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要有一股精气神
——广西贫困县市区“头雁”引领效应观察
开栏语:2018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打好脱贫攻坚战的作风建设年。作为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我区经过努力已经取得连战连捷的成绩,但脱贫攻坚形势依然严峻,任务依然艰巨,有些问题甚至还非常突出。为此,广西日报组织多路记者分赴有扶贫任务的县市区乡村,深入调查研究,梳理问题,总结经验,刊发“决胜脱贫攻坚·深度调查”系列报道,激励我区各地坚定信心,再接再厉,打赢打好脱贫攻坚这场硬仗。
脱贫攻坚是一场硬仗,异常难打,又无退路,必须打赢。在这场硬仗中,压力最大的是县市区一把手。因为“省负总责、市县落实、乡村实施”的工作机制,把县市区一把手置于中间的关键一环,担负着“落实”的重责。同时一把手又是“头雁”,起着引领的作用。这注定他们要振奋精神,勇于担当,不能有丝毫懈怠。
郡县治,天下安。正因为责任重大,在脱贫攻坚工作的考核中,县市区一把手自然成为首要对象。只要工作责任落实不到位,没有真正把功夫下到察实情、出实招、办实事、求实效上,就得约谈、问责。今年6月底,我区就有17个县市区的一把手被单独约谈或集体约谈。
严峻的形势、艰巨的责任、山大的压力,全面考验着县市区一把手的智慧。其中首要的考验,是有没有迎难而上的勇气。自治区党委书记鹿心社调研时就对县领导说过:“扶贫是不好弄,要有精气神,把不好弄的事在我们手里弄好。”“脱贫攻坚是人生难得的一种机遇。能在你的手中结束延续千百年的贫困,未来当地历史上会有你浓墨重彩的一笔。”
把硬仗当作难得的发展机遇
“脱贫攻坚是硬仗,更是机遇!”9月中旬,隆安县委书记吴朝晖接受采访时谈了自己的认识。
作为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之一的滇桂黔石漠化片区县,隆安潜在石漠化面积达35.4%,贫困人口7万余人,贫困发生率达18.54%;深度贫困乡1个,贫困村63个,其中深度贫困村26个。
因为一方水土养育不了一方人,易地搬迁就成为隆安脱贫攻坚工作的重中之重。吴朝晖说:“易地搬迁是挑重担过河,一头挑着贫困群众,一头挑着县域经济发展。”
2013年,隆安开始谋划扶贫生态移民与城镇化结合示范工程。2015年,党中央吹响脱贫攻坚冲锋号,隆安一江两岸“比翼齐飞”规划加速照进现实——集中安置区项目列入自治区统筹推进重点项目。仅一年多时间,幢幢安置楼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目前已建设安置房5970套,5636户贫困户领到新房钥匙。同时,该县还建成7个乡镇分散安置点。
如今,生机勃勃的7.6平方公里新区与老城区隔江共振。今年上半年,在脱贫攻坚尤其是集中安置区项目大建设带动下,该县各项经济指标亮眼,县域经济势头良好。17个贫困村摘帽,3万多人脱贫,全县贫困发生率降至11.72%;63个贫困村村级集体经济从无到有;全县所有农户通水通电,131个村(社区)全部通网络宽带,1127个20户及以上自然屯全部通水泥路,“两不愁、三保障”扶持政策基本实现贫困人口全覆盖。
这场硬仗也让干部锤炼了作风,增长了本领。两年时间里,6435名投身扶贫一线的干部职工用实际行动改善了干群关系,让大石山区群众获得感满满,党政领导班子也收获满满。在全区33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滇桂黔石漠化片区县扶贫开发工作成效考核中,隆安县2015-2017年连续3年获一等奖。
“今年将努力完成摘帽27个村,脱贫3万余人,使贫困发生率降至3%以下。”吴朝晖说,“作为一名党员和一线指挥员,功成不必在我,但能投身到这场结束千百年贫困现状的决战中,我很自豪。”
脱贫攻坚工作做好了,贫困人口自然就减少,地方经济也自然随之得到发展,这是显而易见的道理。但并不是所有的县委书记都能把硬仗当作发展机遇,反而认为扶贫工作是包袱,会拖经济发展的后腿,这是极其错误的。
把扶贫当作一种责任与担当
农村贫困人口11.3万余人,贫困发生率超过50%。这是2011年龙州的贫困状况。2017年,全县减贫10.9万余人,贫困发生率降至1.91%。
一个“老少边山穷”的国定贫困县能够成功脱贫摘帽,与县委书记的带头担当,带领全县干部群众苦干实干密不可分。
“面对全县超过一半的贫困人口,压力之大可想而知。”回忆当初,龙州县委书记秦昆感慨地说,“没有什么事比脱贫攻坚工作更重要了,这是我作为书记最大的责任,也是想得最多、做得最多的事。”为此,龙州县委领导班子建立健全了领导驻村夜访、半月汇报视频会、每周工作例会、重点工作一天一报、一月一评先、一月三督查等工作机制,及时调整措施办法,确保针对性、操作性和实效性。如根据实际逐年更新制定产业发展奖补办法,及时制定阶段性攻坚指导文件。
两年来,他们创新“易地搬迁+边贸扶贫+驻边守疆”模式,实现脱贫致富和稳边固疆双赢;壮大“第一书记产业联盟”,抱团发展促民增收;创新基层党建引领,规范易地搬迁安置点社区化管理;实行“马甲书记”亮身份服务,方便群众解决困难问题;率先在全区实施健康扶贫大病分类救治和扶贫惠残服务;创办脱贫励志电视夜校,扶心扶志扶智;创新以屯为单位,实施网格化管理,确保脱贫攻坚精准高效;加强生态绿色融合精准脱贫,积极发展生态扶贫产业……
在担当实干上,龙州县委一班人足迹遍及全县沿江、沿山、沿路、沿边所有行政村,47个贫困村无一遗漏,带动各级领导干部住村夜访3300多人次,为民办实事4000多件……
今年6月底,我区通报脱贫攻坚工作中存在的几个共性问题,其中一个就是干部结对帮扶责任没有压实。有的驻村工作队员(第一书记)、帮扶联系人工作不实,结对帮扶流于形式,帮扶措施缺乏针对性,有的还停留在上门填表和走访慰问层面,帮扶效果不明显。
这些地方的党政一把手,都应该向龙州学习。如果有强烈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就不会致使帮扶流于形式。
用自己的斗志感染干部队伍
龙州县的脱贫攻坚工作成绩,不是县委书记一个人干出来的,是全体干部的合力。但如果没有一把手以身作则,就很难汇集起涓涓细流。强大的榜样力量,使龙州县绝大部分干部职工都能把扶贫当作一种责任与担当,牺牲了周末和节假日休息时间,涌现出了一批优秀人物。如:金龙镇立丑村驻村工作队员马天冬,在村夜宿突发疾病未能及时发现而离世;龙州镇塘巧村党支部书记唐优能,在组织夜校活动途中发生车祸,至今仍躺在病床上……是干部们用辛苦指数换来了群众的幸福指数。
“必须建设一支有战斗力的干部队伍,扶贫工作才能持续发展。”龙胜各族自治县县委书记周卉在这方面同样感受深刻。
和龙州一样,龙胜也是国定贫困县,2015年贫困发生率为19.6%。但到2017年底时,这一数据已骤降至3.63%。短短两三年内成绩如此骄人,周卉认为抓干部队伍建设很关键。扶贫工作不仅要率先垂范,还要注意用自己的斗志去感染人、激励人。
“我从来没有觉得脱贫攻坚工作是件苦差事,只嫌自己本事不够用。”周卉说,县委书记作为“一线总指挥”,必须以战无不胜的信念、舍我其谁的气势,铁肩担责、攻坚克难,“民不富心不安、县不强心不甘。”但是光有这种崇高的思想境界远远不够,更要团结和带领大家一起出谋划策,落到行动上。
由于扶贫的事情多、节奏快,周卉和他的一班人已习惯把现场办公会开在贫困村部、田间地头或工厂车间。全县建立了47个党建服务站,在各级选派的第一书记队伍里建立临时党支部,每年对1700多名村民小组长进行脱产培训。这样,基层一线党员干部的作用就得到了全面发挥。在“头雁”的带领下,龙胜涌现出了“陀螺书记”龙怀军、“摩托医生”彭伟和把贫困户接到家里养病的肖泽贵等一批优秀的扶贫干部。
只要用心办法总比困难多
“抓扶贫是工作常态,就像干自家事一样,有没有人督促、有没有人检查都要主动干好。”金城江区委书记覃生贤说。
2012年3月任金城江区代区长、区长,2016年5月任区委书记以来,脱贫攻坚一直是覃生贤心中最大的政治、最重的任务。今年,他和县委一班人要确保完成11个村摘帽,8083人脱贫,使贫困发生率降到2.2%以下,实现整区脱贫摘帽目标。
对于脱贫攻坚,覃生贤承认这是块“硬骨头”,困难不少。“我始终认为,办法总比困难多。对如期脱贫摘帽,我充满信心。”
今年初,该区测算年内能整合到上级各类扶贫资金7000万元左右,还缺口部分资金。通过积极争取,到8月底,已经到位9800多万元,超过脱贫攻坚战前10年的总和。
金城江区的领导们下乡时发现,白天群众干活不在家,没办法充分交流沟通。为此,覃生贤提出建立党员干部夜访制度,由单位安排适当的扶贫经费,党员干部晚上买菜到群众家,和群众吃饭聊天,宣传、落实脱贫攻坚政策,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今年5月至今,该区已夜访9000多人次,解决了村屯道路建设、产业发展、饮水困难、污垃处理等问题1632件。
田阳是滇桂黔石漠化片区县、自治区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全区4个扶贫移民工程重大项目示范县之一,2016年贫困发生率为15.99%。经过两年脱贫攻坚,贫困发生率已降至5.53%。
脱贫攻坚越到最后,越是难啃的“硬骨头”。田阳县委书记韦正业主要的扶贫工作,就是帮助“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困难群众挪“穷窝”,“十三五”期间计划安置6012户2.5万余人。
“这么多人要搬迁出来,面临着持续增收、就业务工等后续发展与管理的新难题。这些难题时常萦绕在我和其他县委领导脑海里。”韦正业说。困难面前,田阳县委班子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常态化开展党员干部“换位沉底”活动,通过问需问计于民,凝聚群众智慧,探索形成了“山上基地,产业富民;山下园区,就业安民;农事城办,服务便民”的易地扶贫搬迁工作思路,真正让搬迁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目前,我区有扶贫开发工作任务的县市区共105个,大多数地方的党政一把手都有迎难而上的精气神。希望17个被约谈的县市区,努力向先进地区学习,下一轮考核时从落后位置赶上来。
(记者/苏超光韦继川邓盛隆莫迪李春生韦鹏雁徐顺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