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林市贫困村摘帽记:“绣花”功夫足 农村画卷新

  潘桂英又准时“上班”了。作为龙胜各族自治县龙脊镇黄洛瑶寨歌舞场的女主角,她每天都要进行多场长发梳妆表演。她说,做演员能挣钱,旅游公司有分红,她家还开了饭店,每年家庭收入几十万元。

  潘桂英的富足生活,是桂林市精准扶贫成果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桂林市持续加大财政投入,积极探索产业扶贫、扶贫小额信贷等新路,使得山重水复的偏远村落,迎来了柳暗花明的热闹景象。去年,全市113个贫困村“摘帽”,7万人脱贫;今年,更将“摘帽”85个贫困村,脱贫5.47万人。

  扶贫产业遍地开花

  产业是扶贫的引擎和根本。

  去年以来,桂林市在漓江-湘江-资江-桂江“四大流域”现代农业示范区和西部山区特色农业示范区建设的基础上,大力推进兴安县溶江镇葡萄产业、阳朔县白沙镇“金桔”产业、灵川县大圩镇提子产业、荔浦县修仁镇砂糖橘产业等4个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建设,并启动雁山农业科技示范区建设,有效助推当地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

  “年赚十万不算富,二十万才起步,三十万算小富,五十万才算有点富,一百万也不是少数。”在荔浦县修仁镇砂糖橘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内的板纳村,流传着这首顺口溜。该村村民靠种植砂糖橘,如今人均年收入超过6万元。

  村里有了产业,贫困户如何搭车?桂林市鼓励扶贫经济组织与贫困农户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打造出了永福“富硒农业+扶贫”、恭城“生态循环农业+扶贫”、兴安“光伏+扶贫”和荔浦、全州等“电商+扶贫”的产业扶贫模式,带动贫困村发展特色优势产业8万多亩,3万多贫困人口实现脱贫。

  全域旅游精准扶贫

  随着桂林市向全域旅游发展模式转变,开发乡村旅游,将景区景点、现代农业、民俗文化、餐饮住宿等相关产业有机融合,已成为脱贫攻坚的特色路径。

  龙胜的发展变化,就是最生动的样本。

  从2003年开始,龙胜充分发挥龙脊梯田和民俗资源优势,探索出一条生态旅游扶贫“三位一体”发展新路,群众成为“拿起锄头种田、穿上服装演出、演出结束经商”的“多栖农民”。2003年,位于龙脊梯田景区的大寨村人均收入不足700元;2016年人均纯收入7800元,贫困户全部“摘帽”。

  “龙胜经验”成为标杆,桂林多个县区也把旅游扶贫当作突破口,通过更新观念、引进资本和项目,因地制宜地将美丽资源转换为“美丽经济”:

  兴安、全州、灌阳等革命老区,通过整合“红色、古色、绿色”资源,推出多条红色生态旅游线路,从另一个角度展示了桂林魅力;

  雁山区大埠乡陶家村将“种农业”与“种风景”相结合,初步形成以赏荷为主的农业观光型旅游扶贫基地,11户贫困户脱贫致富;

  在“互联网+”时代,旅游扶贫还凭借互联网思维与手段不断向外延伸。去年底,阳朔杨堤乡桃源村、唐家村“农家饭票”上线,游客可在线预约消费。

  在全域旅游的“叩击”下,贫困户曾经透风漏雨的“柴门”,成为通向幸福美好生活的“财门”。

  (下转第十版)

  (上接第一版)

  新“钱途”“贷”动贫困户

  要实现脱贫工作的可持续性,必然要夯实重点项目建设基础。今年3月,桂林在全区率先出台农村脱贫攻坚重点项目市级财政资金补助办法,对贫困村的村屯道路、集中供水、产业发展、旅游扶贫、太阳能路灯和乡镇信息平台建设等6大重点项目实施奖补,让贫困村、贫困地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有了明显改善。

  “全市计划3年内投入30亿元,力争2020年前,实现有条件的贫困村及所属自然村屯全部通水泥路、用上自来水、装上太阳能路灯。”桂林市扶贫办负责人介绍,这也是截至目前广西14个设区市中投入的最大一笔市本级扶贫资金。

  俗话说,一文钱难倒英雄汉。据桂林市扶贫办统计的数据显示,该市贫困人口中,因缺资金致贫的比例达到57%。对此,该市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提供5万元以下、3年期内免抵押、免担保的信用贷款,且由政府全额贴息。此举有效地破解了贫困户贷款难、融资难的瓶颈。

  去年初,恭城瑶族自治县西岭镇下宋村贫困户唐三哥将土地流转给合作社种植三华李。半年后,他申请到5万元扶贫贷款,将其作为股金投进合作社,年底就领到了分红。

  参股合作社、种养殖、自主创业……搭上金融扶贫“专列”的贫困户还有很多。今年以来,桂林市已发放小额信贷2.9亿元,累计贴息2858万元,涉及6941户贫困户,占全年预脱贫户的45%。

  5万干部扎根“治贫”

  在脱贫攻坚过程中,桂林市力行“321+4000”结对帮扶机制,即:厅级干部、处级干部、科级及科级以下干部分别结对帮扶3户、2户和1户贫困户,同时对“一帮一联”贫困户每户补助4000元,实现扶贫精准滴灌。

  去年以来,桂林市共派出驻村工作队499支、第一书记499名,5.3568万名干部结对帮扶8万余户贫困户。他们下足“绣花”功,在扶贫一线为百姓绣出脱贫致富蓝图。

  平乐县二塘镇大水村贫困户李明定,因为缺种植技术,贫困帽戴了8年,被村民戏称为“铁帽子”。去年开始,桂林市工商局派驻的第一书记邀请专家到他家地头全程指导。当年,他的两亩柿子大丰收。今年,两亩油桃也销售一空。李明定高兴地说,他的“穷帽子”要换成“金帽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