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从自治区海洋和渔业厅获悉,自然资源部正式批复同意,第六届“中国-东南亚国家海洋合作论坛”今年11月在北海市举行。
该论坛从2013年起,先后在印尼、泰国、中国青岛、柬埔寨和马来西亚举办了五届。自然资源部相关负责人表示,这个推动我国与东南亚各国务实海洋合作的重要平台,今年之所以在北海搭建,是因为近年来广西以海为媒,加快对外开放,打造向海经济,开辟出了一条衔接“一带一路”的海洋合作通道,经验值得推广。
向海经济从港出发
8月26日,中远海运北部湾港-南非直航干线暨北部湾港首条国际外贸直航干线班轮航线开通,非洲至中国西南地区从此实现无缝对接服务。近两年,广西以推进中新互联互通南向通道建设为抓手,全面履行习近平总书记赋予的“三大定位”新使命,加快形成“一带一路”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
北部湾港由钦州港、防城港、北海港三大天然良港组成,具有大型、深水、专业化码头群形成的规模优势,资源丰富、区位独特。近年来,广西海洋和渔业部门积极融入南向通道建设,有力保障了一大批重大建设项目、基础设施项目、民生项目用海需求,推动广西以北部湾港口基础设施建设作为陆海统筹、走向世界的重要支点,全面促进北部湾经济区升级发展。
在项目用海保障下,北部湾港先后建设防城港20万吨级码头及进港航道、钦州港30万吨级油码头、北海铁山港1-4号泊位等一批标志性工程,畅通了海洋经济国际贸易交通脉络。目前,北部湾港已建成生产性泊位260多个,与世界100多个国家和地区、200多个港口通航,实现了东南亚、东北亚地区主要港口的全覆盖,港口基础设施和吞吐能力都迈上了新台阶。今年1-8月,北部湾港完成货物吞吐量1.195亿吨,同比增长14.58%;集装箱量193.08万标箱,同比增长超三成。
良港建成,畅通了广西向海经济发展之路。临海经济率先风生水起,中马钦州产业园成为国际产能合作示范区,北部湾经济区形成了以电子信息、石油化工、冶金、新材料、粮油食品等为主的现代临海工业体系。百亿元级以上重点产业园区总数11个,其中产值超千亿元园区2个。广西北部湾-东盟海上丝路邮轮航线顺利通航,使北部湾港作为中国-东盟国际航运中心的地位得以巩固,中国北部湾经济区和东盟多国经济特区之间的经贸合作往来将更加密切,海洋旅游产业能量初现。
海洋渔业抢占先机
渔业是我国重要的外向型产业,远洋渔业对建设“一带一路”、拓展对外经济合作领域、维护国家海洋权益等方面均具积极作用。
在我国新一轮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中,广西海洋和渔业部门抢抓机遇,以更开放的姿态,率先引导和支持渔业“走出去”“请进来”,力求“借道”海洋渔业,抢占“一带一路”海上先机。
2015年,广西祥和顺远洋捕捞公司在毛里塔尼亚建设远洋渔业综合开发项目,建成有28艘渔船的大型远洋船队,预计2018年总产值可达19亿元;2016年,广西海世通食品公司与文莱签订渔业合作协议,成为“文莱-广西经济走廊”第一个成功落地文莱实施的项目;2018年初,“东帝汶马纳图托拉雷安南渔业港水产园区”项目正式开工,这是经中国、东帝汶两国政府批准建设的“两国双园”项目。
截至目前,广西企业已与越南、柬埔寨、泰国、孟加拉、巴基斯坦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展海洋和渔业合作,总投资超过20亿元;合作内容也从远洋捕钓作业,拓展到海洋养殖、渔业科研、生物保护、补给服务等更广阔更深层次领域。在“引进来”方面,促成美国、加拿大、泰国等一批境外投资入桂发展。
广西海洋产品已远销全球70多个国家和地区,“深耕东盟、拓展南亚、面向世界”的海洋合作开放新格局已经形成。
科技合作链接世界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大多被海洋环抱,具有海洋资源丰富、经济欠发达、海洋科技支撑不足、市场潜力巨大等共同特点,为我国海洋科技对外合作带来了极大发展机遇。
广西是全国唯一既沿海又沿边的少数民族自治区,在泛北部湾经济区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发展布局中占有重要地位。
经过将近一年的建设,9月10日,国家海洋局第四海洋研究所在北海市挂牌成立。这是我国在广西设立的首个国家级海洋综合科研机构。该所将立足北部湾、辐射东盟、覆盖南海及周边海域,走“边建设、边组建、边启动科研项目”的路子,不断拓展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海洋科技合作新空间。
截至目前,海洋四所已与马来西亚马来亚大学签订了《海洋科技谅解备忘录》;通过举办区域性海洋合作会议,密切与东盟国家海洋科技合作;充分发挥地缘优势,积极与越南、柬埔寨、泰国等国家围绕珊瑚礁、红树林、海草床等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海洋科学研究、发展蓝色经济等内容开展项目合作。还与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国家在多个研究领域达成合作意向。
此外,通过加挂“中国-东盟国家海洋科技联合研发中心”牌子,海洋四所将积极承办面向东盟国家的海洋科技培训项目和能力建设项目,搭建中国与东盟国家海洋科技合作平台,并将其纳入国家级科技创新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