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平:太平天国故园崛起的新兴城市

  故园大地展现新容

  桂平,是太平天国的故园,是一座具有2000多年历史的古城,是全国最早的对外开放县之一。1994年5月18日,经国务院批准撤县设市。

  桂平市地处广西东南部,居珠江水系,黔、郁、浔三江交汇地带。全市辖26个乡镇,432个村(街),总面积4074平方公里,聚居着汉、壮、瑶等12个民族,总人口175万人,其中城区人口20万人。

  桂平市山川秀丽,名胜众多,旅游、水电、矿产品、农产品资源丰富。北回归线横贯市境中部,是广西粮食、蔗糖、亚热带水果和淡水养殖的重要生产基地,是中国荔枝之乡。

  自治区成立50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年来,勤劳、勇敢、具有光荣传统的桂平人民,在太平天国故园的热土上,同心同德,艰苦创业,谱写了桂平发展史上的新篇章。2007年,桂平市实现生产总值94.86亿元,比1978年增长13.1倍,比1958年增长22.2倍;财政收入5.17亿元,比1978年增长19.8倍,比1958年增长107.6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0.18亿元,比1978年增长423倍,比1958年增长1111.9倍;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61.35亿元,比1978年增长709.9倍,比1958年增长9737倍。先后荣获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四连冠”、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自治区双拥模范城“六连冠”等殊荣。同时,连续两年荣获广西经济发展十佳县(市)称号,连续七届进入中国西部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百强县(市)行列,2005年被世界华人组织评为中国200个最具魅力城市之一。

  工业立市提速发展

  近年来,桂平市委、市政府转变发展理念,实施“工业立市”战略,打造工业发展平台,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全市工业整体实力不断增强。2001年以前,桂平市税收超千万元以上工业企业的数量为“零”,2007年达8家。2007年,全市工业总产值94.32亿元,比2000年增长3.6倍,比1978年增长50倍。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8.42亿元,比2000年增长9.2倍。实现工业增加值35.27亿元,比2000年增长2.5倍。三次产业结构由2000年的51.1∶18.1∶30.8调整到2007年的29.7∶40∶30.3,工业成为当地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

  打造工业发展平台。桂平市加强工业集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为招商引资上项目搭建平台。其中,长安工业集中区规划面积12平方公里、龙门工业集中分区规划面积12平方公里。2007年底,长安工业集中区入园企业20家、项目27个,合同投资额26.26亿元。今年初被确定为自治区A类产业园区。

  做大做强支柱产业。桂平市重点扶持建材业、生物质能源业、矿产品深加工业、制糖造纸业、机械制造业、农林产品深加工业、服装针织业、制药业等8大支柱产业,目前全市规模以上企业达80多家。

  抓好投资软环境建设。桂平市转变政府职能,优化投资环境,实现了由项目招商向产业招商的转变。今年1至9月,该市招商引资项目59个,新增合同投资总额95.7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83.3%。在第五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上,该市签约项目6个,合同投资总额达108.7亿元。

  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

  桂平市因地制宜,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品牌农业,做大做强优质谷、中药材、甘蔗、木薯、茶叶、水果、畜牧、家禽、黄沙鳖等10多个特色产业,先后荣获广西优质粮食第一大县(市)、广西水稻免耕跨越式发展第一县(市)、广西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劳务产业)第一大县(市)等称号。

  桂平市坚持用发展工业的理念来抓农业,强化龙头企业与农民的利益联结,依托“公司+基地+农户”的集约化经营模式,形成贸工农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经营体系,通过精深加工,做长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2007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45.56亿元,比2000年增长55.1%,比1978年增长3.1倍;农民人均纯收入3232元,比2000年增长78.2%,比1978年增长37.3倍。

  旅游产业蓬勃发展

  桂平市境内拥有西山风景名胜区、龙潭国家森林公园、太平天国金田起义地址等三个国家级风景名胜。桂平西山以“林秀、石奇、泉甘、茶香、佛圣”等特色闻名全国,景区内的洗石庵、龙华寺是国内重要的佛教胜地,在华南及港澳地区乃至东南亚一带都有较大的影响。

  为了增添旅游景区的生机和活力,提升旅游城市品位,桂平市着力抓好市内交通、食宿、娱乐、服务等软硬件设施建设,西山风景名胜区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先后荣获广西“十佳旅游景区”、“广西最好玩的十个地方”等称号,龙潭公园被评为国家3A级旅游景区。2007年全市共接待游客210多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3.28亿元。旅游业的兴起还带动了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2007年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实现28.79亿元,比1978年增长56.3倍。

  基础设施日臻完善

  多年来,桂平市通过多途径筹措资金,加强对农业、工业、交通、城市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城区面积由1978年以前的3平方公里扩大到2007年的16.15平方公里,初具新兴城市的规模,城市品位日益提高。目前,市境内拥有22万伏变电站1座,11万伏变电站4座,全市城乡电网供电能力达10亿千瓦时;城区日供水能力8万吨,是1978年的16倍。建成和完善了现代化光纤通信网、移动电话网和邮政运输网,宽带上网已进入寻常百姓家。郁江大桥、黔江大桥沟通了桂平三江六岸,各等级公路遍布全市城乡,村村通公路工程基本完成。全市管养公路达1570多公里,其中省道120多公里,县道260多公里,乡道280多公里,村道900多公里。

  科教文卫成绩斐然

  桂平市全面实施“科教兴市”战略,积极推进科技创新,抓好科学技术推广,多次被评为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市)、自治区振兴科技先进单位、自治区农业科技先进集体。

  桂平市通过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投入,不断改善办学条件,基础教育、幼儿教育、特殊教育、成人教育和职业教育蓬勃发展,先后被定为全国电化教育综合实验县(市)、联合国远距离教育项目实验县(市)、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实验区,荣获全国电化教育先进县(市)、自治区中小学规范管理十佳县(市)等荣誉称号。

  桂平市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目前城区有市文化活动中心大楼,有歌舞团、博物馆、图书馆,有影剧院、歌舞厅等一大批文化娱乐设施,广场、企业、校园、社区文化等群众性文化活动蓬勃发展,连续20多年举行的军民歌咏比赛,成为桂平市群众文化活动的“亮点”。先后荣获全国文化先进(县)市、自治区“知识工程”先进县(市)等称号。

  桂平市广电事业从无到有,由小到大,发展迅速。目前,桂平广播电台开设有各种栏目20多个,每天播音15小时;桂平电视台、桂平有线台开设有栏目10多个,每天分别播出13小时。全市形成了市、乡镇、村屯三级广播电视传输网络,数字电视走进了千家万户。

  桂平市公共卫生体系、农村卫生基础设施不断完善。该市城区各医疗机构、20多个乡镇卫生院都配备了各种先进医疗设备及救护车辆,村村有卫生所,农村缺医少药问题基本解决。目前,全市参加“新农合”农民130多万人,参合率达85.02%,自去年4月启动“新农合”补偿以来,共补偿34.53万人次,补偿基金达1亿多元,最高补偿金额达3万元。

  光辉美好发展前景

  桂平市资源丰富,发展前景美好。随着泛珠三角、泛北部湾经济圈的形成,广西北部湾经济区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南宁至广州快速铁路的动工兴建,贵港至梧州高速公路、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等重大项目的筹建,桂平市新一轮加快发展的春天已经到来。

  桂平市科学发展三年目标是:到2010年,全市生产总值167亿元,年均增长15.3%以上,提前两年实现“十一五”规划110亿元目标;财政收入9.8亿元,年均增长23.79%,提前一年实现“十一五”规划8亿元目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42.79%,2010年达117亿元,按计划实现“十一五”目标;工业增加值78亿元,年均增长26.3%,提前两年实现“十一五”规划41亿元目标。

  目前,桂平市各族人民正在太平天国故园的热土上,抓住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坚持“六靠”工作思路,围绕“五年再造一个新桂平”发展战略,实施桂平科学发展三年计划,打好工业、旅游、农业、城市“四大板块经济”,确保提前实现“十一五”发展目标,逐步把桂平建设成为现代化中等规模的山水旅游城市,创造桂平市更加光辉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