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州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规模经营农户户收20万

  

  在钦南区尖山镇沙井村,有50多位农民老板,他们或合股经营,或独家投资,共兴办了30多个上规模的大蚝育苗场,育苗达4000多万支(串),年产值2000多万元,由此带来了去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1.2万元。该村常年雇用外地民工400多人,高峰期雇工近万人。

  该区的山海特色种养业,原来是简单粗放的模式。近几年,通过土地流转等方式,使土地、海滩涂的经营权逐渐向有资金、技术的人手中转移,优化了资源配置。这些业主通过加大资金投入和运用新技术,发展成规模的、科技含量高的种养项目。如大蚝的养殖,由分散插养改为深水浮排连片吊养,增加了养殖面积和养殖密度,提高了大蚝养殖的单位效益。又如把泥土筑成的低围虾塘改造为水泥筑塘壁的高围池虾塘,不但增加了养殖水体,还可防止虾塘受雨水冲刷造成水体污染,同时增置电动打氧机等配套设施,改善了对虾生存环境。

  该区尖山镇的万亩对虾养殖基地,就是由粗放改为集约经营的现代农业示范典型。据统计,该区达到规模经营的种养大户已达1.08万多户,户均产值20万元以上。

  转向集约经营后,提高了效率,原先在一线的劳动力逐步向农产品加工、流通服务业分流转移。如在那丽辣椒生产基地,就有1200多名农民专门搞辣椒等农副产品的经销、运输以及餐饮服务。龙门港镇渔民杨宝林兴办星星海洋食品有限公司,专门加工大蚝,生产的“亚公山”牌蚝油系列产品畅销区内外。据统计,该区到2004年底就地转移的农民已达3.2万人。

  为了应对市场风浪,该区农民又逐步从单家独户生产经营向互助合作“转型”。

  该区现有各类协会95个,会员1938人。

  如那彭镇养鸡协会有养鸡专业户200多户,协会内统一制定供销合同,按统一的技术要求养殖,形成了产供销一条龙的合作组织,年饲养“那彭土鸡”100多万羽,远销南宁和粤港澳等地,年创产值1000多万元,人均纯收入1万元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