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池“十大百万”扶贫产业工程为脱贫攻坚注入强劲动力

做大主导产业 夯实脱贫基础

  

  图为凤山县群众在收鲜茧。

   “每次看到这些小牛犊,我对脱贫致富的信心就增加一分。”7月3日,都安瑶族自治县百旺镇妙田村贫困户黄善勇一边说,一边给家里的牛犊喂食青草。

  一个多月前,都安县深入开展“十大百万”扶贫产业工程,正式启动扶贫产业“贷牛还牛”项目,包括黄善勇在内的500户贫困户,成为瑶山牛的“首贷户”。年内,还将有近7000头瑶山牛犊被贷给该县2017年预脱贫贫困户和2016年脱贫巩固户。

  科学决策确定目标

  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是“十三五”期间我市最大的政治任务、最大的民生工程和最大的发展机遇。产业发展是脱贫攻坚的关键,要如期实现69.1万贫困人口脱贫摘帽目标,必须培育发展扶贫产业,加快打造扶贫产业示范基地,拓宽贫困群众增收渠道。

  在历届党委、政府发展扶贫产业的基础上,市委、市政府结合河池实际,科学决策,决定实施总投资80亿元的“十大百万”扶贫产业工程。今年3月,市委办和市政府办联合印发了《关于<河池市“十三五”期间推进“十大百万”扶贫产业工程的实施意见>的通知》,在全市范围内大力发展有品牌、有规模、有特色、有市场潜力、有群众参与基础的扶贫主导产业。

  根据规划,“十三五”期间我市将发展300万亩核桃、100万亩“三特”水果、150万亩油茶、100万亩糖料蔗、100万亩桑园、100万亩板栗、150万头(只)肉牛肉羊、200万头香猪、100万亩淡水生态养殖、100万亩长寿生态富硒农产品基地,确保群众有稳定的、可持续的、不可逆转的收入来源。

  因地制宜发展产业

  6月30日晌午,天空虽然飘着细雨,但是凤山县凤城镇林兰村党支部书记陆石与妻子一道,按照规定的时间和投料量,给核桃林下放养的3000多羽核桃鸡喂食。凤山县在推进“十大百万”扶贫产业工程中,结合“贫困户+基地+合作社+公司”的养殖模式,大力发展林下养殖产业。根据县里的政策,陆石帮助4户没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养殖了3000多羽核桃鸡。

  “鸡苗、饲料由公司提供,养殖流程和标准按公司制定的规范严格执行。公司则根据合同以每羽鸡20元的价格回收。”陆石说,“每批鸡养殖5个月,一年可以养两批,这种模式风险小、收入高。”拿到公司收购款后,他将与贫困户按比例进行分配。

  凤山是核桃种植大县,核桃种植面积达33万亩。该县把“互联网+核桃林下养鸡”作为解决建档立卡贫困户收入来源的兜底产业抓好抓实。截至目前,共成立林下养殖专业合作社648个,带动贫困社员11439户,养殖肉鸡91.89万羽,出栏23.04万羽,养殖收入460余万元。

  2017年,我市编制实施《2017—2020年产业发展规划》,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各县(市、区)在“十大百万”扶贫产业框架内,根据县域资源禀赋、产业现状,选择扶持2个至5个适合县域发展、群众普遍认可、有市场开拓潜力,且覆盖60%以上贫困户的优势产业项目。目前,除全市整体推进核桃种植外,桑蚕、糖料蔗、“三特”水果、油茶、香猪、肉牛、富硒农产品等一批产业项目,被不同的县(市、区)列入扶贫产业重点打造的品牌,一批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先后成立。

  “十大百万”扶贫产业走上品牌化发展路子,一批原产地地理标志产品正在加快认证。目前,全市打造出富硒品牌12个,建成自治区级园艺作物标准园17个,“三品一标”产品(种植)108个;巴马瑶族自治县荣获“中国香猪之乡”称号,南丹县荣获“中国瑶鸡之乡”称号,环江毛南族自治县荣获“中国菜牛之乡”称号,东兰县荣获“中国三乌鸡之乡”称号。

  创新模式做好保障

  6月16日,市政府与中国人民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广西分公司在南宁签订《农业扶贫产业项目合作框架协议》。人保财险公司将在我市开展支农融资业务试点,授信3亿元用于支农融资产业扶贫,与我市共同打造“保险+融资”扶贫新模式,由政府贴息贷款重点扶持种牛繁育和油茶种植。目前,都安县已获得贷款3000万元,用于种牛繁育。这是我市确保“十大百万”扶贫产业工程顺利推进的一个重要举措。

  与此同时,我市积极改革财政涉农扶贫资金管理使用机制,整合涉农、扶贫等领域资金,支持贫困县集中资源发展优势扶贫产业,并将各项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和工作经费列入市、县两级财政预算;认真研究上级政策,尽最大努力争取上级项目和资金。此外,扶贫小额信贷助推脱贫能力进一步增强,目前全市已累计发放贷款45.7亿元,覆盖贫困户近10万户。

  在推进“十大百万”扶贫产业工程中,我市创新发展模式,发展了一批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了多种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截至今年5月,全市已认定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57家。全市农民合作社发展到4004家,家庭农场发展到592家。农民合作社出资总额37.9亿元,入社成员9.4万人,带动农户22.3万户。

  产业工程初显成效

  在推进“十大百万”扶贫产业工程中,我市积极引进农产品龙头加工企业,采取“基地+加工+直销”模式,与农民专业合作社或种植养殖基地建立货源供给关系,重点发展绿色农产品加工,积极开拓市场,建立稳定的公司直销渠道。不断拓展适应规模化运营的现代物流配送能力,增强产品的特色化和个性化。加强农产品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冷链仓储设施,推进农产品冷链物流配送的发展。

  我市充分利用与深圳对口帮扶平台,积极组织对接,与深圳市企业搭建农副产品销售网络,培育销售市场,拓宽销售渠道。积极探索“空店精准扶贫模式”,把电商线下店延伸到村一级,建立“党旗领航·电商扶贫”服务网点和收购贫困户农产品“空店”,有效解决了群众农产品销路问题。目前,全市已建立县乡村电商服务平台、站点315个。

  其中,凤山县引进万寿谷公司,发展肉鸡养殖加工销售,项目投产后年可加工3000万羽肉鸡,产值可达30亿元。都安县推进占地5.3万平方米的特色农副产品冷链交易市场项目,把养殖、销售、深加工、冷链运输等环节有机衔接起来,有效解决贫困群众农产品销售难问题。

  通过抓规划、抓示范、抓投入、抓品牌,“十大百万”扶贫产业工程取得良好成效。截至目前,全市新种核桃10.05万亩,总面积达251.5万亩;新建千亩连片高产油茶示范基地12个,油茶总面积达104.35万亩;牛羊饲养量及出栏量继续保持全区第一,出栏肉牛8.6万头、肉羊39.1万只;新种“三特”水果8万亩,总面积达77万亩;新种糖料蔗10.6万亩,总面积达96.6万亩;新发展桑园3万亩,总面积达85万亩;新发展淡水生态养殖2万亩,总面积达76万亩;拓展长寿生态富硒农产品基地10.5万亩,总面积达70.5万亩。2020年后,“十大百万”扶贫产业工程年产值预计达335亿元,纯收入169亿元,农村居民人均可增加收入4678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