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十二五”:凭海临风勇开放,改革跨越传喜报
防城港市作为落实广西“两个建成”“三大定位”的先行区,以被列全国开放型经济综合试点区为契机,全力推进边、海经济带建设,加快布局港口、海洋、口岸、旅游、生态和互联网等“六大经济业态”,努力建设最具幸福感的海湾城市。港口区在全市建设大局中勇担“排头兵”,跨越发展,气象欣荣。
港口区是防城港市委、市政府所在地,也是全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叶东生/摄
位于港口区的防城港是西部第一大港。 颜 海/摄
俯瞰防城港红沙核电站项目,该项目一期工程已全面建成投产。 钟广和/摄
企沙渔港是广西第二大渔港,图为渔市丰收的喜人景象。 颜 海/摄
簕山新村,渔村夜色。 黄雪娟/摄
防城港钢铁项目生产车间 韦庆禄/摄
大海粮油工业(防城港)有限公司是由世界500强企业——中粮集团联合新加坡丰益国际有限公司共同投资的粮油加工企业,图为大海粮油车间。韦庆禄/摄
至“十二五”期末的2015年底,港口区地区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固定资产投资、财政收入分别完成346.4亿元、929.5亿元、253.8亿元、11.9亿元,年均分别增长13.3%、22.9%、11.6%、13.7%,主要经济指标基本实现“翻番”并连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增幅或人均增幅连续5年位居全市第一,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持续位居广西第一,外贸进出口总额广西排名第二。
可曾想,直到上世纪80年代,这里只是一座荒僻的小码头,可见的只是沿海的渔村、西部的边陲、沉寂的末稍。如今,仅有16万人口的港口区,开启了跨越的新幕。新区建设如火如荼,大港航运联通国际,临港工业强势崛起,核电、钢铁、有色金属等一批重大项目相继投产,获得广西县域工业发展优秀区县称号。全国最大的植物油生产基地、磷酸加工出口基地和西部重要新能源基先后建成;东湾物流加工园区成为广西惟一入选国家首批示范物流园区,工业化、城镇化发展水平以及城镇居民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位居广西前列。增福祉、惠民生、大格局的港城新貌徐徐展开。
借助位居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泛珠三角经济圈和北部湾经济区结合部的区位优势,今天的港口区成为了中国内地进出东盟各国最重要的中转基地和大西南最便捷的出海通道之一,是国家建设“一带一路”、国家东兴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等重大战略中的重要门户。
港口区的建设者们,用青春、才智和昂扬奋进的精神,在一片荒芜山岭之上开始了一次次跨越,书写了一幅幅精彩篇章。
展望“十三五”:宏伟蓝图谱新篇,跨越发展更有力
立于“十三五”开篇的2016,崭新的跨越蓝图更加清晰有力。未来5年,港口区将继续努力保持经济增速的高位运行水平,保持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广西前列,保持外贸进出口额、财政收入广西领先。到2020年,地区生产总值力争达600亿元进入广西前5位,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和增加值、固定资产投资、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等重要指标力争进入广西前10位,综合实力进入广西县域经济前列,基本建成广西一流经济强区,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加快现代产业集群发展,打造广西新兴工业基地。建立“核心产业引领 相关产业支撑 大中小企业联动”的产业共生集聚体系,依托沿海临港区位优势和企沙工业区、大西南临港工业园等平台,重点发展钢铁、有色金属、食品、能源、石化、装备制造等6大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打造“6+1”产业集群。到2020年力争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2200亿元,力争成为广西县域第一大工业基地。
——建设美丽宜居海湾城市,打造广西城乡统筹发展示范区。以产城融合的发展模式,加快打造企沙、光坡、沙潭江、王府四个城镇组团,力争“十三五”期间空气质量继续位居广西第一,到2020年城镇化率达88%。同时,保护好红树林、白鹭等生态资源,把港口区乡村打造成为广西独具滨海特色的美丽乡村。
——加快社会事业协调发展,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坚持民生优先,深入实施扶贫、教育、卫生、文化攻坚工程,力争到2020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达4.6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8万元,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打造广西创新开放先行区。加快谋划建设东兴试验区临港工业区、港口物流区和国际商务区。打造以现代港口、铁路、公路为主的现代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到2020年基本建成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衔接点和对外开放新高地。外贸进出口总额从2015的45.6亿美元,增长到75亿美元。构建西南、中南、东盟货物进出口中转基地。
——全面落实从严治党新要求,不断提高党建科学化水平。实施“先锋先行”党建工程,巩固临海党建示范带品牌,创新“两新”组织党建工作,推进“幸福社区”“平安港口区”“反腐倡廉”建设,释放党建动力,促进社会公平与和谐稳定。 记者:韦庆禄 李林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