (执笔:陈志光 赵少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