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初级产品供给”,有何深意?

  12月25日至26日,2021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

  与往年相比,此次会议更加强调从全局发展的视野看待“三农”,强调必须着眼国家战略需要,稳住农业基本盘、做好“三农”工作。换言之,决不能仅仅在“三农”看“三农”,而要将“三农”工作放在整体战略布局下谋划和推进。

  此次会议还首次将初级产品供给提升到战略层面,并强调要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

  疫情冲击下,百年变局加速演进。2022年,“三农”工作的重要性只会更加凸显。

  “三农”基本盘的重要性更为凸显

  什么是我国发展的基本盘?此次会议再次明确,要做好“三农”工作、稳定“三农”这个基本盘。

  去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也有类似提法,但有两处区别:

  范围不同。去年是“稳住农业基本盘”,今年在继续保留这一表述的基础上,进一步将基本盘的范围扩大为“三农”。事实上,根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截至2020年,仍有超过5亿人常住农村,如果加上在城市居住但具有农村户籍的,占全国人口比重还会更高。

  背景不同。去年是“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看”,今年则强调“稳住农业基本盘”是为了“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必须着眼国家战略需要”,“稳定‘三农’这个基本盘”的背景则是明年将召开党的二十大。

  党的二十大是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保持社会大局稳定也就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

  具体到“三农”而言,用此次会议的表述说,稳定“三农”这个基本盘,对于保持平稳健康的经济环境、国泰民安的社会环境具有特殊重要意义。

  粤评君认为,连续多次会议强调农业和“三农”基本盘也是“稳字当头”的体现。

  “初级产品供给”提升到战略高度

  两周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就把“要正确认识和把握初级产品供给保障”列入“五个新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此次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更进一步:明确“保障好初级产品供给是一个重大战略性问题。”

  这是今年会议最为瞩目的新提法,也是理解会议内容的一大关键。

  一般而言,随着从传统农业国到发达工业国的转变,主要产品也会从农业、手工业的初级产品,逐步升级为高附加值的工业品乃至高端服务产品。

  我国无疑仍在这一征程中,2016年初开始推进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为了破解中低端产品过剩、高端产品供给不足等结构性发展难题。

  那么,为何现在又将初级产品提升到如此重要的位置?

  粤评君注意到,此次会议提出的“初级产品供给”有着明确的定义范围:保证粮食安全,同时扩种大豆和油料,确保猪肉、蔬菜等农副产品供给安全。

  民以食为天,我国虽是粮食生产大国,但从人均耕地面积、农田亩产等指标看,却不是耕地大国和农业强国,农业不仅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更是社会经济正常运转的必要条件,用此次会议的表述,就是“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饭碗主要装中国粮”。

  粤评君认为,至少有三个因素让粮食为主的“初级产品供给”在当前具有战略上的特别重要性。

  其一,对于人口较少的国家而言,即使有少量的农产品需求难以在本国得到满足,也完全可以通过贸易从国际市场上购买。但是我国有着超14亿人口,即使是少量的农产品需求,对于全球粮食市场而言也是巨大的供需缺口,会带来显著的价格波动,意味着巨大的供应风险。

  其二,当前在全球疫情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交织下,包括粮食在内全球生产和商品流通都面临巨大的不确定性,一旦发生供给不足,就可能对社会经济发展全局的稳定造成难以承受的冲击。

  其三,全球性的粮食安全问题已经迫在眉睫。今年7月,联合国粮农组织就发出警告,由于冲突、自然灾害、食品价格居高、新冠大流行等因素,全球多达2.7亿人面临非常高的粮食不安全风险。

  可以说,世界范围的温饱问题仍远未解决,数亿人口正在喊“饿”。如此严峻的背景下,进一步强调粮食等初级产品供给也就理所当然。

  粤评君还注意,这种重视还体现在此次会议的具体要求上:首次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具体的产量指标,大力扩大大豆和油料生产,确保2022年粮食产量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对耕地保护,也再三强调容不得一丝虚假:“耕地保护要求要非常明确,18亿亩耕地必须实至名归,农田就是农田,而且必须是良田。”

  这些细节,都是对粮食安全问题高度重视的体现。

  “大豆和油料”为何要扩种增产?

  此次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中,除了稳定粮食面积和产量等工作,一项任务尤为引人瞩目:会议通稿三次强调大豆和油料,要扩种、增产。

  在国际油料及衍生品价格飞涨的大环境中,此举对保证粮食安全,将中国人的饭碗牢牢握在自己手里有着多重意义。

  联合国粮农组织发布的《粮食展望》显示,在众多油料作物中,大豆无疑是最重要的品种,其全球产量超过其他所有油料作物之和,且在2020—2021年度产量预计再增加7.5%,达到3.63亿吨。除了提取油脂广泛用于食品工业外,大豆的豆粕也是鸡、猪、奶牛、肉牛等动物饲养的主要蛋白质来源。

  《粮食展望》还指出,2020年6月以来全球油籽价格的持续上涨,国际大豆价格走强起到重要作用,而在这背后,则是多国在非洲猪瘟疫情受控后补充猪群。

  2020年,中国花生的产量占全球总产量超过40%,油菜籽产量占全球近20%,但大豆年产量为1960.18万吨,仅占全球总产量的5%。这意味着要满足食用、饲用及加工的多个领域的需求,大批量的大豆需要从国外进口。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同年中国的大豆进口量达到1亿吨,“含油子仁及果实”的进口金额达到近450亿美元,占植物产品进口额的一半以上。

  在此背景下,会议强调要实打实地调整结构,扩种大豆和油料,见到可考核的成效。

  近年来,全国大豆及其他油料作物的种植面积已经呈连年扩大的趋势,“十三五”期间,全国大豆播种面积从750万公顷提高到988万公顷,产量相应增加近45%。

  具体到油料,从全球情况看,受地理区位等因素影响,棕榈油等广泛应用的主要植物油种类可能仍需依靠进口;但纵观全国,除了主要油料作物播种面积连年提高,一些具有本地特色的优质油料作物正在崭露头角。比如,油茶等作物因产量稳定,丰产期长,不占耕地等优势,在中国南方已得到大面积推广,广东种植面积约260万亩,总产值超46亿元。

  “两条底线”首次提出

  此次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要坚持和加强党对农村工作的全面领导,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

  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后,我国“三农”工作的重心也实现了历史性转移,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已经成为下一阶段我国“三农”工作中的“新重心”,与此同时,中央为脱贫地区设立了五年过渡期,与“十四五”规划相衔接,保持主要帮扶政策总体稳定,这五年时间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就是其中一条底线。

  为守住这条底线,中央提出将“十四五”时期作为我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过渡期。

  2021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明确,在五年过渡期内,摆脱贫困的县设立5年过渡期,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此次会议进一步提出多项具体部署:在机制上,要加大对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倾斜支持力度,抓紧完善和落实监测帮扶机制;在产业上,要聚焦产业促进乡村发展,深入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大力发展县域富民产业,推进农业农村绿色发展,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在乡村建设上,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为抓手,立足现有村庄基础,重点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加快县域内城乡融合发展,逐步使农村具备基本现代生活条件。

  2020年是我国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根据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要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根据此次会议,则要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并持续推动同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衔接。

  展望2022年,“三农”是我国经济社会的压舱石,其战略重要性将更加凸显,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必将打开新局面。

  主笔:王彪 黄进 邵一弘

  策划:黄应来

  出品:南方经济智库 广东乡村振兴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