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产值破亿!柳州第一个亿元村是这样铸成的

  乘改革开放的春风,利用近郊地理优势,水南村1994年产值破亿元大关

  柳州第一个亿元村是这样铸成的

1994年产值破亿!柳州第一个亿元村是这样铸成的

  2004年,柳州水南企业集团退出历史舞台,只留下了这块记录辉煌的牌匾。南宣供图

  说起亿元村,可能很多人会首先想到江苏的华西村;但提到柳州第一个亿元村,可能很多柳州人并不知道是水南村。1994年,水南村有企业55家,总收入和总产值双双突破亿元大关,实现企业总产值1.18亿元,总收入1.02亿元,利税890万元,成为柳州市第一个亿元村。

  地利优势:打造柳州菜篮子供应基地

  水南村位于柳州市东环大道边,曾属城市近郊农村。改革开放之初,水南村享受到地理优势带来的红利。

  1994年,50岁的水南村委主任陶潜,见证了水南村由穷到富的过程。

  当时,水南村有5个农业合作社,人口949人。因为离柳州市区近,水南村的农业生产以种植蔬菜和养鱼为主。陶潜说,水南村与中国大多农村一样,经历过农业生产“大锅饭”时代,出工不出力成为常态。为了带动村民种养积极性,水南村委决定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把全村蔬菜地、鱼塘等,按人口分包到户。

  为了推动改革,水南村委实际成了全村农户家庭经营的服务中心。因靠近城郊结合部,村里鱼塘的水源有保证,村委将其分包给农户,引发村民争抢,甚至出现“切块分创”的现象,为此,水南村委还一家一户上门做协调动员工作。而考虑到水南村原是一个蔬菜专业队,但全村坐落在一个岭坡地上,附近都没有水库或自然水的现状,分产到户后,为了给村民提供水源,村委设立了供水专管人员,由村里统一协调并提供服务。

  随着村民生产积极性不断提高,水南村为柳州市区提供的蔬菜、鱼及副食品越来越多,其中蔬菜上市量由责任制前的2.96万担增加到1994年的4.48万担,增长51%;鱼产量由责任制前的2.9万公斤增加到1994年的10万公斤,增长244%。同时,因种养产量增加,村民收入不断增加,责任制前该村的农民人均纯收入为166元,1994年该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已达到5180元,纯增加约30倍。

1994年产值破亿!柳州第一个亿元村是这样铸成的

  水南村已整村拆迁,原地块新建了不少住宅小区。记者 张存立 摄

  政策优势:政府推动乡镇企业集团成立

  1994年,水南村成为柳州第一个亿元村,而在村民收入中,来自集体经济收入分配是2240元,占该村年人均纯收入的43%。这表明,村民的纯收入中有差不多一半来自集体经济收入,来自收取的乡镇企业管理费。

  樊桂林认为,他是从水南村走出来的第一批经营管理者。1994年3月下旬,柳州市政府主抓乡镇企业推进工程,准备在广西率先成立乡镇企业集团,并经过考查,把工作重心放到水南村。这个重担落在樊桂林身上。当年他32岁,从部队转业回地方,虽然在乡政府企业办工作了几年时间,有一定的经营管理经验,但要在20多天内成立乡镇企业集团,时间紧,任务重,让他备感压力。为此他连着20多天几乎没有休息,吃住都在办公室里。

  1994年4月22日,柳州水南企业集团成立,樊桂林担任集团执行董事长。当时有55家乡镇企业进驻,或是购买水南村土地建厂,或是承租村里集体土地办厂,涉及汽车配件、针纺、橡胶、服装、汽车运输出租服务、房地产、饭店、酒店、纸巾生产等不同行业。其中进驻该村的焊接器厂采用国内尖端高新技术开发冷挤压焊接材料,仅柳州微型汽车厂就每年向该厂包销产品10多万元。

  大量乡镇企业进驻水南村,促使水南村1994年实现总收入和总产值双双突破亿元大关,成为柳州第一个亿元村,增加村民的收入,解决部分村民就业问题。

  不过令人遗憾的是,随着经济发展,乡镇企业出现投资不稳定性、劳动生产率低下、产品质量难以保证等系列问题,陆续被市场淘汰,2004年柳州水南企业集团退出历史舞台,只留下乡镇企业营业收入亿元村的牌匾记录着这段历史。

  未来发展:城市化进程影响水南村历史

  如今的水南村,随着城市化发展,旧城改造拆迁,仍能回忆柳州第一个亿元村这段历史的村民,已然不多。

  2009年,柳州市印发《关于开展柳州市城中村改造试点工作的实施意见》,柳州各级部门不断推进“撤村建居”改革试点工作,水南村列入柳州市首批“城中村”改造试点村。水南村支书杨武介绍,目前水南村有1400多名村民,改造首要任务是改善村民的生活。

  随着城中村改造,2013年水南村土地已全部征收完毕。2015年底,水南村整村拆迁步入尾声,除了在建的40亩回迁安置小区水南华庭外,还有100亩回迁安置用地已陆续动工。在完善交通、配套、公共设施的前提下,由于该区域与华润凯旋门、恒大·翡翠龙庭近邻,推出的400亩商品房开发用地吸引房企大鳄进驻。未来规划,水南片区将建成具有一定公共服务职能与商业职能的新居住区。

  水南村民陈娇说,城中村改造对于村民而言,不但居住环境获得改善,还可以得到补偿款,子孙后代不用再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但随着改造结束,很多村民都分散各处,融入当地生活,没有了联系。也许在若干年后,水南村民的身份将成为了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