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民”活动便利农村 特色改造助建“美丽南宁”

“三民”活动便利农村 特色改造助建“美丽南宁”

  西乡塘区石埠街道永安村4队古香古色的古民居。记者 胡瑞阳 摄

  南宁讯(记者 胡瑞阳)“现在我们村子环境优美,一处一景,赏心悦目。”2018年12月27日,南宁市上林县澄泰乡洋渡村村支书覃其飞欣喜地向记者讲述近年来洋渡村进行绿化美化,开展乡村建设所取得的变化。

  自从2016年底,南宁市开展“美丽南宁·宜居乡村”活动以来,持续巩固提升清洁乡村和生态乡村活动成果,农村产业发展不断优化,公共服务水平大幅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人居环境全面改善,农民群众生活幸福感不断增强。目前,各项目标任务如期完成,已取得显著成效,并进入收官阶段。

  2018年12月27日至29日,记者前往上林县、马山县、宾阳县、横县、良庆区、西乡塘区等南宁市县区,就南宁市开展“美丽南宁·宜居乡村”活动工作,推进“三民”专项活动工作、特色村镇打造、“美丽县城”建设等举措进行实地探访。

  “三民”专项普惠民生

  在家门口就能享受成果

  “以前办理社保业务要花上一个多小时到镇里办理,现在在村口就可以办理。”12月28日,宾阳县古辣镇马界村村民韦世谦来到马界村综合服务中心为其父亲办理社保业务,不到10分钟,便办理完成。

  记者在该村综合服务中心看到,整个服务中心明亮宽敞,各个业务的章程张贴在醒目位置,一目了然,工作人员语气平和地跟办理业务的村民讲解细节。

  “该村委办公楼原先面积狭窄,缺乏公共活动场所。”马界村委副支书、副主任韦乃军介绍,这一切的改变得益于南宁市推进深入实施“服务惠民”专项活动,进一步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

  近两年来,南宁市1383个行政村全部按“六有”(有场地、有人员、有设备、有流程、有网络、有经费)标准完成村级综合服务中心建设,设置服务窗口5513个,配备协管人员7714名,其中专职人员897名,并开设有就业、社保、教育助学、卫生健康、文化体育、法律等服务,实现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全覆盖,基本实现农民群众“办事不出村”的目标。

  在推进基础服务提升的同时,南宁市加快推进“基础便民”专项活动,进一步夯实农村基础设施条件。“门前流淌的污水没有了,厕所变干净了,厨房也变得整洁了。”12月29日,良庆区太安村蓬莱坡村民李扩深指着自来净化系统流淌出来的清澈水流向记者表达了欣喜的心情。

  “今年我城区‘两改’(改厕、改厨)任务各为8000户,合计1.6万户,截至11月30日,任务完工率100%。” 良庆区住建局副局长李海川介绍,2018年以来,良庆区精心组织、压实责任、强化协作、形成合力,着力推进“基础便民”专项活动的“改厨改厕”重点工作,并取得实效。

  近年来,南宁市大力推进“三改六提三增”工程,全面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截至12月20日,南宁市共完成“改厕”任务22.70万户,“改厨”任务22.43万户,完成“改圈”任务13户,完工率100%,不断提升农村基础设施水平。

  基础服务与设施的改善,提升农村的基础生活水平,而“产业富民”则是进一步带动农民脱贫致富。12月28日,虽是寒雨冻人,但在马山县乔利果蔬产业示范区,刚采摘完火龙果的工人们正在热火朝天采摘柑橘。

  “我们基地通过引进现代农业设施,利用‘互联网+’,采用‘公司+基地+农户’生产经营模式,实行标准化生产,不断拓宽和延伸农业产业链,打造现代农业示范区。”该基地负责人蒙有胜介绍。

  在该基地的辐射作用下,周边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实现脱贫致富。该乡乡长蒙有胜表示,该基地常年用工70多人,其中贫困户劳动力45人,人均月收入1500-2000元。通过土地流转,群众每年增加租金收入3000元/户,再加上入股分红所得,有效拓宽了农民的增收渠道。

  近年来,南宁市以“产业富民”为抓手,推进“制定1个村级经济发展计划”“发展1个村级集体经济项目”“打造1个现代农业生产示范基地”“培育1个带动农户增收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1个农村电子商务服务点”建设。目前,完成率全部已经超过100%,进一步助推农村产业发展,稳固农民群众增收致富的产业基础。

  乡土特色改造成地方一景

  宜居宜游凸显“美丽乡村”

  “我们按照乡土特色建设理念,实施村庄环境综合整治,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修缮古民居,注重收集保护体现本地农耕文化的农具和生活用具。”12月29日,西乡塘区石埠街道办主任陆江江介绍,经过特色改造,石埠街道永安村4队成为2018年自治区级乡土特色示范村及南宁市级绿色村屯。

  记者在现场看到,古民居以青砖灰瓦砖木结构房屋为主,新建房屋以白墙灰瓦坡为主,建筑风貌和谐统一,道路整洁通畅,房前屋后的小菜园、小果园、小花园,种植着绿色植蔬。

  时至寒冬,在上林县清水河环境生态综合示范带里,船舶停靠在岸,清水河流淌而下,穿过上林县澄泰乡,沿途喀斯特地貌美景美不胜收。

  “澄泰乡发挥绿水青山的优势,综合整治开发清水河,充分挖掘历史痕迹,引进旅游公司运营管理,并发挥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周边村民就业。”上林县澄泰乡副乡长雷宏聪介绍,每到周末,游客络绎不绝。

  近年来,南宁市抓示范引领,大力打造示范精品,示范村屯遍地开花。其中,成功打造并认定了10个市级生态综合示范区(带)、36个市级生态综合示范村、50个乡土特色示范村屯(其中市级13个、自治区级37个)、32个市级民俗民居示范村屯、53个市级示范性村史室等一大批示范项目,有利助推辐射带动乡村建设提档升级。

  地区特色融入县城整治

  民族文化成“美丽县城”新名片

  记者从南宁市乡村办了解到,为加快县城(城镇)的特色打造,推进新型城镇化示范建设,从2018年起,南宁市在横县、宾阳县、上林县、马山县、隆安县、武鸣区、东盟经开区开展“美丽县城(城镇)”创建工作。截至2018年底,“美丽县城”建设已取得基本成效。

  2018年12月27日,在上林县的民族水街河道整治工程施工现场,机器轰鸣,工人们正紧张有序地施工,澄州水街已初见雏形。已初步修好的塔楼及房屋的外观上,装饰着龙母、壮锦、铜鼓等壮乡元素。

  “水街河道原先是县城城南片区生活污水排出的渠道,充塞各种杂物和厚厚的淤泥,狭小堵塞,一到汛期经常造成内涝,影响着周边居民的正常生活。”上林县住建局副局长蒙秋霖介绍,待该项目建设完成之后,澄州水街将集旅游度假、休闲娱乐、特色美食、美丽养生、品牌购物、居住为一体的广西壮族文化旅游目的地。

  上林县在推进“美丽县城”建设过程中,推进城区风貌改造,实施“白改黑”工程、完善路网功能,融入上林作为“壮族老家”的民族特色,不断提升县城风貌及人居环境。

  南宁市打造“美丽县城”过程中,融入地区文化,让每个县城都有特色“名片”。作为“中国黑山羊之乡”“中国会鼓之乡”及环广西自行车赛的重要赛段,马山县在建筑物风貌改造过程中,融入壮锦、会鼓、黑山羊等元素,打造别具一格的建筑景观带,凸显马山独特的地域文化。

  “县城越来越漂亮,环境越来越好,我们住得也越来越舒畅。”马山县白山镇中学社区居民蓝建敏高兴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