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贵港:党建引领乡村土地规范管理新模式

  早年,广西贵港市港南区桥圩镇新华村向外出租了2800亩林地和鱼塘,但由于当时签订土地租赁合同不规范等问题,导致土地发包价格过低、周期过长,每亩地能够收取到的租金只有10多元,村级集体经济收入仅有3万余元。村民无法获得应得的利益,全村只能“守着聚宝盆过苦日子”。

  一清二谈三诉讼 清理不规范发包合同

  “要清理遗留下的不规范合同,首先要建强班子,提升村‘两委’的战斗力,同时还要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影响力。”新华村驻村工作队员陈东说。2019年,新华村“两委”班子在党建引领下进行了“大换血”,增强了“战斗力”,并且同驻村工作队一起在实践中探索出了“一清二谈三诉讼”的清理不规范合同做法。

  桥圩镇、新华村干部与承包方协商不规范合同重签事宜。新华村供图

  新华村整合司法、村“两委”、驻村工作队和法律顾问的力量,在港南区、桥圩镇等各相关部门的指导下,列出问题合同清单、合同处置工作清单。

  同时,新华村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形成强大的舆论声势,再由谈判小组和“中间人”与承包方谈判。“70多岁的老党员林伍行和其他老党员一起,配合我们做通群众工作,同时充当‘中间人’的角色协助我们与承包方的协商工作。”陈东说,在老党员和各方面力量的配合下,新华村于2019年8月顺利进行了第一份合同的清理工作,涉及980多亩地。

  有些合同因为牵涉因素多,清理工作一度遇到阻滞。其中,一份不规范合同存在着层层转包、涉及利益链广等问题,谈判小组与承包方始终不能达成共识。此时,桥圩镇分管领导对不配合的承包方进行约谈,讲政策、说利弊、明后果,最终于2020年1月清理了这份涉及251亩地的不规范合同。

  新华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重新测量土地面积。新华村供图

  经过各方半年的努力,新华村村集体原签订的6份发包合同全部清理完毕,并重新签订规范合同9份,村集体经济获得增收70万。

  “有了资金就能更好地服务村民,进一步推进乡村振兴。”陈东说,新华村于2020年先后完成了道路硬化、拓宽,危桥重建,路灯亮化,清洁乡村等21个乡村风貌建设项目,大大提升村民的幸福感。

  “一清二谈三诉讼”清理不规范合同的做法,以村党组织为依托,2019年以来,在港南区内得到推广,全港南共组织清理不规范合同300多份,村集体经济共增收500多万元。

  撂荒土地齐管理 孵化器搭建合作平台

  清理不规范发包土地合同,重新整理了村集体土地资源,但同时也面临着村内基本农田撂荒的问题。对此,港南区的村党组织牵头,以“确权不确地、小块变大块”的形式,将撂荒的基本农田流转至村民股份经济合作社,并由村集体出资将土地平整连片后,统一实行机械化耕种。这不仅解决了基本农田撂荒的问题,更实现了村集体经济增收和村民致富“双促进”。

  在撂荒农田的再利用问题上,许多其他村集体还面临着可行项目不多、技术、资金缺乏、管理不到位、销售渠道不畅、风险评估难等难题。针对此类问题,贵港市覃塘区创建了广西首个县级村集体经济孵化器、第二个县级农村产权交易中心——覃塘区村集体经济孵化器。

  覃塘区农村产权交易中心。于思琪摄

  农业、林业、水产畜牧等十多个部门和十数个农业、保险、信贷、物流企业进驻覃塘区村集体经济孵化器,为村集体经济发展提供一站式、全方位服务,包括有技术咨询、农资供给、人员培训、产品展销、产权交易、金融信贷六大功能。

  覃塘区的各村党组织牵头建立村级“土地流转服务站”,将撂荒农田“化零为整”并在覃塘区村集体经济孵化器被进行网络竞拍,从而获得更合适的土地租赁价格。

  第一批在覃塘区村集体经济孵化器成功签约的集体山林交易项目中,覃塘区东龙镇京龙村“117亩集体山林出租(15年)”项目,经过224轮网络竞价,由底价5.5万元上升到24万元成交,增值率达362%。

  目前,覃塘区村集体经济孵化器已经孵化的村集体经济发展项目主要有黑木耳种植、美系种猪养殖、百香果套种柑橘、富硒百香果种植等4大类36个项目,惠及25个贫困村;同时,还引进了虾稻养殖、大闸蟹、澳洲坚果等一批特色种养项目,打造了99个“一村一产业基地”。截至2020年10月,覃塘区村集体经济孵化器共上线项目107宗,涉及资金668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