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海红树林与城市新楼群相依相傍相辉映,成为北海、钦州、防城港在广西沿海共有而在全国罕有的人居景观。自治区林业厅供图
广西深入实施珠防林等五个国家重点造林工程后,森林资源总量快速增长,为八桂大地打造坚实的绿色生态屏障。图为高峰林场林相。李康新/摄
广西依托森林植被大力发展林下经济,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图为南宁市林业局干部职工指导林农桉树林下种植草珊瑚。雷超铭/摄
广西石漠化综合治理让石山披绿装。蒋卫民/摄
桂林市会仙喀斯特湿地已被列为国家湿地公园。到“十三五”期末,全区林业自然保护区面积要占国土面积的5.8%,让八桂大地蓝天常驻、青山常在、碧水常流。徐治平/摄
62.2%的森林覆盖率,使广西植被生态质量和生态改善程度在全国双双拔头筹,尽显山清水秀的自然生态之美。韦国安/摄
广西植被生态质量和植被生态改善程度双双名列全国第一——新近公布的2015年气象卫星遥感和生态模型综合监测评估结果表明,广西植被生态质量正常偏好区域达95.1%,比全国72.0%的平均水平高出23.1个百分点。广西石漠化生态脆弱区有94.5%区域植被生态质量正常偏好,比2000—2014年平均值高20.4%。
植被即覆盖地表的各种植物群落。在几乎没有草原的广西,植被主要指森林植被。广西森林覆盖率已经达到62.2%,森林面积2.2亿亩,为植被生态质量和生态改善程度在全国双双拔头筹立下头功。
这些权威数据一再证明:山清水秀生态美,无愧为美丽广西的金字招牌;以占国土面积六成二的森林为主体厚植的浓绿,无愧为这块金字招牌的亮丽底色。
八桂森林“绿”出底气:从“造林灭荒”转向“种好树”
自治区党委、政府站在谋求绿色转型、推动绿色崛起的高度,顺应民意,发挥优势,深入实施珠江防护林、沿海防护林、退耕还林、石漠化综合治理、造林补贴五个国家重点造林工程,全力推进“绿满八桂”造林绿化和“美丽广西·生态乡村”村屯绿化专项活动两个综合性工程,全区森林资源总量快速增长,为八桂大地打造坚实的绿色生态屏障。
结合造林绿化工作开展的各项大规模植树活动,八桂大地不断掀起植树造林热潮,到“十二五”期末,全区森林面积达到2.2亿亩,比“十一五”期末增加1400万亩;森林覆盖率提高到62.2%,较“十一五”期末增加4.2个百分点,跃居全国三强;森林蓄积量达到7.4亿立方米,增加1.4亿立方米。林业三大指标同步增长,为广西自然生态质量持续优化立下汗马功劳。
森林“底色”重数量更重质量。全区以发展珍贵树种、营造混交林、自然恢复、林分改造等为重点,突出调整林种树种结构,着力提高森林的质量效益,在稳定速丰林规模的同时,大力发展珍贵树种和油茶、核桃等特色产业,全力推进国家储备林建设,从“造林灭荒”到“大种树”走向“种好树”,让八桂大地的“绿色”更浓重更多彩更亮丽。“十二五”期间,全区新造油茶高产林90多万亩,改造低产油茶林80多万亩,新造核桃180万亩。到2015年底,全区经济林总面积达到3300多万亩,其中木本油料类1900多万亩。八角、桂皮、茴油、桂油等特色经济林产品产量均居全国第一位。
各地在实施通道绿化、村屯绿化以及通道可视一面坡花化彩化改造中,使用乡土树种、常绿阔叶树种、彩化花化树种及珍贵树种造林,逐步改变我区树种单一、结构单薄、林分单纯、林相单调的面貌。百色市积极种植秃杉、降香黄檀等珍贵树种,全州县大力发展金槐等特色乡土树种。“十二五”期间,全区新增珍贵树种80多万亩。崇左市被列为国家珍贵树种培育示范市,大新、龙州、天等、凭祥被列为国家珍贵树种培育示范县。
2015—2016年,自治区财政整合投入15.75亿元,开展“村屯绿化”专项活动,在全区建设1万个自治区级绿化示范村屯及12.5万个一般村屯,目前已经全面完成计划任务。在活动中,各地推行“三林两区一道双发展”的建设模式,见缝插绿、示范引领,村容村貌不断添绿变美,全区村屯生态环境得到显著改善,“村在林中、院在绿中、人在景中”的生态乡村格局逐步形成,全区农村人居环境有效改善,山清水秀生态美的生态品牌进一步巩固提升。
石山种绿“绿”出生气:荒山修复焕发新活力
石漠化是岩溶地区土地退化的极端形式,是广西头号生态问题。广西岩溶区涉及10个市、77个县(市、区)、779个乡镇(林场),岩溶区土地面积1.245亿多亩,占全区国土面积的35.2%。在与石漠化进行的战略性对决中,广西脚踏实地的林业生态建设换来了山清水秀生态美。
实施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10年来,全区林业部门以植树造林为重点,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结合,生态建设与扶贫开发兼顾,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2006年以来至今,全区累计投入林业生态工程项目建设资金160多亿元,在石山区完成植树造林1050多万亩,管护石山公益林4650多万亩,促进石山植被恢复。
2011年全国第二次石漠化监测结果与2006年第一次监测结果对比,广西石漠化面积2010年比2005年减少了19%,占全国同期石漠化减少总面积的47%,是8个石漠化省区中减量最大的省区,石漠化片区每年提高森林覆盖率1个百分点以上,减少泥沙流失2500多万吨。
河池整市推进核桃产业,种植面积超过150万亩,成为华南地区最大的核桃产业基地和广西“‘十百千’产业化扶贫示范工程项目”实现所辖市县区全覆盖的唯一设区市,核桃产业覆盖贫困户19万户,走出了一条既能恢复生态、治理石漠化,又能使大石山区脱贫致富的可持续发展之路。马山县古零镇弄拉屯在石山搞起了“山顶林、山腰竹、山脚药、平地粮、低洼桑”的立体生态产业,促进了生态旅游业发展,人均纯收入超过6000多元,入选2015年意大利米兰世博会中国馆全程展出。
石山地区还因地制宜大力发展农村沼气、节柴灶、太阳能,优化了农村能源结构,减少了薪材使用量,减少了对石山植被的破坏,巩固了石漠化治理成果。截至2015年底,岩溶地区建设沼气池350多万座,农村入户率超过50%。
湿地之绿“绿”来福气:持续建立多类型保护区
被誉为“漓江之肾”、已被列为全国三大湿地保护与修复水工程之一的桂林市临桂区会仙湿地,是漓江流域最大的喀斯特地貌原生态湿地。会仙湿地水草丰盛,不仅孕育出“鱼米之乡”,也吸引来世界各地的游客。
目前,全区已建设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12处、国家湿地公园(试点)17处。在已建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中,山口红树林湿地、北仑河口红树林湿地、澄碧河水库湿地已列入国家重要湿地名录,其中山口红树林湿地、北仑河口红树林湿地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全区现有湿地1131.45万亩,占国土面积的3.18%;其中受保护面积为130.8万亩,自然湿地保护率约为16%。
湿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资源宝库,具有物质生产、能量转换、水分供给、调节气候、气体调节、调蓄水量、水质净化、生物多样性保育和人文功能。长期以来,湿地犹如和睦的大家庭,碧水、芦蒿、树木、飞禽、鱼群和谐相处、相得益彰,智慧的人类融入其中,赋予这个大家庭以灵气和文明,构成一幅幅美丽的画卷。湿地为我区建设生态文明、铺就绿色底气立下汗马功劳。
不仅如此,我区林业自然保护区在保护珍稀野生动植物、建设美好生态家园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广西林业自然保护区是我区原生性最强、保护最完好、生态最优美的区域。自1961年广西建立第一个自然保护区——花坪自然保护区以来,经过50多年跨世纪发展,全区先后建立陆地森林生态系统、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珍稀野生动植物等各种类型的林业自然保护区63处,面积约1935万亩。全区初步构建起完善的林业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网络,有效地保护了90%以上陆地生态系统类型、90%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种类、82%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种类、31%的红树林湿地,成为维护我区生态安全的重要屏障,让八桂大地弥足珍贵的物华天宝得到保护、得到保障,从而得以保存、得以发展。
据不完全统计,全区发源于自然保护区的大小河流超过858条,自然保护区年涵养水量64.8亿立方米,为全区4563座水库有效库容量106亿立方米的60.7%;众多保护区涵养和调节了全区364条大小河流、666座水库,直接影响227座水库和357座水电站的库容。林业自然保护区由于其地理位置的极端特殊性、水源涵养功能的极度丰富性和维护生态安全的极端重要性,成为呵护我区生态安全空间格局的“绿肺”。
林业自然保护区是很多珍稀濒危动植物的最后家园,也是人类保持自然和谐的底线。目前,全区已发现和命名的野生维管束植物8562种、陆生野生脊椎动物1149种,生物多样性丰富度仅次于云南、四川,居全国第三位。林业自然保护区成为白头叶猴、东黑冠长臂猿、瑶山鳄蜥、金斑喙凤蝶等150多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的主要栖息地,也是银杉、冷杉、红豆杉、苏铁、金花茶等120多种濒危野生植物的重点存留区。
森林植被“绿”来财气:
“绿水青山”是“金山银山”
在林业生态建设过程中,广西林业部门坚持生态环境治理与林业产业发展有机结合,充分利用广西丰富的森林资源大力发展林业生态经济,让“绿水青山”变为“金山银山”。
林业是规模最大的循环经济体和生态产品的最大提供者,是发展生态产业、促进绿色发展的基础力量,对经济发展起到促进和保障作用。特别是广西“八山一水一分田”,75%以上的土地是山区丘陵,近64%的土地为林业用地,近70%的人口生活在农村。发展山区的林业生态经济,促进当地的精准扶贫工作,潜力在林、出路在林、希望在林。
得益于林改的全面推进,如同魔术一般,短短数年间,广西林下经济便如雨后春笋般竞相“破土”冒尖,林下放养鸡鸭鹅、猪牛羊,林下种植粮果菜、菌药茶,各种“林下模式”在八桂大地争奇斗艳、五光十色。各地深入开展“林下经济十百千万亿”活动,2015年全区林下经济总产值达到714亿元,其中林下种植、林下养殖、林下产品采集加工和林下旅游分别为171.9亿元、337亿元、121.2亿元、84.1亿元。目前,全区林下经济面积发展到5293万亩,共有1611万人参与其中,人均增收1678元。
灵川县依托林地资源和森林植被,大力发展林下种植业、养殖业、采集业和森林旅游业,目前全县林下种植草珊瑚、铁皮石斛、灵芝、金线莲等面积达3万多亩,林下经济发展惠及林农16万多人。罗城仫佬族自治县依托良好的森林资源优势,把植树造林与产业发展、促农增收结合起来,积极推广“林禽”“林药”“林菜”和“林游”等生产模式,目前林下经济经营面积近100万亩,林农人均纯收入近1200元。大新县把石山旅游资源开发与森林植被恢复协调起来,将德天瀑布打造为国家著名景点,进一步提高景区知名度,加快了森林旅游产业发展,接待游客人数年增长20%以上,成为增加当地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
金字招牌“绿”得更神气:
构建山清水秀的自然生态
经过上世纪90年代造林灭荒、绿化达标活动,以及新世纪以来的绿色工程、“绿满八桂”造林绿化工程建设,广西森林覆盖率大幅度提高,林业产业快速发展,初步实现八桂大地有山皆绿,山清水秀的自然生态成了广西的金字招牌。
进入“十三五”以来,广西林业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着力推进国土绿化、着力提高森林质量、着力开展森林城市建设、着力建设国家公园“四个着力”的工作要求,坚持以厚植绿色发展优势为己任,以重点工程为载体,以社会造林为主体,以机制创新为动力,实施森林生态保护与修复、湿地保护与修复、石漠化综合治理、野生动植物及自然保护地保护、“绿满八桂”造林绿化提升、森林质量提升等重大工程,建设油茶、特色经济林、速生丰产林、珍贵树种和国家储备林等五大基地,推进森林抚育补贴、树种结构调整、森林景观改造、公益林提质增效、退化森林修复、生态红线保护等六大项目,今年预计可完成植树造林面积338万亩,保持森林资源快速增长和持续优化的良好态势。
自治区林业厅厅长黄显阳表示,担当营造山清水秀自然生态的主力军,让生态良好这块美丽广西的金字招牌“底色”更绿更亮更神气,加快构建全区森林湿地荒漠修复“三大系统”,是林业部门义不容辞的职责和使命。谈到实现“十三五”目标,黄显阳信心十足:到2020年,全区森林覆盖率将努力提高到62.5%以上;以桂西北生态屏障,桂东北、桂西南、桂中、北部湾沿海、十万大山生态功能区和西江千里绿色走廊“一屏五区一走廊”为主体框架的生态安全体系基本形成;全区生态功能中等以上森林面积比例提高到85%以上,自然湿地保护率达到25%;森林涵养水源、固碳释氧、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森林生态功能显著提高,森林碳汇储存量提高到4.2亿吨;全区石漠化面积减少到1500万亩以下,珠江流域、沿海地区、岩溶石漠化地区等重要流域、区域生态系统抗逆性明显增强;确保林业自然保护地面积占国土面积的5.8%,使95%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得到有效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