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池11月6日讯(记者 覃铮)河池市“十三五”时期计划异地扶贫搬迁人口18.27万人(含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7.62万人),搬迁规模占全区的四分之一。截至今年8月20日止,全市已搬迁14.47万人(含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4.3万人)。如何让已搬迁群众“搬得出、住得下、有发展、能致富”?日前,记者从河池市脱贫攻坚指挥部获悉,该市通过施行并逐步形成后续扶贫“六个一”模式,让他们有稳定收入,能安居乐业。
一个相对稳定的公益性岗位。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在安置区(点)优先安置没有外出务工条件的贫困群众从事清洁、安保工作。
一个有稳定收入的商铺门面。依托特色小镇、旅游景区、临街商铺,每户通过安排免5年租金的1间商铺经营获得收入,或者贫困户自己承包商铺门面自主经营获得收入。如罗城仫佬族自治县通过为每户搬迁贫困户安排免5年租金的1间商铺经营获得收入。
一份相对稳定的务工收入。通过在安置区建设产业园、农贸市场、工业园等吸纳贫困人口就近务工,利用广东帮扶进行针对性劳务输出,确保一户有1人以上实现就近或外出务工。加强对搬迁贫困群众的技能培训,让有劳动能力的搬迁群众掌握1门以上技术,不断提高群众务工性收入。
一份贷款或土地入股收入。以扶贫贷款、土地流转等要素入股,参与企业、合作社等发展种养业,获取入股分红。如都安瑶族自治县以合作社(或企业)代养的方式,实施“贷牛还牛、贷羊还羊”产业,确保每个搬迁户有代养牛1头或代养羊4只以上。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在安置点周边租用土地2000亩实施“千亩千户”红心猕猴桃示范工程,以“公司+基地+搬迁户”的形式,让每户搬迁户选择1亩红心猕猴桃作为利润分红,期限为10年。
一份相对稳定的产业收入。在安置区周边租用土地建设产业示范基地,以“公司+基地+搬迁户”的形式,发展产业实现稳定收入。如都安瑶族自治县在规模500人以上的安置点,均预留了10亩以上的产业用地,引进劳动密集型企业落户移民安置区。目前已有康音电子公司、乐宜玩具公司等多家企业在下坳、拉烈、永安等安置区建成了生产线,可安排3000多人进厂就业。
一个就业创业平台。在安置区建立创业园、电商城、美食城、农家乐等,为贫困户提供就业或创业平台。如大化瑶族自治县在县城的安置区建设创业园、电商城、美食城,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承接搬迁户就业或创业,累计可安置创业就业约3万人。
据统计,截至目前,河池市已签订后续扶持产业发展和就业创业协议22916户10.21万人,已签订就业创业培训协议8226户2.36万人,落实后续扶持资金18.59亿元,发展特色农林业、劳务经济、现代服务业、光伏产业等带动移民就业14.29万人。全市有6.54万贫困人口已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实现易地发展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