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特派员在地头开展罗汉果苗期管护培训。
广西药用植物园领导带队调研隆安县屏山乡上孟村广西砂仁低产改造技术研究与示范基地。
广西药用植物园全景图。
脱贫致富,这是一个春天里播撒希望的故事。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要因地制宜,把培育产业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根本出路。”
近年来,注重通过发展产业的方式实现精准脱贫,已成为特色鲜明的扶贫模式,打开了不同地方的想象空间。
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查明广西中药资源总数达到7088种,暂居全国第一;全区超过1000种物种的县域达到了11个,占据全国普查百强县的榜首……如何利用广西独有的中药资源优势开展产业扶贫,从传统的“输血”式扶贫跨越到“造血”式扶贫开发?
在八桂大地上,一场依托中药产业的扶贫攻坚战正在打响。作为世界“最大的药用植物园”,广西药用植物园依托强大的科技人才优势,开启科技特派员等扶贫模式,合作建立一批中药材产业扶贫基地、中药定制药园、中药材良种繁育基地。通过农企联结、股份合作等,实行农技服务精准到户机制,辐射带动贫困村中药材产业发展,助推精准扶贫步入快车道,为广西中药材产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1“科技特派员来了!”
小小砂仁带旺一个村屯
暮春四月,满目葱茏、生机盎然。
4月24日,广西壮族自治区卫健委党组成员、广西药用植物园主任缪剑华一行5人到位于南宁市隆安县屏山乡上孟村的广西砂仁低产改造技术研究与示范基地进行调研。
隆安县距离南宁市区并不远,仅百余公里。然而,从该县县城到屏山乡上孟村却不容易。山间小路七拐八弯,在青山绿水间穿行近两个小时后,一座郁郁葱葱的小山谷才“柳暗花明”出现在众人眼前。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虽然这里的山谷间没有桃花,另一种“致富花”却在溪边树下悄然开放。
“这个就是砂仁花。它的花不是长在树上,而是长在地上。而且砂仁花不能进行自花授粉,要依靠虫媒进行授粉……每年四月底五月结果,夏秋之交就可以采收了。”拨开林下的一丛“草”,村民杨权林捏着“草丛”中的花朵,俨然一位经验老道的专家。
别看杨权林说得头头是道,几年前,他和布练屯的村民们一样,对砂仁仅一知半解。“很久以前我们就发现村里可以种砂仁,但是觉得这种中药就是种下去,到时间收就可以了。”村民杨科今年62岁,他经历了村里砂仁种植的起起落落。
上孟村在上世纪70年代末,就开始种植本地砂仁。从“随便种”到实现“产业化”,这其中的经历让杨科感慨万分。杨科是上孟村布练屯村民,这个屯仅有15户人家,深处大山之中,农户每年只能在屋前屋后种一些玉米、养一两头猪,除了勉强养家糊口之外,全年几乎没有额外的收入。
“环境好有什么用?换不来钱。”即便后来有些村民开始种植砂仁,可由于无人管护,药材产量、质量不高;交通不便,没人收购,也导致大家积极性不高。
“只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才适合种植砂仁这种广西的道地中药材。”2010年,广西药用植物园派出林伟作为科技特派员,来到上孟村。经过分析,林伟一下就发现了这里的特色优势。
在林伟眼中,这可是一味地道的好药材。在广西区内,砂仁是万通制药的“香砂六君丸”“香砂养胃丸”和广西梧州中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参茸白凤丸”主要原料药材。此外,砂仁茎杆、叶片可提取砂仁油;茎杆生产纸胚,韧性大,质量好,是理想的造纸原料;新鲜茎叶经加工后,可作饲料……
“科技特派员来了,我们才知道砂仁全身是宝,但想种好却没那么简单。”如何让这种种苗来源简单便捷、繁殖快、占用耕地少的药材真正推广到每家每户,让农民愿意种植?科研人员颇下了一番功夫。
本地砂仁品种质量不佳、产量不高,而广东阳春市所产砂仁知名度很高,称为地道南药砂仁。于是,林伟便引进阳春砂仁,成功实现了品种改良;农户缺乏技术,林伟通过帮助成立特色种养农村合作社,对当地种植户进行技术培训,砂仁产量、质量明显提升,村民种植砂仁的积极性大大提高;中药材种植不同于农产品种植,我国提倡中药材GAP种植管理,就是保证药材的安全、有效、可控,科技特派员通过改良林下砂仁种植技术,引导村民开展“生态种植”,并指导村民利用养蜂为砂仁花授粉、酿蜜,开拓了新的产业链。
经过对上孟村的砂仁种植持续开展将近10年的对口科技帮扶,该村砂仁种植面积超过4000亩。如今,“广西砂仁”的品牌已经打响,其销售单价比周边省区市场价格可高20%-30%。
“光是我们一个屯,家家户户都盖起了新楼房,买了小汽车。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我们现在才真正理解这句话,个个都自觉保护好周边的生态环境。”杨权林介绍,砂仁种植成为布练屯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成为了村民的共识。
通过坚持种植优质砂仁,上孟村在2018年摘掉了深度贫困村的“帽子”。一个基地影响一个片区,在上孟村成功案例的带动下,砂仁种植推广到整个隆安县,目前已有8个贫困村主要脱贫产业为砂仁种植,整个县域砂仁种植面积超过两万亩。
对于贫困村的村民来说,科技特派员们带来的是一个“春天的故事”。而对于科技特派员来说,俯下身子深耕土地,反哺了科研水平的提高。
由广西药用植物园、隆安县科技情报所共同承担完成,“广西砂仁规范化栽培技术研究及示范推广”项目首次开展广西砂仁的规范化、规模化种植研究,并制订了砂仁规范化生产标准操作规程(SOP)。
2017年,由广西药用植物园联合当地合作社共同申报的广西砂仁低产改造技术研究与示范基地被列为南宁科技重大专项。在调研中,缪剑华对上孟村的砂仁种植成果表示肯定。他表示,广西药用植物园将充分利用资源,完善砂仁种植加工产业链,解决好砂仁本地加工问题,推动广西中药材的高质量发展。
2“他们把脱贫种子播向八桂大地!”
中药材种植成扶贫脱贫“良方”
广西中药资源总数达到7088种,全区超过1000种物种的县域达到了11个……中草药资源尤其丰富。如何让广西的优势资源发挥作用,让中草药种植产业带动扶贫,成为真正让农民致富的模式?
近年来,广西药用植物园坚持“输血”与“造血”结合、帮扶济困与助推发展并举的工作方略,以“整村扶贫帮扶、助推重点项目”为抓手,积极发挥自身优势,组织科技人员为全区各贫困县、乡、村开展中药材种植技术指导,切实加大帮扶力度,力图让中药材种植成扶贫脱贫“良方”。隆安县屏山乡上孟村就是广西药用植物园精准帮扶的一个缩影。
产业扶贫,贵在精准。每个地方的自然环境不同、资源禀赋有异,产业扶贫的重中之重就是要找准地方特色,激发地方活力,唤醒地方发展特色产业的主动性。
找准地方特色,充分发挥地方环境、资源优势,科技人员在其中的作用不可忽略。2017年,广西根据《关于选聘“十三五”脱贫攻坚贫困村科技特派员和产业科技服务团队的通知》(桂科农字〔2016〕126号)要求,组建了中药材产业科技服务团,团队共有53名贫困村科技特派员,分别来自广西药用植物园、广西大学、广西植物研究所等14家单位,分成7个服务小组。
团队组建后,在自治区科技厅的指导下,由团长单位广西药用植物园牵头,联合广西大学、广西植物研究所,向自治区科技厅申报了精准扶贫专项:贫困地区中药材种养技术转化集成示范。从中药材科技服务团服务的40多个贫困村种植基地中,择优选出16个具有一定面积、种植积极性高、有较好示范作用的基地作为科技特派员科技服务的创新创业基地。通过指导解决中药材种植关键技术,建立钩藤、金银花、青蒿、砂仁、牛大力、佛手、黑老虎和吴茱萸等16个中药材种植示范基地,面积1300亩,开展技术培训750人次,技术指导450人次,并完成黑老虎、钩藤等14种中药材种植关键技术手册材料的编写。
产业扶贫,要破解“落地生根”的难题。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在农村,产业高高在上,技术脱离群众,就无法调动群众的积极性。“我们的科技特派员就像一粒粒种子,要给贫困户带来真正兴旺的产业,把脱贫的希望播向田间地头。”为此,广西药用植物园积极指导科技特派员深入农村一线,通过引进优良品种,组织科技服务,攻关解决关键技术,指导建设示范基地等措施,精准对接群众,让贫困户参与生产、实现就业,分享产业红利,取得了较好成效。
以融安县板榄镇马步村、官昔村为例,科技特派员冯世鑫结合当地实际情况,指导钩藤、十大功劳、鸡血藤、吴茱萸等“道地”中药材种苗繁育、种植,培育建立种苗繁育基地和种植基地。如今,以融安飞腾中草药专业合作社为主体,指导钩藤、鸡血藤育苗,十大功劳种植和虫茶生产等。截至2019年4月,板榄镇马步村已建立钩藤、鸡血藤育苗基地,面积20多亩,种植基地40亩;十大功劳母本种植基地8亩;建立了钩藤虫茶培育基地500平方米。在官昔村,通过指导培训,树立村民对中药材种植致富的信心,指导建立了吴茱萸种植基地共50亩,2019年下半年将结果,将加快官昔村脱贫致富脚步。
精准对接市场,产业才有生命力。按照市场需求发展特色产业,在发挥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带动作用,发挥示范户的引领带头作用上,广西药用植物园进行了一系列探索。
翟勇进是广西壮族自治区药用植物园的高级工程师,2018年被聘为自治区科技特派员,为崇左市宁明县东安乡六审村和六丈村开展科技扶贫服务。为了保护和发展东安乡中药材,激发种植企业和药农的积极性,引领贫困村中药材的健康发展,翟勇进在六审村建立了中药材种植示范基地——牛大力种植示范基地45亩。六审村中药材种植示范基地的建立,把六审村过去松散型的中药材种植形式组织联合起来,提升了集约化发展水平,直接辐射带动了贫困户转型发展。
2019年,广西药用植物园还将充分发挥单位在中药材相关方面的优势,计划与相关的药商和企业积极联系,与农户进行对接,实现中药材和农产品购销间的无缝对接。同时,针对当地具有一定种植面积的中药材产业,建议当场政府引进中药材相关的企业,直接收购当地的中药材,进行下中药材的深加工和开发,为农户的产品销售搭建顺畅的渠道。
3“带动引领才能实现共赢!”
让绿水青山真正成为金山银山
基于“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五大发展理念,脱贫富民与生态建设其实并不矛盾,其更应该是一种协同共进的绿色扶贫模式。
在广西,中药材种植可以说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
无论是在隆安县屏山乡上孟村开展的广西砂仁低产改造项目,还是巴马瑶族自治县燕洞镇同合村的产业扶贫项目,都是典型代表。
巴马瑶族自治县是全国闻名的长寿之乡,却又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以及滇桂黔石漠化片区县。科技特派员施力军服务的同合村,具有典型的喀斯特地貌,距离县城约47公里,是巴马有名的“五弄片”的5个村之一。通过调研,施力军发现该村落人均耕地面积少,属于“九石一土”村落,主要以旱地为主,粮食生产以玉米为主。根据当地实际情况结合农户的能力,响应中药材产业的发展,施力军选择了管理相对粗放,收益较高的药材品种——广佛手进行推广。
“为了能让广大种植户掌握中药材种植的关键技术,我们开展了中药材种植技术培训会,通过培训毫无保留公开技术。”施力军介绍,过去由于不懂技术,农户对中药材种植缺乏积极性,通过专家手把手地教学,让农户产生了兴趣,更让他们有了强烈的参与感。目前,扶贫村中药材种植面积450亩,带动周边种植中药材种植面积超过600亩。培育从事中药材种植农村专业合作社2家,建成药材基地2个。在科技特派员的指导下,目前药材长势良好,有望明年进入丰产期。
“带动引领才能实现共赢!”如何让中草药材种植的产业扶贫模式,成为一个可以推而广之的产业扶贫模式?作为实施中药材产业扶贫的科技主力军,广西药用植物园也在不断地总结、反思。
因地制宜,充分调动农户积极性。山多地少,是广西不少贫困地区的真实写照,却也让这些地区有了发展林业及中药材种植的良好资源基础。中药材产业跟其它产业不同,涉及的中药材品种多,中药材种植或养殖技术千差万别,各地根据自身的气候等环境条件,要发展不同的中药材。产业团队组建后,技术服务以各特派员服务为主,组团服务为辅,通过“点对点”的培训服务,解决农户难题,充分发挥农户的主动性、积极性,让农户产生强烈的参与感。
以科技项目带动产业发展,充分挖掘产业发展潜力。在科技服务中,如果结合科技项目实施,会收到更好的效果。如科技特派员施力军在巴马瑶族自治县开展的扶贫项目便是如此。派往全区各地的科技特派员,通过技术指导,提高当地的中药材质量、产量和销量,同样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发挥示范户的示范引领作用,带动全村农户发展。近年来,科技特派员白隆华通过指导上林县塘红乡马里村成立中草药种植专业合作社,带动社员种植山豆根、钩藤等中药材,增加收入,发家致富;林伟通过广西药园中药材种苗有限公司牵头,组织隆安县屏山乡上孟特色种养专业合作社、隆安县渌龙中草药种植专业合作社及广西壮族自治区药用植物园共同申报南宁市科技局重大专项“广西砂仁低产改造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获得立项,获得项目资金50万元,提高了贫困户的种植积极性。
“带动农民发展致富,帮助广西实现产业结构调整,是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缪剑华表示,随着脱贫攻坚工作的不断深入,如何让药园成果产生效益达到最大化成为他们努力方向之一。为此,缪剑华带领广西药用植物园“博士团”深入广西各地考察,了解中药材产业发展现状,创新提出中草药产业发展思路,并在广西多个地区建立中药材规范化生产示范基地,促进当地农民增收。
据统计,2016年以来,广西药用植物园每年均派遣50多名科技特派员到全区各贫困村开展中药材科技扶贫。目前,已到300多个贫困村组织科技服务超过1500次,培训贫困户和帮扶带头人超过15000人次,引进优良新品种60多个,示范推广先进适用技术230多项,攻关解决关键技术问题370多项,指导建设示范基地260多个,取得了比较好的成效。
截至2018年底,全区砂仁、何首乌、山豆根、钩藤、罗汉果等主要中药材种植面积超过150万亩,品种达到70多种,全区各个贫困村活跃着广西药用植物园科技特派员的身影。
绿水青山孕育着脱贫致富的希望!抓住“精准”这个关键词,紧扣“特色”这一优势,在“山水”上做文章,通过改革创新,发挥科技作用,帮助农户高质量脱贫,实现可持续发展,广西的中药材扶贫产业将更有生命力。
2019年,根据年度工作安排,广西药用植物园将在相关部门指导下,继续以实地技术服务为主,做好科技服务工作。在脱贫攻坚战的关键之年,广西药用植物园的科技特派员们将继续奔走在八桂大地的田间地头,为打赢全区脱贫攻坚战贡献“药园智慧”,把“脱贫种子”播撒在群众心中!
(本版文图均由广西药用植物园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