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70年来取得的成就举世瞩目,柬埔寨经济多年保持高速增长,与中国的无私帮助是分不开的。”近日,到南宁出席第16届中国-东盟博览会的柬埔寨副首相贺南洪接受采访时表示,希望通过更多交流让包括柬埔寨在内的东盟国家分享广西减贫经验,并从中借鉴成功做法。
作为中国脱贫攻坚主战场之一,过去3年,广西累计减少贫困人口325万,贫困发生率从10.5%下降到3.7%。在致力消除自身贫困的同时,广西还积极搭建平台,与东盟国家分享减贫经验,开展减贫合作。
自2007年以来,广西先后举办22期国际减贫经验研修班,70多个国家的400多名扶贫官员前来学习交流。广西减贫经验经吸收、改良和本土化后,正为当地消除贫困发挥积极作用。
精准扶贫理念“出口”东盟
今年6月,印尼农村、落后地区发展和移民部农村基础设施发展司司长崔哈迪到南宁市江南区考察弄峰山中草药产业示范区。
“合作社起什么样作用?”“政府会给贫困户发放哪些补贴?”……每到一处,崔哈迪都拿出随身携带的小本子,记录当地脱贫做法。
这几年,弄峰山中草药产业示范区通过入股委托经营等方式,带动200户贫困户参与中草药种植。这给崔哈迪留下了深刻印象。“印尼也在发展中草药产业,但没能与扶贫结合起来,广西的经验带给我很多启发。”他说。
作为新兴中等收入国家,印尼消除贫困进程颇为曲折:贫困发生率曾一度从1975年的40%降至1993年的13.7%,但随着上世纪末亚洲金融危机爆发,贫困人口大规模反弹。金融危机过后,尽管印尼经济稳步回升,但如何使贫困发生率保持在10%以下,一直是难题。
崔哈迪认为,农村差异化贫困是印尼减贫工作困顿的主因,实施精准扶贫必须对症下药。
崔哈迪十分赞赏广西在补齐贫困地区教育、医疗、住房和饮水安全短板方面付出的努力。“按照‘核心是精准、关键在落实、确保可持续’的要求,广西全力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着力完善贫困退出机制。”他告诉记者,自己一直在思考,如何将这些理念和做法带回去,结合印尼实际推进高效减贫。
中国农业大学研究报告指出,贫困人口积极性、参与性弱,是东南亚国家减贫面临的重要挑战。
“给钱给物的扶贫方式可能导致扶贫项目偏离实际需求,甚至让贫困户对政府补贴产生过度依赖。”东盟秘书处副秘书长康富介绍,从“输血式”救济型扶贫,到提升贫困人口内生动力的“造血式”开发型扶贫,中国的扶贫开发政策科学而精准,给致力于减贫的东盟国家带来许多启迪。
在柳州市融安县,“农民田间学校”培训模式颇受欢迎。通过这种参与式教学,当地农民不仅掌握了更科学的金桔种植技术,还懂得了电商销售,实现了增产增收。许多贫困户也因此走上了致富路。
“要让贫困户参与进来,激发他们脱贫的积极性。”印尼农村、落后地区发展和移民部农村地区发展总司总司长苏利斯约里尼告诉记者,印尼不少乡村借鉴了融安扶贫做法,今年又选派22名村长到广西学习减贫经验。
通过小额扶贫贷款扶持,贫困户免费从养殖企业贷牛,把牛养大后“还”给企业;企业扣除养牛费用后收益归贫困户,最终实现持续增收。河池市都安瑶族自治县因地制宜探索出的“贷牛还牛”产业扶贫模式,覆盖大石山区近10万贫困群众,贫困户年均增收近3000元。该模式已走出广西,在内蒙古、江西等地推广。
菲律宾国家减贫委员会秘书长弗朗科曾专程到都安考察“贷牛还牛”模式,表示将借鉴这种授人以渔的减贫模式。
中老减贫合作有故事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指出,消除贫困是人类的共同使命。
作为世界上最不发达国家之一,老挝有6%左右的家庭为贫困家庭。
2016年12月,由中国发起的东亚减贫示范项目在老挝率先启动。根据计划,3年内中国将在老挝、柬埔寨、缅甸的6个村庄合作开展道路、供水等基础设施建设,扶持当地农业产业,提供物资支持和专家培训等。
从2017年起,广西把实施援老挝减贫示范合作项目作为重点,专门安排700万元配套资金,并派出专家组常驻老挝开展工作。
“这是中国减贫合作项目首次‘走出去’的具体实践。”自治区扶贫办总经济师黄灿滨介绍,实施好该项目有利于打造中国减贫的“海外样板”。
今年5月,东南亚执政党干部考察团到广西考察国际减贫合作项目。期间,来自援老挝项目中方实施单位——广西外资扶贫项目管理中心的汤闻博向大家讲述了中国和老挝减贫合作的两个故事。
老挝琅勃拉邦象龙村村民生活用水主要来自流经的南康河,旱季由于南康河水质达不到饮用标准,村民们只能购买桶装饮用水。
为解决村民饮水难题,广西扶贫专家和当地政府合力,组织开挖、回填水沟4000米,铺设水管1.3万米,历时一年多,最终从5公里外引来了符合饮用标准的山泉水,并将水管接到全村174户人家。
另一则故事来自老挝万象。
万象金花村村民原本靠种植一年一季的水稻为生。中国(广西)-老挝农作物优良品种试验站技术人员调研后发现,万象及其周边市场蔬菜长期供不应求,金花村恰好有种植蔬菜的天然优势。
试验站技术人员为此建起了“避雨、避晒、避虫”的蔬菜大棚。广西专家不仅为当地建造灌溉设施,还提供种植技术指导,帮助村民联系蔬菜经销商。如今,金花村村民每年仅种植蔬菜人均就有折合1万元人民币的收入,是原来的两倍。金花村也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村庄,变成远近闻名的蔬菜种植基地。
“老挝人民很信任中方团队。”今年6月,到广西考察脱贫工作的老挝农林部农村发展与合作社司副司长坎普乔告诉记者,“因地制宜规划、发展特色扶贫产业,这一做法值得许多与贫困作斗争的国家学习。”
为世界提供减贫经验
“由于发展程度不同,东盟国家的减贫进展也不尽相同,但中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受到一致称赞。”康富告诉记者。
“农村公路总里程突破10万公里,90%以上的县份通了高速公路,真令人难以置信。”广西完善的路网体系让前来考察的柬埔寨农村发展部副国务秘书索皮感到吃惊。他认为,通过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来促进农村发展,这不仅是广西脱贫取得显著成绩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中国实施精准扶贫的宝贵经验。
柬埔寨贫困发生率从2004年的53%降至2014年的13.5%。在索皮看来,这很大程度上与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的改善密不可分。
作为传统农业大国,泰国十分重视减贫事业。
今年6月,泰国内政部规划与政策分析员阿图亚到南宁市隆安县参观广西金福农业火龙果种植示范基地。金福公司成立有火龙果产销农民专业合作社,并与27个贫困村签订帮扶计划。贫困户通过土地、农机具等作价出资入股后,不仅可到基地打工,还能按时从合作社领取数额不等的分红。
“提高贫困户收入是关键。”参观完后,阿图亚总结了自己的看法,“减贫不仅仅是修路那么简单,产业发展更为重要。我们希望与包括广西在内的中国更多省份开展减贫和农业技术交流合作。”
当前,广西正集中力量打好义务教育保障、基本医疗保障、住房安全保障和饮水安全四大战役,确保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通过在广西的考察,缅甸农业、畜牧和灌溉部官员吴赢敏对中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易地扶贫搬迁等有了更深认识,表示会通过项目试点的方式,将精准扶贫理念运用到缅甸减贫事业中。
“精准的扶贫政策确保惠及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这是中国为世界提供的减贫经验。”亚洲开发银行驻中国代表处首席代表滨瀚评价说,新中国成立70年来,有7亿多人摆脱贫困,中国在创造人类减贫奇迹的同时,还通过提供资金、技术、人才等方式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消除贫困,彰显了大国的责任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