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9日,广西南宁市邕北灌区施工准备工程开工仪式在马山县林圩镇召开,标志着“十四五”期间广西在建的设计灌溉面积最大、南宁市投资最大、受益人口最多、综合效益最显著的灌区工程正式进入建设实施阶段。
据悉,邕北灌区工程已列入《广西水网先导区建设方案(2023—2027年)》和《广西水网建设总体方案(2023—2035年)》,已纳入国家“两重”建设标志性重大水利工程。工程任务为连通红水河与郁江,以农业灌溉和城乡供水为主,为促进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创造条件。灌区设计灌溉面积149万亩,包含那打灌片、桥响灌片、暮定灌片、仙湖灌片、西江灌片、锣圩灌片、丁当灌片、双定灌片、马山灌片、灵马灌片、大化灌片等11个灌片灌区范围涉及南宁市马山县、武鸣区、西乡塘区、隆安县及河池市大化瑶族自治县等5县(区)19个乡镇和1个国营农场,供水人口100.3万人。主要建设内容包括新建总干隧洞、南干管、东干管等12条输水干管,总长197.85公里;新建支管151条,总长263.41公里,其中人饮供水支管8条,总长28公里;恢复、续改建渠道29条,长92.14公里;新建骨干渠道10条,长19.5公里;新建管道48条,长106.59公里;新建红水河大化电站、仙湖水库2个取水口;新建马山、亭楼等25座泵站,改造白马泵站等3座提水泵站。工程为Ⅱ等大(2)型工程,总工期78个月,估算总投资137.59亿元。
邕北灌区工程是广西水网骨干工程,也是重大的民生工程、乡村振兴工程和生态工程,对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和关于治水的重要论述精神,加大《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推进江河保护治理的意见》在南宁落地见效,工程通过连通红水河与郁江,构建区域水网,优化水资源配置和农村供水工程布局,对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提升区域供水安全保障,改善区域水生态环境、促进两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等具有重要作用。
南宁市党委、政府高度重视邕北灌区工程,邕北灌区工程在流域规划依据不足、受南盘江—郁江引水工程和红水河流域国控考核断面最小下泄流量约束等因素制约情况下,在珠江水利委员会、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以及自治区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南宁市高度重视,党政主要领导多次研究推进,举全市之力推进项目前期及建设工作,相关县、区及部门通力合作,推动项目用地预审、环评等可研前期专题快速批复,2025年6月24日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正式批复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工程不仅列入了国家“两重”建设标志性重大水利工程,为项目资金争取创造了有利条件,且以最快的速度完成了广西现有灌区灌溉面积最大的灌区工程项目可研报告的编制和批复工作。
待工程建成后,通过与当地水源工程联合调度,南宁市将进一步构建区域水网,完善多源保障供水安全格局,具有显著的民生效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开放效益、社会效益等综合效益。民生效益方面,不仅可为灌区范围内100.3万人提供稳定供水水源,还能改变部分区域季节性用水短缺的历史,提升区域城乡供水安全保障水平,让群众用水更安心。经济效益方面,将改善灌溉面积20.8万亩、恢复21.2万亩、新增68.3万亩,有力助力农业增产增收,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支撑;同时强化水资源战略保障,保障工业园区及重点企业用水需求,推动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为产业升级和经济转型注入动力。生态效益方面,将优化水资源配置,减少地下水过度开采,改善区域水生态环境,让河湖水质更优、生态更平衡,为少数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开放效益方面,可为区域内的产业园区和开放平台提供稳定用水保障,助力当地更好地承接产业转移,加强与周边地区及外界的经济交流与合作,为融入更大范围的发展格局创造有利条件。社会效益方面,工程的投入使用将进一步缩小城乡发展差距,促进区域公共服务均衡化,推动教育、医疗、文化等社会事业进步;同时增强区域凝聚力,增进民族团结,为边疆稳定和社会和谐筑牢根基,对推动少数民族地区乡村全面振兴、实现共同富裕具有深远意义,让各族群众共享发展成果,凝聚起共同发展的强大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