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旅游:扛起产业责任 决胜脱贫攻坚

  昭平故乡茶博园。

  三江布央村被评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

  融安石门仙湖景区玻璃栈道。

  大新明仕田园风光。

  广西贫困地区大多旅游资源丰富、自然生态环境优美、文化生态保存比较完整。近年来,我区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攻坚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指导,精准实施旅游产业扶贫政策,力争在“十三五”期间,扶持550个贫困村发展旅游业,让20万人脱贫,并通过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带动80万人脱贫。

  几年来,发展旅游给贫困地区带来巨大的变化。据统计,2018年,全区乡村旅游接待游客约3.08亿人次,同比增长31%,占全区接待游客量的45.1%;乡村旅游消费2064.17亿元,同比增长37%,占全区旅游总消费的27.1%。实践表明,乡村旅游已发展成为我区脱贫攻坚的有力抓手和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

  1因地制宜引导发展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我区在实施产业扶贫上,注重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开发生态旅游则搞生态旅游的原则,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发挥了旅游产业在脱贫攻坚中的重要作用。

  4月初,隆林各族自治县三冲村晓云屯来了几位专家,他们对村屯的自然环境、旅游资源、人文历史、产业发展现状等进行深入考察,顺利完成了旅游扶贫规划编制的前期调研工作。这是广西西大旅游科学研究院投身旅游规划扶贫公益行动的感人一幕。该单位所编制的《上林县巷贤镇长联村旅游扶贫规划》《广西灵山县新圩镇蒙塘村旅游扶贫规划》分获2016年、2017年全国旅游规划扶贫示范成果奖。

  近年来,广西积极组织区内外旅游规划设计单位,持续开展“旅游规划扶贫公益行动”,为适合发展旅游的贫困村屯提供指导。其中,2016年组织35家规划单位为119个旅游扶贫村屯编制了规划,2017年组织15家规划单位为126个旅游扶贫村屯编制和完善了规划;2018年完善50个旅游扶贫村屯规划。通过编制规划,帮助贫困村屯理清发展思路,优化发展途径,引导贫困村屯走上旅游脱贫致富道路。下一步,将全面指导全区150个有资源、有条件、有意愿的贫困村屯大力发展乡村旅游。

  同时,加强引导,促进产业融合发展。指导贫困村屯整合农、林、水等各类产业优势资源,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新业态,积极创建广西星级乡村旅游区(农家乐)和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等各类标志性旅游融合品牌。深入推动乡村层面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发展,加大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普查、梳理、挖掘力度,支持设立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帮助当地建档立卡贫困户学习传统工艺,以文化创意为依托,推动更多资源转化为旅游产品。

  据了解,2016年至今,我区创建了18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163家自治区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2家全国巾帼示范农家乐和155家金绣球农家乐,重点培育了16家田园综合体、35家森林人家、5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10个体育旅游精品赛事等标志性旅游融合品牌。2018年,评定了50家广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24家金绣球农家乐,命名25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精品线路、精品赛事,培育23个旅游型特色小镇,乡村旅游与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不断深入。

  2加大投入夯实基础

  以前,由于基础设施不完善,全区很多奇山秀水“养在深闺人未识”。为改变贫困乡村落后的面貌,我区近年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完善基础设施和旅游公共服务设施。

  通达则兴旺,交通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十三五”以来,我区加快建设连接旅游景区公路网络,完善公路旅游服务设施。截至目前,全区实现91%的县通高速公路,所有县城拥有二级以上客运站,道路客运班车、城市公交车和旅游包车可通达所有乡镇和3A级以上旅游景区。

  “脏乱差”一向是旅游厕所的硬伤。2015年以来,我区扎实推进厕所革命,有效解决了公共厕所数量不足、卫生较差、布局不合理、管理缺位等问题,获得全国“厕所革命突出成果奖”;推进全区旅游厕所向贫困地区的景区和乡村旅游区均衡发展,2016年至今,我区共在贫困地区修建旅游厕所1695座,乡村旅游厕所面貌焕然一新。

  同时,我区还积极推进贫困地区旅游停车场、标识标牌、游客服务中心、休憩区等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和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去年,全区设置完成高速公路旅游交通标识牌150块,更换完成2018版广西旅游导览图460块,实现区内重点旅游场所2018版广西旅游导览图全覆盖;同时,完成县域旅游集散中心18个,游客咨询服务中心(点)106个,高铁旅游集散中心3个,完成新增星级汽车旅游营地20个。

  对贫困县新创建、能带动贫困群众增收的乡村旅游区,我区还采取了奖励政策:广西五星级乡村旅游区奖励100万元、四星级乡村旅游区奖励50万元、五星级农家乐奖励20万元、四星级农家乐奖励10万元。

  2019年,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将继续加大投入,切块下达旅游发展专项资金2.1285亿元,为54个贫困县提供强有力的支持。同时,投入375万元建设15个村级公共服务中心,补助688万元用于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补助201万元用于戏曲进乡村项目,补助80万元支持8个边境县(市、区)用于“国门文化大院”示范项目建设。

  3智力扶贫增加就业

  旅游业是一项民生大产业,让更多的群众参与到旅游发展中来,让更多的人成为旅游发展的受益者,是我区开展旅游扶贫的一大初衷。通过智力扶贫,增加就业,开展旅游扶贫协作等举措,旅游扶贫工作得到了更深入的推进。

  “我以前对住宿业完全不懂,多亏参加培训,使我学会了经营民宿。”大新县明仕田园村民老黄说。据了解,光是经营民宿,一年给他全家增收超过5万元。

  近年来,我区文化和旅游部门通过推进乡村人才培训计划,加大了智力扶贫力度。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2016年开办了16期培训班,培训了1080人次;2017年开办了10期培训班,培训了965人次;2018年开办了10期培训班,培训了1200人次,有力提升了贫困地区乡村旅游发展水平和从业人员素质。

  “今年,将深入整合文化行业和旅游行业的资源,调动旅游院校等社会资源,重点聚焦33个国定贫困县,举办乡村文化旅游扶贫专题培训班,为乡村文化旅游扶贫提供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有关人士介绍说。

  “以前找份工作不容易,现在每天在家门口上班,真好!”通过参加昭平县针对贫困群众举行的旅游业专场招聘会,村民陈女士在故乡茶博园获得了一份理想的工作,给家庭带来稳定的收入。

  近年来,我区针对贫困地区的旅游招聘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2016年全区共举办91场次,达成就业意向4878人;2017年共举办31场次,达成就业意向8105人;2018年举办26场次,达成就业意向约8000人次,贫困户创业就业渠道不断拓宽。

  今年,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将进一步加大力度,联合人力资源、商务、妇联等部门,动员涉旅企业与贫困村屯结对帮扶,通过开展大型招聘会、入村招聘、网上实时招聘、企业专题招聘、对口帮扶招聘等形式,在增加贫困家庭就业机会上取得更大实效。

  4形成合力创新模式

  近年来,我区文化和旅游系统不断深化党政机关定点扶贫和东西部扶贫协作,调动社会各界参与脱贫攻坚积极性,形成了政府、市场、社会互动和行业扶贫、专项扶贫、社会扶贫联动的新局面。

  扎实推进定点扶贫工作。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大力推进9个定点帮扶村精准脱贫,多渠道筹措扶贫经费,加强扶贫项目建设,确保完成年度脱贫攻坚任务,截至2018年底,已有8个村实现整村脱贫摘帽,剩下的1个村也列入2019年预脱贫村。“我们将进一步指导各村开发文化旅游,培育集体经济项目,形成稳定、可持续的收入渠道。”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相关处室负责人表示。

  深化粤桂旅游扶贫协作。2018年5月28日,“广东湛江-融安粤桂旅游扶贫协作”专列开进柳州市融安县,400多名游客涌入4A级石门仙湖景区,感受生态乡村旅游乐趣。近年来,以广东5市结对帮扶广西8市为平台,全区文化和旅游系统深化招商引资、宣传推广、教育培训等方面的帮扶和协作,积极推进“东客西送、消费促扶贫”,入桂乡村旅游的广东游客数量逐年攀升,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创新文化和旅游扶贫方式。近年来,我区乡村文化旅游发展形成了“公司+农户”“景区+农家”“企业带动+村寨联盟”“合作社+农户”“能人+农户”等10多种不同经营主体合作模式,为贫困地区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明仕田园是“公司+农家”的成功典型。以大新明仕旅游发展有限公司为龙头,带领周边村民一起经营农家乐,指导农户发展珍珠鸭养殖,培育无公害香米、蔬菜等特色产业。目前,全村共种植“明仕香米”2000亩、无公害蔬菜500亩,养殖珍珠鸭3.5万羽,“明仕香米”市场销售价达7元/公斤,村民经济收入不断增长。

  奏响对外宣传推介交响曲。近年来,我区围绕“乡味广西”乡村旅游品牌,通过持续开展“壮族三月三·相约游广西”“冬游广西”“乐游广西-乡村旅游嘉年华”“广西乡村旅游电商扶贫”等宣传推介活动,积极组织贫困地区特色商品参加各类展销活动,发动旅行商、媒体赴贫困地区采风踩线,逐步打响了贫困地区特色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推动旅游消费迈上新的台阶。

  (本版图片由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