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池“三特”农业:让群众收入节节高

  开春,天峨县八腊乡八腊村的王林秋又开始忙着整理自家果园。去年他家40亩油桃树和李树虽然只有一半进入丰产期,但是为整个家庭带来收入近20万元。“过两年有望再翻一番。”王秋林很自信。通过打造“三特”水果产业,天峨县一大批贫困群众实现脱贫“摘帽”目标,年收入超10万元的果农并不鲜见。

  近年来,农业产业频繁陷入“怪圈”:规模太小难有效益,规模太大导致供给过剩反而伤农。如何依靠特色农业成功走出一条脱贫之路?我市决定大力发展“特早熟、特晚熟、特优质”的“三特”农业产业,要在农业供给侧上做文章。拿水果为例,特早熟水果,比其他地方早熟15天以上;特晚熟水果,比市场晚约15天;特优质水果,瞄准高端市场,完全避开市场高峰。实践证明,这些为地处大石山区的河池农业注入了强劲动力,取得较好发展。天峨油桃、龙滩珍珠李、环江红心香柚等一批农业特色品牌声名鹊起,附加值大增,农民积极性大涨,面积不断扩大,又呈现规模效应,形成良性循环。市农业局统计,去年全市果园面积达88.53万亩,水果产量达39.6万吨。

  发展“三特”农业,我市重点抓好示范基地项目建设。市县各级党委、政府通过安排专项资金,重点支持贫困区域、库区发展“三特”农业;出台有关优惠政策。重点扶持公司、合作社、种植养殖大户、家庭农场等建设“三特”农业产业示范基地,有力地推动全市农业加快转型升级。

  我市在全区率先实施环江大安“整乡推进”示范区,把红心香柚作为环江毛南族自治县重点扶贫产业全面铺开。形成了以大安示范区为中心、辐射周边11个乡镇、覆盖5000多户贫困户的扶贫产业。巴马瑶族自治县则通过建设现代特色农业基地,推进农业增效提质,创建广西巴马富硒优质稻米生产(核心)示范基地及“菜篮子”工程蔬菜种植基地;全市建成葡萄、草莓等休闲农业基地20多个。大化瑶族自治县建立九娘河“三特”农业(核心)示范区,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在公路沿线大力发展火龙果基地、葡萄基地、草莓基地等融生产、观光、休闲、农事体验为一体的新型农业,通过典型示范促进农民增收。

  为顺利推进“三特”农业发展,我市不断创新技术服务模式。市水果生产办公室协同河池中欧蔬果乐公司,在全市探索推广“水果部门+公司+合作社+农户”服务模式,采取部门引导、企业运作、合作社配合、农户参与的方式,建立“社区信息综合服务站”。目前已在金城江、环江、南丹、天峨、凤山、大化等县(市、区)建立“社区信息综合服务站”50个,有效地解决水果生产技术人员少,果农缺资金、技术,流通缺信息、缺渠道等问题。同时,市水果办会同各县(市、区)水果局(办)编制“周年管理操作技术”,统一技术标准与操作程序,做好全市水果生产技术指导、培训、咨询等工作,破解“三特”水果生产技术标准规程不统一难题。

  种得出来关键还要卖得出去。农历“三月三”即将到来,专业从事电商经营的刘杰来到宜州市德胜镇,用手机给桑葚拍照。刘杰说,每隔一段时间,他都将桑葚长势的照片,通过微信发给经销商。“再过一个星期左右,这片桑葚就成熟,桑农们不必担心没有销路,因为现在已被预订完了。河池‘三特’农产品错峰上市,而且质优物美,网上售卖信息在朋友圈里很受欢迎。”刘杰说。

  促进“三特”农产品销售,我市还加强展销推介,及时发布产销信息,组织农产品企业、种植大户参加各类推介会、交易会,推进“农超对接”“农企对接”。相关部门不定期指导龙头企业、种植大户借助阿里巴巴、京东商城、淘宝等网络平台销售水果;通过举办各类形式多样的“三特”水果主题节宣传推介活动,极大地提升“三特”水果品牌的影响力和知名度,让农民提高发展“三特”产业积极性,实现增收目标。目前,全市电子商务企业已达80多家,建立县乡村电商服务平台、站点315个。此外,我市还通过开展“党旗领航·电商扶贫”系列活动,运用“互联网”新思维和电商平台新渠道,使“农村电商”成为推动贫困山区群众脱贫致富的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