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县域经济:富民强县奔小康

  以发展民营经济、开放型经济、劳务经济为重点,以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以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为动力,以工业区开发和项目建设为载体,以招商引资和激活民间投资为突破口,县域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发展日新月异,一批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展现出婴儿般旺盛的生命力,广西县域经济迅速发展。

  古人云:“郡县治,天下安”。可见“郡县”之于大安的重要性。进入21世纪的今天,人们向往的“郡县治”已不仅仅是“社会治理有序”,它被赋予了政治、经济、社会协调持续发展,民富县强国盛的时代新内涵。

  县域经济,在县级行政区划的地域和空间内统筹安排经济社会资源而形成的开放且具有特色的区域经济。县域经济以县城为中心、集镇为纽带、农村为腹地,区域广阔,资源丰富,以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乡镇企业为重点,城乡一体,工农并进,区域经济特色明显,是我国社会经济功能比较完整的基本单元。

  这就是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明确提出的“县域经济”的概念,这次会议第一次指出要“壮大县域经济”。之后,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和2004年中央1号文件都明确提出要壮大和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全国各地把发展县域经济作为重大的战略任务,县域经济呈现出竞相发展的态势。这股东风也吹到了壮乡广西。

  万众一心 迎头赶上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自治区党委、政府先后制订了一系列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路和措施,尤其是通过实施“三大战略、六大突破”重大决策、“1234610”农业和农村发展工作思路,我区县域经济得到了较快发展。但与全国发达地区相比,我区县域经济发展仍较滞后。一是县域经济总量小,综合实力不强。二是县域经济发展非均衡性突出,2002年我区县域经济总量排名最高的东兴市与最低的凤山县相比,差距有8倍!三是县域产业结构层次低,第一产业比重大,二、三产业比重小。四是县域工业举步维艰,城镇化进程缓慢。历届全国县域经济综合评定中,我区没有一个县域单位进入全国百强,虽然有16个县(市)进入了西部百强,入围百强县个数仅次于四川省位居西部第二位,但也没有一个县域单位进入西部十强之列。

  思路还不明确,特色还不突出,规模还不庞大,产业程度仍旧不高,工业拉动仍旧乏力,问题与困难绑住了手脚。2004年4月,我区召开第一次全区县域经济工作会议。自治区党委书记曹伯纯在会议上说:“加快广西经济的发展,县域是主体,空间在县,潜力在县,后劲在县,出路也在县!”

  这极其明确地为占我区总面积的91%、占全区总人口82.6%的县辖地区指出了发展的方向。全区各地充分认识到了发展县域经济的重要意义,学习到了一些先进地区的成功经验,普遍跳出“以县论县”的狭隘发展思路,进一步解放思想,从蹒跚学步迅速甩开膀子、迈开步子,向着“强县富民奔小康”的目标红红火火地发展起来。以灵山县为例,灵山县用市场理念抓工业,用工业理念抓农业,用经营理念抓城镇建设,用创新理念抓招商,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促进了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2003年,灵山县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提升速度在全国2026个县中排第3位。

  2004年,我区89个县域单位共完成生产总值2148.48亿元,比上年增长12.5%,增幅是2003年的近4倍;其中51个县域增幅高于全区平均水平。县域生产总量占全区经济总量的比重达64.7%,有14个县域的生产总值超过40亿元。

  百花齐放 异彩纷呈

  以发展民营经济、开放型经济、劳务经济为重点,以经济结构调整为主线,以体制创新、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为动力,以工业区开发和项目建设为载体,以招商引资和激活民间投资为突破口,县域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发展日新月异,一批优势产业和特色经济展现出婴儿般旺盛的生命力,县域经济迅速发展。

  据统计,我区2004年新增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6家,总数已有12家,自治区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已有63家,直接带动农户逾200万户,各类产业化组织3600多个,产业化经营组织均表现出较强的辐射和带动能力,初步形成了企业联基地、基地带农户、种养加一体化,贸工农一体化的产业化格局。

  工业园区从城市经济发展热潮中走到了县域经济的前沿,从城区到县城到乡镇甚至到村庄,工业园区纷纷出现,形成投资创业的“成本洼地”和集聚县域产业效益的平台。北流重点建设自治区重点项目陶瓷工业园区等10个工业园区,当年吸引投资3.5亿元,实现销售收入10.5亿元。传统产业、国有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积极推进。合浦县通过兼并、重组、转让、租赁等多种形式,完成了全县75%的国有企业改组转制工作。灵山县通过收购划转、条块分割和出售转让等多种形式,先后对三家原县属企业进行了彻底的产权制度改革,盘活国有闲置资产7000多万元,安排4000人就业。

  县域经济的发展过程就是县域工业化、城镇化的过程,其最终结果就是发展特色经济,形成县域产业体系的主流和经济增长的纽带。平果的矿业、横县的茉莉、凌云的茶叶、贺州的蔬菜、玉林的家禽、北流的陶瓷、武宣的规模养殖、恭城的生态农业、桂林的农家乐旅游,我区县域经济发展做出了一篇百县各展特色、百花齐展风采的优势特色产业文章。这些支柱产业的形成,对培育和增强广西县域产业竞争力,优化县域产业结构,推动县域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强县富民 齐奔小康

  东部地区的发展经验表明,民营经济是民本经济、富民经济,是强县经济。

  为此,自治区政府提出,县域经济的发展重点抓好“一主三化两经济”,即以民营经济为主体,大力推行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城镇化,着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和劳务经济。坚持“四放宽”、“四不限制”的原则,即放宽投资领域、放宽经营条件、放宽财政信贷支持、放宽融资渠道;对民营经济不限制发展比例,不限制发展速度,不限制经营方式,不限制经营规模。一系列鼓励、支持非公有经济的发展的措施在各地相继出台。

  宾阳县出台了《关于加快个体私营经济发展的决定》,在经营范围、交纳税费等方面给予非公经济优惠和支持;设立县经营业主投诉中心,对重点企业实行挂牌保护等。通过这些措施,全县个体工商户发展到2.28万户,注册资金1.37亿元,私营企业420多家,上交税金1亿多元。

  中国-东盟博览会、泛珠江三角经济圈建设给广西县域经济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壮乡农村一下子活跃起来,内引外联,主动承接广东、浙江等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发展外贸经济。经济实力强的非公有制骨干企业迅速做大做强,发挥其带动作用,促进中小企业加快发展。如北流市通过扶持广西三环集团、精通兽药集团、善新集团等重点企业,成功吸引了一批东部地区的企业到该市安家落户,迅速形成了一个个新的产业群体,2003年民营企业纳税占税收的比重达到75%。非公有制经济已发展成为北流市主要经济增长点和县域经济主体。东兴市发展针对东盟国家的出口贸易,2003年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1.71亿美元,边贸成交额18.50亿元。

  我区的县域经济绘出了一幅美丽的发展蓝图:力争在5年后,民营经济占县域经济总量的80%左右!涌现一批特色鲜明、发展势头好、增长后劲足的经济强县(市),1/4以上县(市)入围西部百强县,1-2个县(市)入围或接近全国百强县,走上民富县强的小康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