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画里乡村 留梦里乡愁
——玉林市提升乡村风貌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力量启示录
自今年3月以来,玉林广大乡村涌动着一股振奋激昂的力量。
在外的原籍干部纷纷返村动员指导,在外经商的老板慷慨解囊,本地能工巧匠大显身手,普通村民热情捐款、投工投劳……他们的目标只有一个——把家乡建设得更美丽宜居。
一场覆盖玉林广大农村的人居环境整治和乡村风貌提升行动,当前正如火如荼地展开,许多村庄的面貌焕然一新:大量破败的废弃房被清拆复垦成小菜园、小果园,在精编竹木篱笆的装饰下,呈现一派清雅的田园风情;房屋前后的空闲角落砌成了小花圃,绽放的花朵为村庄带来了色彩和活力……
“整治农村人居环境,提升乡村风貌,目的是通过建设美丽乡村,充分调动村民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提升乡村自治能力,同时充分利用国家各项改革政策,彻底激活振兴乡村的内生力量。”玉林市委书记黄海昆说。
倡导美观实用
保存传统乡韵
红瓦黄墙的成片老院落修葺一新,房前屋后的瓦罐里种植着盆景和花朵,老物件挂在墙上,村口老榕树下摆着石磨石墩……走进福绵区十丈村,独特的岭南乡村风情扑面而来。
每逢周末,十丈村就会迎来成批游客。而两年之前,这里像许多农村一样——老村空心化,新村无序生长。
自去年初开始,十丈村开始了旧村改造。在专业团队的设计下,改造中保留了原村庄的独有风格并进行了艺术化提升,获赞无数。
十丈村从此成为玉林美丽乡村建设的名片,并在今年11月被农业农村部列为2019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玉林是广西农业大市,去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4984元,连续三年位居广西第一。“我们要通过持续推进乡村风貌提升,让乡村从富裕走向美丽。”玉林市市长韦韬说。
“美丽乡村”应该怎么建?建成什么样?在实践过程中,玉林找到了一种可复制推广的建设模式——就地取材,旧物利用,节约成本,修旧如“旧”,突出本地特色元素和传统建筑风格,增强人文魅力,留住乡俗、乡味、乡愁。
在制定村屯改造规划时,注重实用性,广泛征求村民意见,不打“乱仗”。在乡建专家为各村制作的手绘规划图上,房屋、池塘、花园、村路等一目了然,人人都能看懂和参与。
玉林还编印下发了一本操作图册,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细到篱笆的扎法、墙砖的砌法等,操作性强,村民在没有专家指导的情况下也能现学现用。
“每个村都做到一村一策,量力而行,不搞千村一面,而是保留传统特色,注重内涵,涵养乡风,各有风格。”玉林市委副书记覃天卫说。
乡村风貌提升已在玉林1330个村全覆盖推开,目前已基本建设完成第一批22个示范村屯。按计划下一步将再打造100个示范村屯,再将示范村“串珠成链”,打造一条条“美丽乡村”风景示范带。
“在建设‘美丽乡村’的同时,我们还注重加强长效管护机制建设,保存并扩大建设成果,久久为功,将农村风貌彻底提升一个档次。”玉林市住建部门负责人说。
活用改革政策
唤醒农村土地
北流市新圩镇河村正在经历建村以来最重要的改变。
这是一个典型的旧村,村中心成片泥砖房多是危旧废弃状态,墙体老化。11月初,当记者走进村里时,看到许多已清拆的旧房地基上,已种上了青菜。
该村村支书陈家平告诉记者,目前全村已复垦旧村土地96亩,而利用土地增减挂钩等政策,这些整治复垦指标可获得约876万元补偿金,可用于村里的建设和发展。
建设资金从哪里来?大量废弃房如何拆迁清理?闲置土地如何激活?这是当前乡村风貌改造提升面临的几大难题。
在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乡村风貌提升中,作为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玉林摸索出一条极具操作性的经验——活用国家有关改革政策,将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复垦、零星分散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等多项改革政策相结合,有效解决了上述难题。
近年来,玉林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速,二、三产业建设用地紧缺。但同时,农村存在大量废弃房及空置地,清拆平整后可进行复垦。
“通过利用城乡建设土地增减挂钩政策,将节余的农村建设用地指标以有偿的方式调整到城镇使用,既能解决城镇建设用地不足的问题,又能解决乡村振兴面临的资金问题,可谓一举两得。”玉林市乡村振兴办专职副主任覃新崇说。
今年以来,玉林市共新立项增减挂钩项目123个,规模61804亩。经初步估算,除去清拆、补偿、平整等成本,这些土地可带来60多亿元资金,将为当地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提供重要的资金保障。
目前,来自该政策的土地补偿金已经在乡村风貌改造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截至11月底,玉林市共投入土地补偿金约4392万元,帮助村里修建了1.01万米村道,硬化了1.03万米沟渠,添置了6557杆太阳能路灯。
据玉林市自然资源局调查统计,全市可复垦的闲置农村建设用地约有20万亩,通过土地增减挂钩政策可以带来200多亿元的农村建设和发展资金。
农村土地的巨大价值一旦被唤醒,乡村振兴就有了最坚实的支撑力量。
坚持党建引领
共建共治共享
农民既是乡村振兴的受益者,也是建设者、参与者。只有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调动其积极性,乡村振兴才能获得持久的内生动力。
11月18日,北流市新圩村八九组的30余名村民在结束一天的义务劳动后,一起在村中心花园吃着晚餐……他们是村里“美化家园”志愿服务队队员,年长者超过80岁。
今年7月,响应市里的号召,新圩村吹响了“美化家园”的号角,在村党支部的指导下成立了运行机构——村民公益事业理事会,并成立了志愿服务队。
在村党支部的引领带动下,村民们建设家乡的热情就像柴堆被点燃。该村驻村第一书记赵梓雯介绍,目前全村已捐款现金超过100万元,还有的村民捐出了土地,作为修建村道和公共场所之用。
在没有政府一分钱投入的情况下,经过三个多月建设,新圩村村貌大为改观,四处修葺一新,整洁美观。
在推进乡村振兴中,玉林坚持党建引领,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以“党建+”的模式带领群众投身乡村振兴,引导农民自主议、自主定、自主建、自主管。
当前,在基层党组织的指导下,玉林成立了数百个乡村振兴理事会。理事会由德高望重者、村干部、经济能人、热心群众等组成,负责发动村民、募集捐款、组织建设等工作。
为发挥党员干部的示范带动作用,激发村民的主动参与热情,玉林开展了领导干部回乡美化家园大行动,号召全市领导干部以及在外的玉林籍领导干部、知名人士和企业家回乡,发动、引导和组织群众,开展“三清三拆”(清理村庄垃圾、清理乱堆乱放、清理池塘沟渠、拆除广告招牌、拆除乱搭乱盖、拆除废弃建筑),整治乡村环境“脏乱差”。到目前为止,全市各级领导干部回乡达2.97万人次,带动群众参与活动16.93万人次。
越来越多的村民被家乡发生的美好变化所感染,从“等着看”变成“我要干”,自发捐款捐物、投工投劳。村里的乡贤、经济能人也站了出来,为建设家乡提供资金支持。截至11月底,全市共收到来自各方的自发捐款1729.4万元。
同时,玉林大力创新乡村治理,推广“村务商议团”、博白县民富村人民调解工作法等,发挥村规民约作用,注重建后管理,注重常态长效,构建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制,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契合十九届四中全会关于健全充满活力的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的精神。
在多方力量的推动下,今年玉林乡村振兴取得瞩目成果。截至10月底,全市1330个村的村级集体经济收入总额达1.04亿元,同比增长187.82%,单个村集体经济收入全部超过4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