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企农协同发力 宾阳稻米奏响“种得好、加得精、卖得俏”强音

  “从浙江到宾阳,从106亩稻田到5400亩连片基地,11年亏过、遇过病害,但看着水稻从‘一人一牛’种到‘一人一机’的高效采收,一切都值了!”10月16日下午,在南宁市宾阳县黎塘镇水稻种植基地,联丰农机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郑成功望着不远处连片的稻田,言语间满是对土地的热忱。这位曾手握上海金融圈60万年薪的85后浙商,如今已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个人”,更与当地新禾米业等企业联动,共同勾勒出宾阳稻米产业现代化的生动图景。

  弃金融返乡种粮:11年从“门外汉”蜕变为“领头雁”

  故事的起点定格在2015年。作为“宾阳女婿”,郑成功随妻子回到家乡,被当地大米的独特醇香打动,敏锐捕捉到现代农业发展的商机。他毅然辞去金融行业的高薪工作,承包106亩稻田成立合作社,却很快遭遇“当头一棒”——南方湿热气候导致纹枯病、稻飞虱频繁爆发,加上对当地土壤特性不熟悉,2017年合作社亏损严重。

  “农业是慢功夫,咬咬牙沉下心,总能挺过来。”郑成功一头扎进田间地头,跟着本地老农学农技、跑科研院所选良种,一步步摸索出适配宾阳水土的种植模式。如今,他经营的水稻种植规模大幅拓展:自种面积从最初的106亩增至2100亩,通过7个基地辐射带动的总面积更是达到5400亩,成为宾阳水稻规模化种植的标杆。

  在他的带领下,合作社构建起“种植+服务+贸易”三位一体的成熟发展体系:种植端推行“早稻+晚稻”双季种植,7个基地实现水稻规模化连片耕种;服务端配备100余台(套)现代农机设备,提供从育秧到烘干的6个环节全程机械化服务,覆盖周边农户、带动小户发展;贸易端与种植大户紧密合作,提供优质秧苗和标准化种植指导,达成稳定订单合作,按高于市场价回收稻谷,成为“古辣香米”地理标志产品的最大绿色粮源基地。

  科技赋能农业:宾阳水稻机械化率跃升至90.59%

  “以前农户种10亩水稻要忙半个月,现在靠机械3天就能完成,亩产也从800斤稳定提升到1200斤。”郑成功的感慨,背后是宾阳水稻产业的“蝶变升级”。他指着基地的智能化育秧车间介绍,如今育秧已从“人工撒种、看天育苗”升级为“全自动播种、恒温保湿培育”,成苗率从75%提升至98%,育苗周期缩短5天;基地自身机械化率达100%,育秧、机耕、机插、飞防、机收、烘干6个关键环节实现全程机械化覆盖,烘干中心日烘干能力达405吨,可满足约800亩稻田的收割后处理需求。

  宾阳县农业农村局数据显示,目前,当地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90.59%,超过全区平均水平;机插秧率、机烘干率逐年稳步提升,真正实现了从“一人一牛管3亩”到“一人一机管百亩”的历史性跨越。

  政企农企联动:筑牢宾阳稻米产业生态圈

  “农业发展不是单打独斗,政策精准扶持和企业协同协作是关键支撑。”郑成功坦言,合作社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当地政府的大力支持。

  政策红利的持续释放,也加速了农业人才的集聚。郑成功组建起一支“90后”“00后”为主力的年轻团队,3天即可完成2000亩稻田的无人机统防统治作业,成为农机服务领域的新生力量。而他坚持的“专业人做专业事”理念,更与当地加工企业形成高效互补——作为种植端“龙头”,合作社专注培育高品质稻谷;以广西新禾米业为代表的加工企业,则承接后端加工与市场销售环节,共同构建起“种得好、加得精、卖得俏”的产业闭环。

  广西新禾米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欧雷泰在企业粮食种植基地介绍,公司规划总仓容3万吨,目前已建成1万吨仓储设施,为稻谷收储提供坚实保障;种植端主打与南宁种子公司深度合作的“粮发香丝”“粮发香油粘”等优质品种,粒型、香味与口感高度契合南方市场需求;旗下“新禾”商标涵盖月牙香米、广西香米等系列产品,核心市场聚焦广西、广东、海南三地,每地销量各占1/3,凭借稳定的品质实现高客户回头率。尤为关键的是,企业“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与联丰合作社无缝衔接:由合作社负责统一种植品种、统一收割时间,新禾米业依托自身烘干设备,高效处理集中收购的稻谷,让宾阳优质稻从田间到加工环节的衔接更顺畅,稳稳走向消费市场。

  如今,宾阳县粮食播种面积持续稳定在112万亩以上,粮食年产量保持在36万吨以上,已培育农村合作社894家、家庭农场264家、农业产业化联合体6家,稻米产业发展根基不断夯实。

  从浙江客商到“宾阳粮人”,11年的坚守不仅让郑成功实现了个人创业目标,更成为宾阳水稻产业现代化转型的参与者和见证者。当下,在他和众多种粮主体的带动下,宾阳水稻产业正朝着更高效、更优质、更安全的方向稳步前行,为八桂大地的粮食安全筑牢坚实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