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桉树之争”——《桉树科学发展问题调研报告》摘录

  广西桉树产业

  是绿色发展样板

  到广西调研,在贵港工业园区看到,桉树的树皮、边皮、锯末、根桩等全部被加工利用,用桉树生产的人造板已远销东北林区;在钦州金桂浆纸厂看到全世界自动化程度最高的制浆造纸生产线;如果地方政府加以扶持,这样的园区、企业将发展成为广西桉树绿色产业的火车头,亦将成为中国的绿色产业样板。而中国缺的不是传统工业样板,恰恰是绿色产业样板。这应当是广西桉树产业诞生和发展的真正价值。

  经过调研、阅读文献和深入思考,笔者认为,尚属幼稚的广西桉树产业,是一个值得自治区政府乃至中央政府热情支持的绿色产业,前途无量。

  (本文执笔:中国林科院研究员侯元兆)

  桉树科学发展

  有效保障我国木材安全

  木材是人类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物资,但中国是一个木材紧缺的国家,对国外木材的依存度超过50%,木材进口每年还以10%左右的速度增长。

  目前,我国桉树人工林只占全国森林面积的2.2%,提供木材却占全国木材产量的12.5%,是中国木材生产的功臣。广西桉树以占全国6%的林地面积,生产出全国20%的木材;以占全区14%的林地面积,生产出全区70%的木材。桉树发展使广西木材产量10年间翻两番,不仅满足了广西的木材需求,还为国家木材安全作出了突出贡献。

  自2014年4月起,东北老国有林区五大森工集团相继停止了商业性采伐,我国木材生产与加工的重心历史性地转移到速生丰产林快速发展的华南地区,桉树的先锋性、速生性和多用途的特点,使其成为华南地区造林的首选树种,其地位和作用在未来1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内都不可替代。

  为推进桉树科学发展,根据调研结果,笔者提出以下建议:一是尊重市场经济规律,不以行政手段干预桉树的正常发展;二是完善科学规划,制定落实规划的可操作细则和配套的奖惩措施;三是完善可持续经营技术支撑体系,制定相应的技术标准和规程;四是对现有生态敏感区的桉树进行科学改造,改变经营模式。

  (本文执笔:国家林业局桉树研发中心谢耀坚、陈少雄)

  转变传统模式

  实行科学经营

  大面积的桉树人工林,一贯以纯林集中连片种植为基本模式,以小径级纸浆材和胶合板、中纤板等人造板材为培育目标,在多代连栽过程中,过度清除杂灌、过多增施化肥、过频施用除草剂等一系列活动,过分地干扰林分,造成局部地区水土严重流失、植物多样性降低等现象。究其原因,归根结底是传统的桉树种植模式不合理,经营管理不科学,从主观上看则是桉树种植者过分追求经济效益所致。

  解决桉树人工林经营生态问题,可采取三方面措施:一是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二是转变经营模式,调整林分结构;三是科学管理,适度抚育。

  (本文执笔:广西林科院研究员项东云)

  文献大数据

  分析“桉树之争”

  桉树人工林的不断发展,引发学术界许多争论,看法褒贬不一,焦点在于桉树人工林生态问题以及社会问题。

  笔者检索到关于“桉树生态、社会研究”的文献共350篇,内容涉及桉树生态和社会问题综合论述、桉树水源涵养、周边水质、土壤肥力、土壤微生物动态、林下植被、动植物多样性、碳汇、生态系统稳定性等方面。经过文献统计和大数据分析,笔者提出以下观点:

  过去的研究结果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桉树人工林地力和水文的变化规律。由于对这些影响还缺乏长期、系统、深入的监测与研究,研究结果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进一步完善桉树人工林地力维持技术和水源涵养功能的长期监测与研究,将有利于人们更全面、正确、科学地评价桉树人工林的生态环境效应,推动桉树人工林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某些桉树人工林存在本地生物多样性下降、外来物种数量增多的现象,其中原因既有桉树本身的生理生态性质又有人为因素,调研显示人为因素的影响更大,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林下物种组成与个体发育。有效控制人为干扰,合理实施营林规划,可以将桉树人工林对本地生物的不利影响减至最低,有助于恢复热带地区天然林。

  桉树碳汇作用较其他人工林树种不存在明显的劣势。

  南方桉树种植多以短周期为主,研究文献以往多从短周期桉树林生态系统效果出发,缺乏桉树林长周期综合研究,结果证实生态系统一般处于演替的初期,其稳定性和抗逆性结果具有较大的片面性。

  纵观国内桉树人工林对水分、养分和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研究,大都基于面上调查或以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进行,缺乏对生物多样性的长期演变规律的定位监测。要想彻底明确桉树的生态恢复功能,必须进行科学合理的监测和比较。调查和评价桉树人工林应从森林群落的系统观念出发,不应见“树”不见“林”,不可只作表象议论,而要从森林群落系统着眼,深入到包括引种、造林、管护等多个生产环节中进行全面考察。

  (本文执笔:中国林科院研究员何友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