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大化瑶族自治县用于脱贫移民搬迁的生态民族新城(2016年5月28日摄)。新华社记者 黄孝邦 摄
“地里好不容易长出的玉米、红薯,却被猴子、田鼠糟蹋了,一年到头没啥收成,日子紧巴巴的。”33岁的覃建律老家在广西田阳县坡洪镇康浮村,那里山高水少地薄,田地稀缺。
“一楼养猪,二楼住人,三楼存放粮食,有人说‘一楼是畜牧局,二楼是人事局,三楼是粮食局’。房子年代久了,每当刮风下雨,就担心会倒塌。”
在当地政府对贫困人口精准识别中,覃建律一家被评46分,属于贫困户。得知政府易地扶贫搬迁政策后,覃建律提出申请。今年1月,一家五口人离开居住30多年的老家,搬到县城移民新区,跟城里人一样,住进了生活便捷的现代小区楼房。
覃建律生产生活的变化,是广西推进易地扶贫搬迁工程的一个缩影。“十三五”时期,全国将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完成近1000万人口搬迁任务,同一时期广西将完成易地搬迁群众110万人,其中相当一部分搬迁到县城。 第一步:从农村到城市 “这是我做梦都想不到的”
71岁的苏福珠一家也由偏远乡村搬到了县城。他的老家在大化瑶族自治县六也乡茶油村,由于位于严重缺水缺土喀斯特地貌山区,三亩山地种出的玉米仅够一家人糊口,靠养牛、猪和鸡辛辛苦苦积攒下的钱,也大多花在了修葺年久失修的老房子上。
29岁那年,苏福珠生下儿子苏利,苏利30岁结婚,两年后生下女儿,父子二人均属于晚婚晚育。“没有办法,家里实在太穷,住的地方又闭塞,想讨媳妇不容易。”
如何走出大山呢?从电视里看到外面的世界,苏福珠憧憬着。儿子苏利17岁初中毕业后,跟随别人到广州打工,这是老苏家第一个到大城市谋生的年轻人。然而,在城市站稳脚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辛苦一年后,他又回到了老家。
苏福珠变得失望了,觉得日子看不到头。然而68岁这年,喜从天降。2014年当地党委、政府加大了对生态恶劣地区贫困群众的搬迁力度。苏福珠赶紧报了名。作为较早一批搬迁户,苏福珠得到国家4.8万元购房补助,加上15万元贷款,他们在县城“民族新城”易地搬迁小区里购买了一套140㎡住宅。“这是我做梦都想不到的。”
搬到城里后,苏福珠一家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了让搬迁群众在城里稳得住、能致富,当地政府利用优惠政策在移民小区附近引进了数十家电子厂、制衣厂,方便进城群众就业。苏福珠在小区里找到一份保安工作,月工资1300元,他和老伴每个月还分别享有90元养老补贴,外出打工的儿子和儿媳每个月还寄来1000元生活费。
“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斩断穷根、摘掉穷帽”,这是写在大化县“民族新城”易地搬迁安置小区大门口的标语。大化瑶族自治县县委书记杨龙文说,“十三五”期间,大化县扶贫移民搬迁工程计划完成搬迁安置7749户,2016年完成搬迁3617户。
在环江毛南族自治县移民小区“毛南家园”,移民谭壮红告诉记者,他家的新房115㎡,购房款中除政府补贴10多万元外,还申请了5万元免息贷款,自筹资金约3万元。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县委书记黄荣彪介绍,目前县城人口6万左右,“十三五”期间,计划搬迁到县城的农村贫困人口约3.5万,目前已有部分移民搬入。 第二步:抓好就业 防止出现城市“贫民窟”
出生于1984年的覃建律,早早就外出打工,心有点“野”,自从搬到城里,覃建律和妻子感到生活有了奔头,干劲也更足了,目前夫妻二人都在县农贸批发市场打工。
易地扶贫搬迁是帮助群众脱贫的第一步,能够稳定就业则是移民群众在县城“稳得住”、扎进根的关键。记者在三县采访到的所有移民都在县城找到了工作,但不少属于打零工,收入也不高,他们渴望找到一份稳定工作。也有基层干部担心,贫困县的经济体量不大、不活跃,可提供的就业岗位有限。
40岁的移民岑篙岸搬到田阳县城后,夫妻二人一直靠打零工维生,他们几乎每天都要到当地人才市场上找零工。全家共4口人,两个孩子都在读书。岑篙岸渴望找到一份开叉车的工作,但只有小学学历的他并没有考取相关执照。
学历不高、技能少,这是不少进城移民的现状。大化瑶族自治县人社局副局长覃飞雪说,不少移民靠力气吃饭,从事建筑行业和打零工的居多。
“搬到城里只是贫困农民新生活的开始,如果不能妥善解决其后续发展问题,尤其就业问题,不仅群众难在城里稳下来,还会引发其他不和谐因素。”广西壮族自治区扶贫办副主任黄本和说,移民进城后工作由一产向二、三产转移,其能力素质面临新的考验。
目前三县党委、政府正通过大力发展产业带动就业、加大公共服务供给力度等措施,让移民生产生活稳定,决不让移民小区成为“贫民窟”。
大化瑶族自治县在移民小区设置“创业园”、电子商务城等,重点安排进城贫困农民就业。记者在一家小型变压器加工作坊看到,几个中年妇女正忙着工作,工资按件计算,每天能挣几十元到一百元左右。县创业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工作人员杨徐蘅介绍,从2016年起,中心已连续举办5期针对移民的培训活动,主要培训电焊工、保育员等。
据田阳县县长黄国哲介绍,田阳是“中国芒果之乡”、“南菜北运”基地,果蔬种植、管理、采收、包装、物流等已形成完整产业链。在田阳县农贸批发市场,来自全国各地的收购商前来收购蔬菜、水果等,旺季时市场内可提供几千个工作岗位。
目前环江工业园区被确定为易地扶贫搬迁对口转移就业基地,42家入园企业大约可以提供9870个工作岗位。记者在环江工业园区桂合丝业有限公司公告栏上看到,公司发布的招聘通知称,近期将招聘50名工人。人事部经理欧远志说,目前公司有400多名工人,其中搬入县城的贫困移民有60人左右,人均月工资有2000多元。 第三步:用好“三大抓手” 政策保障减少后顾之忧
搬迁是手段,脱贫是目的。要想让移民在城里“扎好根”,不仅需要提供稳定的就业机会,更要利用好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政策等“抓手”,减少他们的后顾之忧。
一是用好医疗“抓手”。有移民提出,目前在城里看病、报销都很方便,但新农合缴费仍需到迁出村缴纳。大化瑶族自治县现有2家公立医院,目前正在移民安置小区附近规划建设一所医院。县卫计委副主任蓝庆学介绍,今后将采取“先诊疗后付费”、开辟绿色通道等做法,让进城移民逐步享受同等待遇。
二是用好教育“抓手”。让子女接受更好的教育是不少移民进城的出发点,也是帮助他们脱离贫困的有效手段。而大量移民进城,这给本就稀缺的教育资源增添了压力。目前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正通过新建、扩建方式增加学校数量,计划新建幼儿园4所;新建小学2所、扩建1所;新建初中1所、高中1所。环江思源实验学校教导处副主任谭懂治介绍,目前全校在校生846名,其中有60多名为进城农村贫困家庭,“学校正新建一栋教学楼,今后招生规模还将扩大。”
三是用好保障政策和社会救助“抓手”。田阳县发改局副局长黄虎建议,政府可通过失业保障、最低生活保障线、再就业工程等为移民提供各种社会保障,以及对移民中生活困难、符合五保、低保、医疗救助、临时救助条件的对象,纳入社会救助范围,做到应保尽保。
广西壮族自治区扶贫办副主任黄本和等人建议,要打破户籍制度带来的限制,抓好易地扶贫搬迁移民社会保障衔接工作,让进城移民及时享受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最低生活保障等政策,尽快打通制度障碍,让他们吃下“安心丸”。 第四步:融入城市 成功“转型”考验制度设计
大化瑶族自治县移民韦玉红一家搬到城里后,感到生活有些单调,闲暇时间不知道如何打发,“小区有3户跟我们同村,大家平时来往最多。”她期待本村能再多搬来几户,这样生活会热闹些。也有移民说,城市生活圈看似大,但自己的圈子其实变得更小了。
对移民来说,搬入城市意味着进入新的社会适应阶段。他们能否成功“转型”为城里人,也考验着易地扶贫搬迁政策的制度设计。
有基层干部认为,应通过强化社区服务管理,通过组织文体娱乐和社区培训活动等,帮助他们尽快适应城市生活。记者在三县采访时看到,移民安置小区内均配套建有篮球场、街心公园、小广场等设施。
“通过举办民俗活动、美食活动、体育活动、跳广场舞等,增强移民群众的归属感。”田阳县扶贫办主任黄金说,目前正组织编写培训教材,并免费发放给移民群众,目的是提高他们的文明礼仪、公共卫生意识等。
此外,还可在移民小区探索建立功能齐全的社区服务中心,既可办理涉及移民的医疗保险、社会保障、计划生育等事项,也能为移民提供就业、产品销售等信息咨询服务。
有基层干部建议,还要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社区管理的积极性,在自我管理中增强认同感。移民安置小区既不同于农村,也有别于城市小区。移民因生活习惯不同、素质参差不齐,移民小区的治安、卫生、公共设施的管理和维护一旦得不到保障,就容易产生矛盾纠纷。因此要尽快建立健全符合移民小区特点的管理制度,如治安管理制度、卫生管理制度、公共设施维护管理制度、文明公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