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区林木种苗产业跨越式发展巡礼:为绿色广西多育苗育壮苗

广西主要造林树种建成了组培快繁体系。图为黄冕林场铁皮石斛培育基地组培室。 何国祥/摄

全区林木种苗部门致力于良种基地建设。图为南宁市林科所高脂松种子园。陈 伟/摄

“十二五”以来,得益于苗圃建设的全力推进,广西林木种苗保障能力不断增强。图为全州县咸水林场杉木容器育苗示范苗圃。(咸水林场供图)

引种改良成功的良种桉树,长到15年上下,就是制作家具的上好木材。图中比两个成年人腰围还粗的大径材,学名叫“大花序桉”,引种此品种的广西林科院专家将其命名“澳洲大花梨”,15年树龄一株价值5000元以上。雷超铭/摄

 

 

在大力发展用材林种苗的同时,绿化花卉种苗业异军突起。图为广西台湾花卉产业园种植的罗汉松。雷超铭/摄

  森林面积2.2亿亩,森林覆盖率达62.2%,森林蓄积量7.4亿立方米,森林生态服务功能年总价值1.23万亿元……这一连串骄人数字的背后,凸显着广西山清水秀生态美的绿色优势。

  林以种为本,种以质为先。林木种苗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十二五”以来,广西林木种苗工作在良种选育推广、林木种质资源保存利用、种苗生产供应、种苗行政执法和种苗社会化服务五大体系建设方面取得显著成效。据统计,“十二五”期间,主要造林树种育苗共计44.5亿株,其中,油茶苗木生产3.32亿株,珍贵树种苗木生产2.8亿株。全区造林绿化花卉苗木年产值135亿元。

  1 高位推动

  ——政策支持产业兴

  2010年以来,自治区党委、政府对林木种苗产业发展高度重视。

  2013年3月,自治区发展改革委会同林业厅、农业厅等部门,编制了《广西现代种业发展规划2013-2020》,将林木种苗纳入全区现代种业发展蓝图。

  2014年8月,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林木种苗工作的实施意见,明确了林木种苗工作的指导思想、工作重点和保障措施,成为我区林木种苗工作的遵循和指南。

  “十二五”以来,国家林业局对广西林木种苗工作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大,广西共获得中央投资1.1744亿元,其中种苗工程投资3079万元,中央林木良种补贴8665万元。自治区财政也加大对林木种苗的投入,特别是2014年自治区财政启动设立了林木良种专项资金,有力促进了林木种苗事业的发展。

  2 联姻科技

  ——良种先行质量高

  林木种苗产业是科技含量较高的产业,科技支撑成为广西林木种苗产业跨越发展的关键。

  从上世纪60年代参与国家种源试验、80年代开展种质资源清查和“部省联营”建设初级种子园,到近几年开展种苗工程建设,几十年不间断努力,广西选育和培育了一大批在区内外有影响力优良种源、优良品种和优良无性系,如融江流域杉木种源、宁明桐棉马尾松种源,以及一批松树、杉木、油茶、油桐、八角等优良品种和一系列桉树优良无性系、优良家系和优良杂交组合。到2015年,全区通过国家和自治区审(认)定良种175个,有力带动了林木良种化进程。

  基地是良种建设的平台和载体,目前全区重点林木良种基地和主要经济林、珍贵乡土树种采种基地面积达到23万亩,涉及树种包括广西大部分主要造林树种和珍贵乡土树种。为了推进良种基地建设,自治区林业主管部门建立林木良种基地指导专家制度。全区重点林木良种基地与广西林科院、自治区林木种苗管理总站三方签订科技支撑协议,由广西林科院每年派出专家组对良种基地生产、科研和管理环节进行全程指导。

  各级林业科研院所、各重点良种基地积极开展良种繁育和配套栽培的良种良法技术研究,林木良种“选育—扩繁—栽培”技术和应用成果丰硕,由广西林科院、自治区林业种苗管理总站牵头攻关的“广西油茶良种繁育产业化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广西杉木良种选育及大中径材高效培育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分获2013年、2015年广西科技进步一等奖。

  3 多样培育

  ——供给侧改革调结构

  苗木是造林绿化的决定性物质材料,保障苗木供应是林木种苗工作的首要任务。

  全区林木种苗部门从供给侧改革入手,按照“服务造林、良种引领、品种多样、保障供应”的思路组织苗木生产。在育苗规模上,根据造林面积和树种需求,对主要造林树种每年下达指导性生产计划,同时发挥好市场调节作用。在育苗手段上,采取有性繁殖和无性快繁相结合,全面提高苗木生产的数量和质量。组培工厂化育苗得到推广,全区主要造林树种组培快繁体系基本建成,在桉树、西南桦组培苗广泛应用于生产的同时,松树、杉木等树种组培技术取得突破性进展。在技术应用上,轻型基质、无纺布育苗容器、育苗穴盘、菌根使用、空气切根等先进育苗新技术得到普遍推广应用,提升了苗木出圃质量,延长了造林季节。在组织方式上,通过建立保障性苗圃,鼓励支持良种基地“育-繁-推”一体化生产良种壮苗。

  经过多年努力,以重点林木良种基地、国有保障性苗圃为骨干,集体、个体、外资等苗圃为补充的全区苗木生产供应体系基本形成。全区建成苗圃3400多个,育苗面积30多万亩,全区每年生产苗木12亿株以上,不仅满足每年300多万亩的人工造林以及城乡绿化的需求,每年还有数亿株桉树优良无性系和杉木、松树、油茶及绿化苗木供应周边省份。

  目前,广西林木种苗产业化程度不断提高,良种的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形成了包括以桉树、松树、杉木和红豆杉、黄花梨等珍贵树种为主的用材林种苗产业,以油茶、八角、金花茶、肉桂等为主的经济林种苗产业,以玉兰、樟树、桂花、宫粉紫荆、罗汉松、兰花等为主的绿化花卉种苗产业。涌现了一大批种苗产业强场、产业大县、产业名市。区直国有东门林场桉树种苗成为该场优势产业,每年为林场创造产值3000万元以上;北海市罗汉松苗木闯出了大市场,获得“中国罗汉松之都”称号;桂林市发展成为桂花苗木的生产和集散地,名扬区内外。

  4 强化执法

  ——依法治种严监管

  随着种苗市场的发展和扩大,各地出现了一些无证生产、无签经营种苗的现象,一些地方假冒伪劣种苗充斥市场,种苗生产、经营和销售秩序受到了影响。

  为了净化市场,自治区林业主管部门建立健全林木种苗管理机构,严格执行种苗许可与证签制度,强化苗木生产经营的管理,2015年抽检两证办证率达100%。同时,积极组织开展打击制售假冒伪劣林木种苗专项行动、农村和城乡结合部市场林木种苗假冒伪劣专项整治活动、打击制售假劣林木种苗和保护植物新品种权专项行动等,严厉打击林木种苗市场假冒伪劣违法犯罪行为,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切实维护林木种苗市场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十二五”期间,全区林业种苗管理部门累计出动10850人次,查处无证生产经营行为369起,立案查处10个单位,涉案苗木200多万株。

  为强化苗木质量监管,常年坚持开展市县自检、自治区和国家抽查三级检查工作。2015年,全区苗批合格率达到93.7%,比2010年的73.1%提高20.6个百分点;苗木自检率72.4%,比2010年的69.4%提高3个百分点;良种使用率达到84.2%,比2010年的65%提高19.2个百分点。

  5 创新思路

  ——服务体系社会化

  “十二五”期间,广西种苗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飞跃发展。

  2012年,广西林木种苗行业协会成立,为企业与政府部门搭建了沟通的桥梁与平台,目前协会已发展会员单位169个。2012年,广西林木种苗网建成开通,为全区林木种苗信息供应搭建交流平台。2014年,《广西林木种苗信息》(季刊)创刊出版,宣传推广林木良种和苗木供求信息,并采取纸媒与电子杂志有效结合,联动传播,深受社会各界好评。期间,广西林木种苗QQ信息群和微信公众号开通,多渠道提升社会化服务水平。

  自治区林业主管部门每年坚持组织开展林木种苗质量检验检测及育苗新技术培训等工作,“十二五”期间举办培训班22期,先后培训4417人。

  6 展望未来

  ——绿色新产业再壮大

  “十三五”期间,广西林木种苗产业将继续壮大,进一步促进农民增收和地方经济发展。全区力争到2020年,建成15处以上种质资源保存库;全区选育和审(认)定林木良种总数超过200个;建成以马尾松、杉木、油茶、桉树等主要造林树种为主,珍贵树种、乡土树种、木本油料及生物质能源树种共同协调发展的林木良种培育体系;主要造林树种良种使用率达到90%,苗木自检率达到95%,造林种苗苗批合格率达到95%以上。

  下一步,广西将按照“强基础、调结构、攻重点、补短板、保供给”的发展思路,以发展绿色产业为主线,以调整种苗结构为中心,以提高良种生产为重点,以增强优质苗木供给为目标,大力开展林木良种选育推广,推进种苗生产供应基础设施建设,创新体制机制,健全管理体系,加大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强化科技支撑和社会服务,加快构建树种多样、品种丰富、数量充足的种苗生产供应体系,全力推进林木良种化进程,增加良种壮苗的有效供给,为林业生态建设、产业发展和国土绿化提供基础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