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林:繁荣乡村文化 焕发文明新风

——以“三个聚焦”助推乡村文化振兴

  1297个村级公共文化服务中心遍布全市95%的行政村,两年新增数字广西“广电云”用户10.06万多户,各级历史文化名村、传统村落、特色岭南文化名镇名村122个,培育星级乡村旅游区(农家乐)230多家……自《玉林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实施以来,玉林市加快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传承优秀乡土文化、大力发展乡村文化旅游,“文化兴盛行动”取得积极成效,乡村社会文明程度得到明显提高。

  聚焦“乡风文明”

  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在北流市塘岸镇金城村,七八名书法家现场挥写春联,村民扶老携幼定制和挑选春联。村民宋永利精心挑选了一副春联后,对市文化广电体育和旅游局派驻村第一书记朱英南说:“村里公共服务中心、篮球场一应俱全,活动丰富多彩,日子越来越有奔头了。”

  近年来,玉林市在成功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基础上,公共文化建设持续向基层、向农村倾斜。常态化实施文化、广播电视、体育惠民工程,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实现全覆盖,村级公共文化服务覆盖率达95%,千人拥有公共文化设施面积由29平方米提升到81.17平方米,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1.82平方米。借助“壮美广西·智慧广电”工程的实施,广大农村群众正在实现由“看电视”向“用电视”的转变。

  聚焦“记住乡愁”

  活化乡村文化遗产

  自玉州区仁东镇鹏垌村入选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和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以来,游客数量成倍增长。每到周末,三五成群的游客前来游玩。

  鹏垌村党总支书记陈武榆告诉记者:“鹏垌村采取了以旧修旧的原则,不搞大拆大建,尽量保护好、传承好村里的历史文化和民俗特色,保护与传承了古老民居建筑等物质文化和‘玉林茶泡’等非物质文化。”

  鹏垌村实行的保护性建设是玉林活化乡村文化遗产的一个缩影。我市通过优化法治政策环境和实施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彰显特色岭南文化、客家文化、侨乡文化和乡贤文化,发展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广袤的乡村大地处处皆是美丽“乡愁”。

  玉林市大力促进文化遗产保护制度化建设,自2019年11月1日起,施行玉林市第一部历史文化保护方面的地方性法规《玉林市传统村落保护条例》。2020年4月,出台了《玉林市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实施方案》,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法治支撑。同时增强资金保障,对文化遗产实施保护工程,近年来,全市共筹集资金5000多万元,对容县近代建筑、谢鲁山庄、高山村古建筑群等进行维修保护,提升了文物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此外,争取国家专项经费200多万元,用于桂南采茶戏、广西八音的保护传承,筹集资金42万元建成12个自治区和玉林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其中10个分布在镇村。

  聚焦“产业兴旺”

  乡村文化旅游业方兴未艾

  去年7月上旬,陆川县沙坡镇高庆村入选第二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的消息传回,村里一片欢腾。坐落在陆川县第一高峰谢仙嶂怀抱中的高庆村,旅游资源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依托谢仙嶂民俗文化生态旅游区发展农家乐,龟岭谷乡村旅游区被评为广西四星级乡村旅游区,村集体收入连年稳步增长。

  近年来,玉林市按照“文化+旅游”的思路,依托文化、文物、生态等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加快推进乡村产业兴旺,增强了乡村经济实力。

  各县(市、区)聚焦“产业兴旺”纷纷发力——

  容县利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经略台真武阁和容县近代建筑建成2个AAAA级旅游景区(容州古城、民国小镇)、2个AAA级景区(容县抗日烈士纪念馆、黄绍竑故居),开辟了名人故居寻迹游等精品旅游线路,松山镇大水村等10个旅游扶贫重点村实现提前脱贫;陆川县、博白县被列入第二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兴业县投资1.5亿元提升改造“桂东南抗日武装起义”红色旅游基地基础设施;福绵区福绵镇十丈村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创建了一批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自治区级生态乡镇(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