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市实践科学发展观调查
新华网广西频道5月10日电(记者刘水玉 邓苏勇)记者在榕湖旁遇到退休职工陈三勉,他对桂林近年来保护环境、发展经济所取得的成果赞叹不已:"山绿了,水清了,天蓝了,经济也发展了。愿做桂林人,不愿做神仙,一点也不夸张。"
国际旅游名城广西桂林市近年来坚持科学发展观,既要经济快速发展,更要青山绿水碧空。来自权威部门的数据也验证了陈老汉的感叹。 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由1995年的196亿元发展到2004年的458亿元,翻了一番多,但环境污染却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保持在"九五"初期的污染水平。桂林还连续4年在全国重点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工作中取得第一名。
落实"环保第一审批权" 有效避免产生新污染源
"环保第一审批权"在桂林市绝不是一句空话。仅2004年,桂林市就对不符合环保法规要求的130个项目实行了否决,有效地避免了新污染源的产生。
去年,桂林市环境保护局严把项目审批关,完成了767个对环境有影响的建设项目的环保审批,其中有70个工业项目、60个三产项目因不符合环保要求而被否决,约为总数的16%。
桂林市环境保护局自然保护科科长蒋永光说,我们之所以敢用"环保第一审批权"否决这些项目,主要有市委、市政府领导为我们撑腰,让我们敢碰硬、动真格。
桂林市委书记莫永清介绍说,桂林的旅游业在全区、全国都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还不足以支撑起全市经济。全市每年接待游客上千万人,旅游总收入只有50亿元,增加值不到30亿元,对GDP的贡献率仅为7%。因此桂林还得要发展工业,但作为一个旅游城市,搞工业不允许有污染,因此我们定位为无污染的高新技术产业。假若项目可能带来污染,我们坚决地说"不"。
近年来,桂林经济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与一些发达城市相比,仍有很大的差距。"这些项目如果能在桂林落户,必定促进桂林经济发展,给全市带来不少的税收,解决不少就业,但可能给桂林环境带来致命的打击。"蒋永光说,"对此,我们毫不犹豫,行使我们的一票否决权。"
在杜绝产生新的生态破坏问题的同时,桂林市更是积极治理老污染源,使全市城乡环境质量逐年好转。现在,桂林全面规范了排污许可证管理制度。全年市级环保部门办理了1031个企业排污许可证,将2300多家企事业单位纳入排污许可证管理范围,从而加强了全市对污染物排放总量的监控。
桂林市环保局局长唐诚告诉记者,目前,桂林市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100%,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99.1%,城市水域功能区水质达标率100%,垃圾无害化处理率100%。目前,全市有4个污水处理厂,日处理污水能力为17.85万吨,城市生活污水处理率达72%,名列全国前茅。
生态农业开花结果 高新工业竞相发展
桂林以山水立城,是我国生态文明的重要体现。当地党委、政府加大投入,让生态文明在国际旅游名城生根、开花。实践证明,桂林走不以牺牲环境换取经济发展的路子取得了成功。
桂林是农业大市,全市农业人口超过400万。如何发展农业,增加农民收入是市委、市政府着重考虑的大事。在实践中,桂林大力推广"恭城模式",走出了一条生态农业之路。
"恭城模式"源自桂林市下属的恭城瑶族自治县。这种模式的特点是,以家庭为基础,以承包的土地为依托,以沼气为纽带,发展"养殖--沼气--种植"三位一体的生态农业经济。这种模式,不仅改善了农村的生产条件和生活环境,更提高了农户的经济收入和生活质量。
近几年来,"恭城模式"在桂林市12个县全面推广。全市先后建成沼气池12万多座,初步形成了点、线、面相结合的生态农业模式网络。同时,桂林利用当地特有的无污染水源、大气、土壤等有利条件,大力发展反季节无公害蔬菜和优质水果、水产,打入国际国内市场。据统计,目前全市累计创建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基地达175万亩。
桂林市市长王跃飞说,"生态农业在全市星落棋布,为发展桂林农村经济注入了生机与活力。"据统计,2004年,桂林农民人均纯收入2620元,较上年增长12.1%。
无工不富。进入新世纪,广西把桂林定位于全区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桂林市委、市政府也及时调整发展思路,提出要以高新技术产业为突破口,壮大桂林市经济总量。经达几年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成为全市的支柱产业。2004年,全市高新技术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增长25%。
桂林市是国务院首批批准的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拥有"天时、地利、人和"。经过多年的努力,桂林市高新技术开发区已具一定的规模和实力,基本形成了电子与信息技术、机电一体化和办公自动化、生物医药工程、新材料、环保等五大主导产品。
此外,一批无污染和科技含量高的工业项目在桂林安家,并发挥作用,如单项投资额亿元以上的有兴安海螺水泥熟料生产线、燕京(漓泉)啤酒扩建工程、康密劳公司生产线扩产改造、机床股份公司大型数控机床产业化等。鸿瑞公司总投资5.3亿元的光盘生产基地,台湾南良集团投资2亿美元的工业加工基地,中软集团投资25亿元的软件出口基地等高新技术项目正在积极进行前期工作,将增加桂林发展后劲。
此外,高新技术开发区园区建设全面展开,苏桥、铁山、信息产业园区等基础设施建设掀起高潮,完成园区投资2.6亿元,路网建设基本竣工,供电、供水等配套设施逐步建成,已有15户企业入园并开始建厂。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