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中国第一长寿市”贺州的长寿密码

千年古邑绿色浓

 

  姑婆山生态公益林林海风光。

  钟山百年香樟树展丰姿。

  贺州严打违法占用林地的行为。

  据资料所载,人的长寿基因遗传只占15%,而85%是后天影响的结果。作为中国第一个长寿市,贺州下辖三个县都是“中国长寿之乡”。除了遗传基因,生活在这里的人们长寿秘诀到底是什么呢?近日,记者赴该市探寻“中国第一长寿市”的长寿密码。

  优良的生态环境,是长寿重要的因素。贺州是国家森林城市,广西4个森林大县(区)贺州就占了两个,该市森林覆盖率达到72.87%。近年来,贺州不断扩大绿色范围,着力破解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两难”问题,在保护“绿水青山”中把生态资源变成“金山银山”,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殷实、生态良好的绿色崛起之路。

  A 植绿渐成风气

  从市中心到大宁镇,沿途一片郁郁葱葱,绿意盎然。杉树是大宁镇的一大产业,种植杉树,既绿了山村,又富了村民。

  大宁镇同保村村民于松山,原本在一家企业上班,待遇不错,但随着大宁镇杉树种植红火起来,他不但将自家的130多亩林地全部种上了杉树,还租种了二三十亩林地。

  杉树成材周期为13-15年,是家具制作的重要木材,近几年市场需求量较大。“每亩可种植220棵,每棵树每年的纯利润为4元左右。”于松山已经连续种植了六七年,再过几年,他的付出就有回报了——每亩可获利润1.3万元左右。

  登上大宁镇的一处山坡,放眼望去,见不到一处荒山——几乎都是杉树。而近年来,在政府的引导下,有的村民开始改种油茶,这样既保障了村民的经济效益,又丰富了当地林木的多样性。

  “不用发动,村民都自发种树,经济效益摆在那儿。”大宁镇林业站站长何开奇说,该镇林地有43万亩,杉树种植超过20万亩,每年造林超过1万亩。沿河两岸是水源保护林带,多年未砍伐,杂木丛生,植物种类非常丰富。

  一方面是经济效益可观,一方面是国家有各种造林补贴,因此,在贺州市各县区,林农的种树积极性都很高。“十二五”期间,贺州市每年造林面积均在23万亩以上,每年均超额完成任务,该市共完成造林144.69万亩,超过120万亩的规划目标。截至2015年底,该市森林覆盖率达72.88%,活立木蓄积量5055.51万立方米,分别比“十一五”末期增长2.38%和23.2%。该市林地面积比重、森林覆盖率、人均森林面积和人均蓄积量等指标排在广西前列。2013年,贺州市成功创建“国家森林城市”。

  B 守牢生态红线

  沿着崎岖的山路攀上山顶,黄洞林场尽收眼底:沿山脊而建的是荷木防护林带,用于防火、防病虫害的蔓延;远处山坡是商品林,有生长了10年的杉树林;记者所处的山岭则是一片生态公益林。

  黄洞林场是八步区下属的国有林场,林地总面积达12万亩,其中生态公益林有2万多亩。与商品林品种单一不同,黄洞林场这片生态公益林植树品种多达数十种,各种杂木、松木自然生长了几十年。近几年,林场又补种了闽楠、刨花润楠等珍贵树种,以及桂花树、马尾松等绿化树种。对林内的珍稀树种,林场实行挂牌保护。

  说到姑婆山,人们想到的多是姑婆山国家森林公园,但实际上,作为自治区级的自然保护区,姑婆山林场用于旅游开发的面积不到1/3。姑婆山自然保护区分为试验区、缓冲区和核心区,总面积有9.7万亩,能够作为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姑婆山国家森林公园,在3万亩的试验区内。至于缓冲区和核心区,别说旅游开发,普通人连进都不能进。

  自1982年成立水源林保护区后,姑婆山自然保护区得到了很好的保护。经30多年的休养生息,保护区内物种丰富:有野生维管束植物181科610属1120种;动物种类多达183种,其中有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3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8种。

  近年来,贺州市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对生态公益林的保护,是贺州市保持生态优势的一道屏障。

  昭平县是广西林业重点县,界定国家级生态公益林42.18万亩。为了搞好生态公益林的管护,该县划为142个管护小区,管护人员达6000多名。乡镇管理站工作人员深入各村寨和林区,广泛宣传有关建立生态公益林的政策和规定,宣传森林生态保护的重要性,并根据实际情况,制订管理措施,切实做好森林防火、防治病虫害和防止乱砍滥伐工作,使这些生态公益林得到有效管护,发挥了森林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C 建立补偿机制

  列入生态公益林项目,树木不得砍伐,村集体林地又是生态公益林的主力军,如何破解保护生态和兼顾老百姓经济利益的难题?在国家生态公益林补助之外,贺州市还建立了生态补偿机制。

  近年来,贺州市积极开展自然保护小区的规划建设工作,将辖区范围内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面积较小、零星的区域划为自然保护小区,明确界线,制订规章制度,确保各自然保护小区得到有效管护。目前共建有自然保护小区51个,总面积31万余亩。

  贺州市自然保护区内有行政村21个,人口近万人。保护区内人多地少,农民又不能发展商品林,收入单一,与保护区外的经济收入差距很大,林农的生计问题特别严重。为此,在自然保护区的规划上,贺州市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多次向上级部门申请调整规划,尽量保障村民利益。此外,对自然保护区的管理,贺州市积极开展社区共管,与保护区内及周边社区(村屯)建立共管组织,成立共管委员会,签订共管协议,建立社区共管机制,推行社区居民参与资源管理,有效缓解社区(村屯)对保护区资源保护的压力,帮助社区(村屯)农户开展林下种养、修沼气、建节柴灶等活动,有力促进了社区(村屯)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对于无法调整规划的保护区,贺州市建立了专门的生态补偿机制。如设立西岭山保护区生态补偿基金,每年划拨1000万元作为生态效益补偿基金,按每年1500元/人的标准补助给保护区群众,并为保护区群众提供优先申请低保、优先解决孩子上学等政策,实实在在解决了保护区林农的生活问题,有效缓解了保护区的突出矛盾。

  D 产业融合发展

  在森林保护方面,贺州市积极探索林业产业发展与生态保护融合的多种模式,用产业促保护,用生态资源换发展。

  广西姑婆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邓崇浪说,上世纪90年代,姑婆山作为林场时,由于地理、气候等因素制约,并不适于进行大规模商品林开发,作为自收自支单位,林场发展曾经非常艰难。

  姑婆山林场索性不再开发种植商品林,2000年开始不再砍伐树木,2001年全部转为生态公益林,利用国家政策,往生态旅游业发展。

  经过10多年的努力,姑婆山国家森林公园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国有林场,发展成为在国内外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生态旅游精品景区。2015年姑婆山国家森林公园的总接待人数达到70多万人次,总收入4000多万元。先后被评为“广西十佳旅游景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广西现代林业产业龙头企业”“最具影响力森林公园”“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走出了一条“以开发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路子,实现了“以区建园、以园养区”的发展目标。

  目前,贺州市正积极利用森林资源进行生态旅游开发。如利用黄洞瑶族风情、滑水冲自然保护区沿河两岸山脊森林景观等,开发水上娱乐、森林生态游憩和探险为支线的森林旅游,形成一条旅游精品路线。

  “十二五”期间,贺州市林业产业发展取得了较大突破,2015年该市林业总产值达到195亿元,成为该市五大支柱产业之一。林业产业链不断延伸,目前已形成油茶、花卉、森林旅游、木材加工、林浆纸等优势产业项目。而林业产业带来的经济效益,极大地刺激了林农、企业造林的积极性。

  贺州市林业局局长邓少龙介绍说,“十三五”期间,该市将实施“林业沃土工程”、森林资源培育增量工程、森林碳汇工程、低产商品林改造与森林抚育经营工程、石漠化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工程、“美丽贺州·生态乡村”建设工程等重点生态工程,增强林业发展活力,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