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州特色城镇化发展之路综述: 以人为本的产城融合

  炎炎夏日,柳东新区的二中新校区内,施工机械在繁忙运转。“必须确保今年秋季学期3000名学生入学。”项目施工负责人江河说。

  “这是产城融合的民生工程。”柳东新区负责人告诉记者,2014年12月,柳州市被正式列为国家62个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城市之后,市委主要领导要求每个项目都要从人本细节入手,在提升城市发展持续性、宜居性上下功夫。

  产业集聚促融合

  6月18日上午7时许,家住柳州市鱼峰区阳和大道盛天龙湾的陈许穿过杜英花盛开的林荫道,把孩子送到小区幼儿园后,驾车5分钟,就到达阳和工业新区的一家汽配厂,“家门口上班,每天穿越绿树成荫的‘都市森林’,这种感觉蛮好。”

  柳州市在产业转型中不断完善城市功能,越来越多像陈许这样的产业工人,感受着工作与生活的便利。

  只有产业聚集,才能凝聚人气。2015年,柳州市财政安排3.86亿元专项支持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以及中小企业发展。汽车产业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突破2000亿元,保持两位数增长。汽车产量达230万辆,占全国汽车总产量的9.3%,总产量排名由全国第5位上升到第3位。新能源汽车成为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突破口,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研发取得新进展,今年,上汽通用五菱和东风柳汽首款纯电动车分别即将上市。“力争到2020年,全市汽车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3700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突破1300亿元,占全市工业比重达16%以上。产业聚集,会吸引大量技术专家和产业工人到柳州安居乐业。”柳州市主要领导表示。

  仅去年一年,该市安排专项资金1.1亿元,专项用于支持园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如今,园区工业集中度达到63%。柳东新区成为广西首个产值超千亿元的开发区,河西工业园区成为第八个自治区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创新融资“聚财气”

  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资金从哪里来?只有解决这一关键问题,才能牵住城镇化发展的“牛鼻子”。

  该市编制了《新型城镇化系统性融资规划》,通过设立基金、推进PPP项目、创新融资渠道等方式,不断强化金融资本要素集聚。目前,围绕产城融合,柳州已落地基金4支,实现投放119.6亿元。其中,该市北部生态新区新型城镇化100亿元项目农发行已放款,首期实现投放20亿元。

  该市加大对社会资本参与PPP的政策支持,通过合理的政府投入、财政补贴等方式,多渠道确保社会投资的合理回报。目前,已对外公布市政府第一批12个PPP项目,总投资67.28亿元,已有6个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落实了社会资本投资近32亿元,第二批10个PPP项目已完成梳理工作,总投资130.2亿元,形成了示范效应。

  该市拓宽各类融资渠道,在上级部门下达55.32亿元地方政府债券的基础上,积极争取专项建设基金,截至2016年3月,共获得专项建设基金39项,获得专项建设基金25.1亿元。目前,柳州在大陆主板及香港证交所共有上市企业7家,6家企业在“新三板”挂牌,在区域股权市场挂牌企业29家。通过“引金入柳”新增金融机构,金融融资总量新增337.95亿元。

  “三个一流”聚人气

  一批中小学校建成使用,三甲医院进入装修阶段,华侨城文化旅游科技体验园、体育公园等设施即将建成开放,中央商务区、商住楼盘、公租房、邻里中心、综合市场快速推进……

  按照“一心两城,沿江发展,重点向东”的战略决策,在柳东新区这片热土上,为拉开柳州城市框架启动的各项建设如火如荼。如今,生活性服务业项目在加紧配套,内环道路和一些主干路网已经贯通成形,城市基础设施和综合服务功能进一步完善。

  “我们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把让城乡居民共享发展成果作为引领新型城镇化发展的基本价值取向。”柳州市主要领导表示,除了美丽的山水、便利的交通,柳州还着力建设“三个一流”,即一流的教育、一流的医疗、一流的体育文化设施。

  试点以来,柳州持续加大教育、医疗等民生投入,着力解决与人口聚集息息相关的民生问题。颁发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和实施细则,降低农村人口进城门槛。2015年,新迁入该市1.7万人;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和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分别达到62.11%和48.25%,均排在全区第一,其中,户籍人口城镇化率已提前完成国家新型城镇化试点确定的2020年实现45.6%的试点工作目标。

  从2014年开始,柳州市投入19亿元均衡发展义务教育。今年将完成新建中小学校22所、改建2所、扩建64所的攻坚任务,新增入校中小学学生名额10万人。在柳州创业、务工的流动人口,持居住证就可以让随迁子女就读。全市非户籍小学生占在校小学生比例达43%,非户籍初中生占在校初中生比例达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