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我们和平南县农业农村局合作,培育了12个优质稻品种,目前邦两优水稻品种产量比较高,品质比较好,稻穗长度达20几厘米,与之前种植的常规稻品种相比,亩产值增加100-200元。”10月16日下午,在平南县万亩富硒优质水稻示范基地,广西旺官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张琳蹲在稻田里,抚摸着那饱满的稻穗,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平南县万亩富硒优质水稻示范基地培育的优质稻长势喜人。庞春妮 摄
据张琳介绍,由于之前种植的常规稻品种产量在下降,亩产仅800-900斤,易染病虫害,且抗病毒能力差,为了增产增收,在平南县农业农村局推动下,基地引进了12个优质稻品种。经过测产,目前邦两优品种水稻比较好,亩产平均1300斤左右。
平南县万亩富硒优质水稻示范基地。庞春妮 摄
该基地采用无人机等智能化设备开展作业,提高水稻种植效率,实现增产增收。基地大力发展“订单”农业,采用“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服务组织”的模式,每年向周边村民提供500多个岗位,带动村民就业。预计2024年订单面积可达1.2万亩,占总面积的61.7%,产值约1.236亿元,同比增长12.2%。
为了提高广西粮食安全保障水平,通过深入实施优质粮食工程,大力打造“广西香米”品牌,提高优质粮油产品供应量,满足人民群众从“吃得饱”向“吃得好”转变的消费需求。
大米烘干机。庞春妮 摄
在广西三禾米业有限公司的新粮油加工厂,一辆满载稻谷的货车正在液压翻板机上卸稻。“用蒸汽烘干湿稻谷,比用热风烘干更环保。”广西三禾米业有限公司厂长黄丹昶说,厂区大米日烘干能力达1000吨,烘干设备可自动控温、降水,进一步优化原粮品质。
延长产业链是提升效益链的关键,广西多家粮油加工企业致力于创新研发,把每一粒稻谷的价值吃干榨净。“水稻循环经济模式下,稻谷可以衍生出卵磷脂、米糠蜡、谷维素、米粞粉等高附加值的产品。”益海嘉里(贵港)粮油食品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公司探索形成的水稻循环经济模式,延长了水稻加工产业链,实现了水稻及副产品的资源高效利用。
大米码垛机器人。庞春妮 摄
广西依托优质粮油品牌建设,推动粮食产业链向高质量发展迈进,以“广西香米”为代表的优质品牌影响力持续扩大。其中,“广西香米”已两次被评为中国粮油影响力公共品牌,多个产品入选中国好粮油名录,“上林大米”“古辣香米”“东津细米”等入选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这不仅提升了广西粮食品牌的知名度,还为地方特色农业经济发展注入了活力。目前,全区粮食加工企业工业总产值达到1550亿元,同比增长14%,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工作人员操作稻米除杂筛。庞春妮 摄
10月16日,在平南储备粮管理公司粮库,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稻香,灰尘、谷壳、碎石子等杂质被嗡嗡作响的振动筛快速分离。粮食经过除杂后,随着传送带运转被送入粮仓。
粮食入库。庞春妮 摄
走进粮仓,一股清凉扑面而来,粮食的气味愈发浓郁。“每一车粮食入库前都会经过严格的质量检测,不能有杂质或霉变。”工作人员介绍,从粮食进仓到存储,每一个环节都可以通过数字化手段进行管控,粮仓里的温度和湿度都由智能系统精确控制,仓库深处埋藏着上百个传感器,时刻监测粮食存储状态,各类数据实时传输到控制室,确保储粮安全。
“粮库采用充氮气调技术,可减少粮食氧化、抑制害虫和霉菌,能有效延缓粮食品质下降,是‘绿色储粮’主流方式之一。”平南县储备粮管理公司总经理马年锦介绍,该粮库于2015年投入使用,占地4.55万平方米,建有仓库30间,每间仓库仓容1100吨,总仓容量3.3万吨。
智能监控粮库。庞春妮 摄
数据显示,截至10月10日,今年全区已完成稻谷收购96.94万吨,其中政策性稻谷收购56.59万吨,比2023年同期增加12.94万吨,同比增长29.63%。
近年来,广西大力推进监管信息化建设,对全区各级政策性储备粮库点进行信息化管理,实现设备监控和视频监控对接,全区392个储备、收纳库点全部链接自治区监管平台,实现政策性储备粮信息化监管全覆盖。
智能粮库。受访者 供图
在智能化建设方面,广西引入无线温湿度采集器和专用空调控制器等设备,构建低温储藏智能温控一体化系统,实现对仓库内温湿度的实时监测和自动调节,利用现代科技提升储粮管理水平,积极推动智能仓储发展。数据显示,今年全区新建和升级改造低温准低温仓容5万吨,政策性粮食储存损失率保持在1%以内。
当前,广西正在推动绿色低温储粮标准化体系建设,全区有2家粮食企业正在创建全国绿色储粮标准化试点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