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宁脱贫攻坚稳扎稳打首战告捷

攻坚拔寨战贫困 吹尽黄沙始见金

 

  西乡塘区坛洛镇香蕉丰收,岜德坡里蕉香飘。 (朱元钊 摄)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农村的小康,特别是没有贫困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南宁市一个显著特点是“大城市带大农村”,有三个国家级贫困县、一个自治区级贫困城区,全面推进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

  南宁市紧密联系实际,贯彻落实中央和自治区的决策部署,把脱贫攻坚作为“十三五”时期最大的政治责任、最大的民生工程、最大的发展机遇,以对党、对人民、对历史高度负责的态度,强化责任担当,聚焦精准,深化帮扶,全力以赴确保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道路上不漏一户、不落一人。

  按照目标要求和时间节点,全市上下同心协力、社会各界共同参与,南宁市脱贫攻坚战取得阶段性成果,顺利通过国家和自治区的考核验收。邕宁区迎来脱贫摘帽牌匾,全市104个贫困村如期摘帽,11.47万人口实现脱贫。

  脱贫攻坚首战告捷。全市人民勠力同心,迎难而上、积极作为,在攻坚上下功夫,在精准上做文章。

  沸腾的邕城大地上,脱贫攻坚的步伐落地有声。

  勇担当:

  时刻把责任挑在肩上

  脱贫攻坚是一场硬仗,需要坚强的引领和科学的决策指挥。

  自南宁市吹响脱贫攻坚战的动员号角,市委就保持专注发展定力,勇立争先之志,善谋破题之举,提出把脱贫攻坚作为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中之重,以“舍我其谁”的勇气和担当,确保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

  在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的高度重视和精准指导下,南宁市经过广泛调查、反复研究,一个脱贫攻坚的“1+10”政策支撑体系逐步成形:以《中共南宁市委员会关于贯彻中央和自治区扶贫开发工作重大决策部署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为依托,出台10个配套实施方案,涵盖产业发展、就业创业、移民搬迁、社会保障、基础设施、农村危房改造、财政投入、企业帮扶、绩效考评、教育支持等方面,由此提出的脱贫攻坚“七个一批”和“七大工程”的落实举措,共同为全市扶贫脱贫工作指明了方向、明晰了路径。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明确了思路、确定了导向,更关键是在实际工作中来落实。南宁市各级领导干部率先垂范,把责任扛在肩上、工作抓在手上。自治区党委常委、市委书记王小东,市长周红波多次带头深入贫困地区,检查指导工作。市各级领导进村入屯进行挂点、定点帮扶,确保各级脱贫攻坚责任落到实处。

  当下,在南宁脱贫攻坚的热土上,已形成每村一个第一书记、一支驻村工作队的喜人局面,全市共有421名贫困村第一书记,1759名扶贫工作队员,39915名到户帮扶责任人,扎根基层,战斗在脱贫一线,成为带动村民致富奔小康的“领头雁”。

  为了全面落实责任,全市上下实行挂图作战、挂牌督战。为确保精准扶贫工作落实,我市专门成立扶贫领域监督执纪问责工作领导小组,扶贫监督问责体系逐渐成型,并出台工作方案,开展常态化巡查暗访督查,及时发现基层扶贫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薄弱环节,协调督促解决,确保各项决策措施和部署落地,有效拧紧了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安全阀”。

  树靶心:

  精准施策找准攻坚“突破口”

  在推动脱贫攻坚过程中,南宁市始终把握“精准”二字,念好精准施策、分类施策的经,扎实解决“扶持谁、怎么扶”的问题,下足真抓实干、吹糠见米的功夫,确保贫困人口如期脱贫。

  精准脱贫,精准识别是前提。兴宁区三塘镇那笔村2组村民张家平的丈夫多年病痛在身,全家5口人的收入全靠她一人务农所得。在入户识别的阶段,她家得分低于66分,被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于是张家平的小孩读书、危房改造、产业扶持等均得到了精准帮扶。如今,张家平的小孩通过学校每学期拿到600元的补助,她所参与的鲜切叶(花)产业,年底产业收入达到了4万元。

  建档立卡,因卡识别,南宁市“扶持谁”问题有了精准靶心。贫困户档卡上,贫困程度、致贫原因、扶持办法等,一目了然。

  “扶持谁”,南宁做到心中有数。至于扶持办法, (下转2版)

  (上接1版)南宁市根据贫困人口的致贫原因、贫困类型等,找准路径、分类施策,针对关键短板集中力量,实施突破。

  在马山县,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品种丰富的农副产品,都是其发展产业的优势。然而,长期以来,销路问题制约了贫困群众发展生产的积极性。为此,马山县创新引进了名为“空店”的扶贫新模式。这一模式,成功整合了农村贫困人群零碎化时间里产出的零碎化产品,并通过互联网,在线上构架起连接城市“吃货”和贫困户“土货”的“空中超市”,发挥了“用嘴扶贫”的功能。

  目前,马山县已初步实现了75个贫困村“空店”收购点全部上线,仅去年就收购“百元包”1574个,为6909户贫困户带来直接收入15.74万元。

  “空店”的例子证明,发展特色产业,是扶贫的主攻方向。

  一直以来,南宁市大力实施能人带村工程,破解贫困村产业少、贫困户增收慢的难点,逐步实现了经济基础薄弱向特色产业遍布的转变。

  新兴产业放足飞奔。南宁市通过“互联网+”扶贫,在各贫困村设立电子商务进农村服务点,实施“电子商务进万村工程”,建设乡镇电子商务服务点200个,有效解决了部分山区贫困户小额农产品销售问题。

  优势产业方兴未艾。武鸣区的润宇火龙果示范园、隆安县的金穗香蕉产业(核心)示范区、上林县的“龙头企业+金融+合作社+贫困户”肉牛养殖模式等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模式脱颖而出,全市已有1418个优势特色产业项目,带动了6万多户贫困户增收。

  产业拉动,龙头带动,特色驱动,扶贫产业就这样带领着全市贫困人口不断走向富裕。

  善引导:

  社会资本为脱贫注“活水”

  “多个渠道引水,一个龙头放水。”今年以来,南宁市委、市政府坚持发挥主导作用,履行主体责任,通过政策的扶持引导来撬动社会资本,通过市场化运作方式,着力解决产业扶贫面临的“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促进龙头企业加快发展壮大,通过完善企业与贫困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让贫困人口更多地分享产业发展带来的实惠,为脱贫致富注入了“活水”。

  今年1月,市委市政府牵线搭桥,引入中信国安社区(北京)科技有限公司牵手南宁脱贫攻坚战。通过龙头大企业带动,挖掘贫困山区更多的优质农产品进京销售,助力贫困农户脱贫致富。

  双方需求高度契合,自然瓜熟蒂落、水到渠成。全市421个贫困村负责人与66家本市农业龙头企业以及国安社区进行了对接洽谈。一个多月后,近70家南宁本地农业龙头企业带着200多个特色农产品赶赴北京,进驻国安社区百家社区门店,为南宁贫困地区的农产品打入北京市场打开了稳定的销售渠道。

  这次牵线搭桥的成功,证明了“集中精力抓脱贫,动员全社会力量一起帮”并不是一句空话。南宁积极探索将资源优势化为产业优势的新途径,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建设以重点企业为龙头、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专业合作社为纽带、社会化服务为支撑的立体式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邕宁区蒲庙镇华康村的赖桂颜去年利用申请到的5000元产业扶持资金试种4亩莲藕,如今已迎来收获期,她特别高兴:“每亩收入能达到2500元,日子真是越来越好了。”而赖桂颜最初选择种莲藕,就是当地结合区域优势大力帮扶贫困户开展莲藕种植的结果。

  求实效:

  激发群众脱贫内生动力

  去年,邕宁区百济镇坛里坡贫困户廖文锐满怀希望地将自己手中的300元现金交到了村委工作人员的手中,郑重地在入股协议书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正式成为坛里坡合作社的一员。正因为如此,他享受到了丰厚的合作社入股分红。廖文锐说:“加入合作社当然好,不但有分红,还不用担心产品的销路。”

  隆安县乔建镇上罗兴屯经联社共经营集体土地3500亩,年均土地流转收益420万元,村民年人均分红2500元。该屯全体村民均加入了合作社,户户是社员,人人有收益,集体经济也有了可靠的依托。

  坛里坡和上罗兴屯的村民过上了好生活。因为什么?因为激发了贫困农户的主动性和脱贫内生动力,发挥了主体作用。他们以各类农村合作社为依托,因地制宜,积极投身脱贫攻坚战,从过去的“要我富”变成“我要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