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绘出统筹城乡发展路线图

  新华网北京3月10日电 题:“一点”突击到“多点”推进 中国绘出统筹城乡发展路线图

    记者 陈二厚、陈芳、张宗堂     

    农业税减免以后,财政缺口如何填补?今年惠农政策又将有哪些新变化?农业部等四部门负责人在10日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表示,国家将从科技投入、粮食补贴、县乡财政、农村社会事业等多方面加大支农力度。权威人士认为,在统筹城乡发展的大背景下,惠农政策从“一点突击”到“多点推进”的变化,折射出政府解决“三农”问题的新路线图。

    刚刚过去的2004年,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成为宏观调控的突出亮点。在这份令人欣慰的“成绩单”面前,农业部部长杜青林却冷静指出,当前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还存在四大“软肋”。

    一是耕地、淡水资源短缺,从1996年到2003年7年间,耕地减少了1亿亩;二是科技支撑能力不强,科技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仅45%左右,科技成果的转化率仅30%左右;三是农业基础设施薄弱,主灌区骨干建筑物的完好率不到四成,配套率不足七成。低中产田的比例占全国耕地面积的2/3 ;四是承受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的压力。去年气候条件是近几年最好的,但因灾造成的粮食损失还有600亿斤。一些农产品的价格不稳定,特别是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导致农民增产不一定增收,影响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显然,解决上述问题,仅靠一个惠农政策已远远不够。从最近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看,中国政府正从多方面着力破解“三农”难题。

    ——告别“皇粮国税”,财政承担800亿元缺口。财政部负责人表示,到明年,中国将没有专门针对农民征收的税种,包括农业税、除烟叶以外的农业特产税,牧业税。三个税种加起来税收约800亿元。减少的税收收入,80%左右由中央财政承担,20%左右由有关的省按照一定的政策承担,主要是东部地区,全额保证将减少的这块收入转移支付给县乡。

    ——150亿元改善县乡财政困难局面。县、乡是中国行政运转的最基层单位,因为历史、体制等复杂原因,部分地区特别是中西部和粮食主产区的县乡出现财权和事权不相匹配的情况。财权上收,事权下划,造成了基层财政运转困难。据透露,中央财政将拿出150亿元加大“输血”和“造血”,力争用三年左右时间,帮助县乡摆脱财政困难。

    ——再提2.4个百分点,国债支农资金比例不降反升。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姜伟新表示,今年国债投资安排尽管有所减少,但仍向“三农”倾斜。初步安排用于大农业(农、林、水、气)的投资比例,比2004年再提高2.4个百分点。一些有条件的项目,很可能在年度执行中再增加投资。

    ——293亿元投入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建设、农业科技进步、农业综合开发、扶贫开发。

    ——14亿元支持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安排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试点4亿元,安排农村合作医疗试点补助资金10亿元……

    如何保证这些高含金量的政策有高落实率?各部门在出台惠农政策时也颇费心思。

    比如对产粮大县的奖励。财政部副部长朱志刚表示,为将奖励落到实处,将本着三个原则:一是按照商品粮数量、粮食种植面积和粮食产量,直接补助到县;二是补助这些县的一般性财力,绝不允许用这些钱是搞所谓的政绩工程和形象工程;三是奖励一定三年,动态监测,发现有弄虚作假的,将从名单中清除。

    而为了确保粮食直补资金落到农民手中,有关部门表示,将尽可能按种植面积对农民进行直补,不允许在发放直补的同时,抵扣任何税费;改变过去曾有过两次发放的做法,要求在种植后三个月内一次把直补资金发给农民。

    全国人大代表、安徽旌德县白地乡洪川村党支部书记余的娜说:“以往农民们最怕好政策‘沉不了底’,现在中央的支农惠农政策不仅‘含金量’高,而且措施实实在在,让农民的持续增收有了盼头。”(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