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今年预计种植速丰林面积16.67万公顷

  新华网广西频道5月23日电(记者 邓苏勇)广西大力发展商品林建设,预计今年种植速生丰产林面积16.67万公顷。到2010年,全区速生丰产林面积达到186.67万公顷。 

    按规划,钦州、北海、防城港、玉林、贵港、南宁、崇左7市38个县(市、区)重点发展良种桉、马占相思原料林基地,确保沿海两大林桨纸企业原料的供应;桂东地区重点发展以马尾松、大叶栎为主的原料林基地,桂西地区重点发展以西南桦、马尾松、杉木为主的大径级用材林基地,桂北、桂中地区重点发展以马尾松、丛生竹为主的桨纸原料林基地。(完)

又讯:广西对速生桉林下植物多样性研究取得重要成

  新华网广西频道5月23日电(记者农学熙)最近,在广西实施的“桉树人工林林下植被数量及演替规律研究”项目,经过近7年的监测和评估,取得阶段性重要研究成果。据悉,目前对一个完整轮伐周期(6年左右)不同连栽代的桉树林下植物物种多样性变化进行科学监测和评估,在我国尚属首次。 

    10多年来,随着我国对纸制品消耗量大幅增长和国家对天然林采取严格保护措施,南方部分省区借鉴国外营造速生林的做法,大面积引种速生桉。在此过程中发现,速生桉树林下不长草的情况较为普遍。此现象在环保、林业、经济以及企业界引起较多争议。注重生态保护的人士认为,速生桉是典型的“吸肥树”、“抽水机”,对地力掠夺严重;有的形象地说桉树林“远看绿油油,近看光溜溜”,“下不长草,上不飞鸟”,实际上是“绿色沙漠”。注重资源开发和林业产业化的人士则认为,桉树生长快、产量高,一般只需6年就可成材砍伐,每公顷年产木材60立方米以上,而普通的树种需要10多年才能成材,因此桉树“是一种效益好的战略性林木,是造纸业的绿色黄金”。因此,对速生桉林下植物多样性变化规律及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进行研究意义重大。 

    据负责上述研究项目的广西大学林学院副院长温远光教授介绍,1998年,广西大学林学院在广西东门林场启动了“桉树人工林林下植被数量及演替规律研究”项目。经过监测发现,在不同连栽代(每一代间隔6——7年)的桉树林分中,第一代林分里出现植物物种78种,第二代出现39种、比第一代减少50%。桉树连片栽植的方式对以种子繁殖的木本植物影响最大;对既靠种子繁殖、也可靠根系萌芽的木本植物,机耕(或叫全垦)方式也会造成很大影响;而草本植物、特别是一年生植物,如白茅、五节芒、飞机草等,则在物种恢复方面具有优势。按照目前的栽种方式(全垦连栽方式),林下植物物种在第三年会逐渐恢复到最高峰,第四年开始稍有下降(这个时候桉树林冠最大),然后又慢慢增加,最后到砍伐期(6年后)又被毁灭。结论是,采用全垦、连栽、短周期方式经营桉树林,必然造成林间植物物种的减少甚至毁灭;但造成这种结果的关键原因不是桉树树种本身,而是栽培措施和炼山(烧山)、机耕等耕作方式。预料,这些研究成果会对我国南方地区在大面积营造速生丰产林的过程中,如何兼顾生态平衡,走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开发道路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 

    温远光对记者说,过去的研究仅集中在桉树林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方面,在下一个轮伐周期,他的团队将继续在目前的基地进行连续的、进一步的科学研究,以清楚了解桉树林对涵养水分、地力、土壤结构以及动物多样性的影响,全面掌握桉树林对整个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他建议,在目前没有得到全面科学结论的情况下,应该采取科学合理的栽植措施来缓解生物多样性的减少,以免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积重难返。(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