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05毫米,相当于一根头发丝直径的1/15,这是我们模具制造的‘精度底线’。”11月12日上午,在广西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旗下的玉柴快速制造基地,刚刚荣膺“大国工匠”称号的池昭就,身着蓝色工装,指尖轻抚一块发动机模具,手中锉刀在金属表面精准游走,演示着独创的玉柴钳工绝技“三精一法”之精密锉削。掌心层层叠叠的老茧,镌刻着这位广西本土工匠扎根制造一线30余年的坚守与执着。

池昭就演示精密锉削。庞春妮 摄
从普通学徒到行业顶尖技能专家,从手工锉削到数字智造,这位玉柴首位“大国工匠”用极致精度打破国外技术垄断,用创新突破填补行业空白,更以言传身教延续着新时代工匠精神的火种,为广西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硬核动力。

精度测量。庞春妮 摄
三十年磨一剑:从学徒到大师的“精度修行”
1994年,24岁的池昭就怀揣着对机械制造的热爱,走进玉柴车间,成为一名模具钳工学徒。“刚入行时,锉削精度只能达到1-2毫米,连最基础的模具零件都做不合格。”回忆初心,池昭就坦言,是“把小事当大事干,把重复当修炼干”的信念支撑着他前行。
为了提升技艺,他把工作台当成“战场”,每天坚持练习锉削技艺十几个小时,手上的老茧磨破了又长,长了又磨。从1毫米到0.1毫米,从0.1毫米到0.01毫米,每一个精度量级的突破,都耗费了数年心血。“有时候为了修正0.01毫米的误差,我会在工作台前蹲一整天,反复调试、测量,直到达到完美标准。”
三十年如一日的执着打磨,让池昭就练就了“航天级”钳工绝活——将锉削精度控制在0.005~0.01毫米,误差小于头发丝的1/10。凭借这手绝技,他30年间为玉柴亲手打造了5200多套精密模具,覆盖轻型发动机到大型船用柴油机全系列产品,成为企业产品质量的“核心保障”。
“模具是发动机的‘骨骼’,精度不够,整机性能就无从谈起。”池昭就说,30年来,他始终坚守“心心在一艺,其艺必工”的信条,从普通学徒成长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首席技师,斩获全国劳动模范、中华技能大奖等30余项殊荣,2025年更是在第三届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上荣膺“大国工匠”称号,成为玉柴技能人才的“天花板”。

玉柴特大型数字化无模铸造精密成形机。庞春妮 摄
破局攻坚:用创新打破垄断、填补行业空白
作为广西制造业的攻坚先锋,池昭就以“突破”为关键词,带领团队打破技术壁垒、革新制造工艺。针对被欧美垄断的柴油机气道核心技术,他牵头攻关十余年,靠千余次试验研制出自主知识产权气道技术,打破垄断的同时为企业节省数百万元经费,支撑国六发动机升级与燃氢发动机研发,斩获广西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及32项专利。面对传统制造瓶颈,他跨界攻克3D打印技术,创新“3D打印+无模精密铸造”复合工艺,首创5米级超大尺寸零件打印技术,相关成果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等重磅荣誉。依托技能大师工作室,他带领团队完成30余项重大创新,突破高强度材料应用等行业难题,成果惠及2000余种产品,累计创造10.8亿元效益,以技术创新为广西制造开辟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池昭就讲述他独创的绝技“三精一法”
薪火相传:让工匠精神照亮产业工人成长路
“工匠精神不是一个人的独行,而是千千万万劳动者的共同托举。”作为行业领军者,池昭就始终将技艺传承视为己任,以技能大师工作室为平台,搭建起工匠精神的“传承梯队”。
他将独创的玉柴钳工绝技“三精一法”——精度测量、精密钻孔、精密锉削及独有工艺心法,倾囊传授给徒弟们,这套绝技也成为弟子们攻克技术难关、征战各类技能大赛的“制胜法宝”。
徒弟李友至今清晰记得初见师傅池昭就的场景。堆满模具的车间里,池昭就身着整洁的蓝色工衣,衣角利落塞进黑色裤腰,短发干练,一双眼眸炯炯有神,整个人透着股精气神。“他手里攥着一把游标卡尺,说要带我去数控房找一台精密虎钳,演示钻孔技巧。也正因如此,我得到了钳工比赛中不可或缺的核心夹具。”李友回忆道。
在他的悉心培育下,26名徒弟成长为技师,8名晋升为高级技师,多名徒弟在全国及广西技能大赛中脱颖而出。其中,覃懋华、丘德政等先后荣获全国劳模、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广西工匠等荣誉,形成“名师带高徒、高徒成名师”的良性循环。
走出企业,池昭就更是化身工匠精神的“传播者”。作为广西工会劳模工匠宣讲团宣讲员、多所院校的“高技能导师”,他走进机关、学校、工厂开展宣讲,将工匠精神的种子播撒到更广阔的土壤;受聘为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特聘研究员后,他积极投身产业工人教育研究,为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建设贡献智慧,累计为6000名员工开展理论与实操培训。

池昭就演示精密钻孔。庞春妮 摄
匠心永驻:以“广西制造”担当书写时代答卷
“我是广西人,扎根广西制造业,为家乡发展出一份力,是我一辈子的心愿。”池昭就的话语朴实而坚定。30年来,他见证了广西制造业从“粗放型”向“精细化”的转型跨越,更用自身行动诠释着“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
“手工技艺的温度与精髓,是冰冷机器无法替代的;智能化浪潮再汹涌,也取代不了扎根传统的匠心——这正是工匠精神中‘精益求精’的核心要义。”池昭就笃定地说道,“智能化时代的到来是必然趋势,我们无需抗拒,更应敞开心态,主动拥抱新技术带来的机遇。”
面对席卷而来的智能化浪潮,他率先迈出探索步伐,主动钻研数控编程、3D打印等前沿技术,致力于推动传统手工技艺与现代智能设备的深度融合。“智能化从不是传统技艺的‘替代品’,而是赋能其升级的‘加速器’。传统技艺是根基,筑牢文化底蕴;新技术是翅膀,拓宽发展边界。唯有二者相辅相成、深度融合,才能让传统匠心在新时代飞得更高、走得更远。”
谈及未来,池昭就表示,将继续深耕发动机模具制造领域,聚焦广西制造业发展中的技术难题,开展更多关键技术攻关;同时扩大“师徒结对”规模,培养更多既懂传统技艺又掌握新技术的复合型工匠,为玉柴及广西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持续动力。
临近正午,在车间操作台前,池昭就正专注演示精密钻孔。凭借平口钳、量块、百分表等工具的配合,他在台钻上精准钻出30毫米孔距。钻孔时,他双眼紧盯工件,眼神坚定而专注,身影在灯光下愈发挺拔。
这位坚守一线三十载的大国工匠,用指尖的毫厘精度,书写着广西制造的硬核实力;用三十年的执着坚守,诠释着新时代产业工人的责任与担当;更用薪火相传的匠心,为“中国创造”的崛起注入源源不断的广西力量。他的故事,正是新时代工匠精神的生动注脚,更是广西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精彩答卷。(庞春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