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林:计划在“五彩田园”建设果桑保健生态园项目

  从蚕茧产量位居广西前五,到如今的桑树种植面积仅占全区0.5%,我市的桑蚕业已连续多年“缩水”。时下,在相关政策的鼓励下,我市的桑蚕业已开始另辟蹊径,从生态园建设、多用途开发等方面,谋求新的发展之路。

 

  成本高收益少,蚕桑业连年“缩水”未成规模

  作为全国乃至世界最大的原料茧生产基地和茧丝加工基地,广西近年来蚕桑产业一直保持着快速发展的势头,现已成为广西的一大优势特色产业。然而,2015年的一组统计数据对玉林却极为刺眼:桑树种植面积约15000亩,占全区300万亩的0.5%。

  “从2005年起,广西桑树种植面积、蚕产量连续9年排在全国第一,但玉林的蚕茧产量占比小得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市蚕业技术推广站站长商本庆表示,玉林的桑蚕种养已连续多年处于“缩水”状态。

  据介绍,在上世纪80年代,玉林的蚕茧产量位居广西前五;1998年——2007年间,该站在福绵区以“公司+农户”的方式发展蚕业,当时桑园面积保持在7000多亩,而随着养蚕业的逐步下滑,现在该区的桑园面积已缩至约500亩,蚕农也在大量减少。“玉林的蚕种场以前还有4家,现在只有3家,兴业有一家抽丝厂,全市的蚕茧还不够一家抽丝厂用。”

  “蚕丝出口量减少,价格下降,种桑养蚕的人减少了很多。”商本庆告诉记者,由于受到国际市场等因素的影响,加上养蚕的人工量大、人工贵且收益不高,许多农村劳动力宁愿外出打工也不愿在家养蚕。尤其这两年蚕茧价格比较低,去年平均价30元/公斤,最低时才20元/公斤,投入成本和产出基本持平。

  据了解,目前玉林3家蚕种场年产蚕种35万张,一张蚕种(36×47cm)价格在20—30元不等,可产出蚕大约3万条,产蚕茧40公斤左右。“目前蚕种的价格也在降低,与最高的2007年60元/张相比,现在几乎降了一半。”商本庆告诉记者,蚕种在玉林的销量较少,主要销往河池、柳州、百色、南宁以及出口东南亚等,而蚕茧的销售主要来自横县、贵港的收购。

  虽然养蚕难度不大、技术含量不高,周期也不长,但由于种桑、采叶、喂蚕、剥蚕茧等工序均为手工操作,而且几乎为家庭式散养,且极缺深加工企业,我市的桑蚕种养未能形成规模产业。

  谋发展,桑蚕业从生态园中寻新路

  “我们正在与广东的企业合作,打算在‘五彩田园’建设一个果桑保健生态园项目。”商本庆告诉记者,目前正在规划建设的华南果桑保健生态园项目,已经完成可研报告并正在上报。该项目一旦落地运营,将大大改变玉林蚕桑业发展单一的现状,转型升级多产业化综合发展。

  根据规划,生态园占地约600亩,预计总投资1.5亿元,园中规划建设世界名优果桑品种园、生态果桑采摘园、岭南特色水果生态示范园、食药用植物种植观赏园、蚕桑生态循环畜牧水产养殖园、蚕桑养生食品作坊、食疗养生研究开发中心、食疗馆、桑蚕天然美容体验馆、丝绸之路蚕桑文化主题公园、旅游休闲中心等11个场馆和景点。

  项目建成后,将以生态园和农业旅游为经营理念,以旅游为手段,以果桑种植、桑蚕文化为题材,建成一个集桑蚕生态种养、食疗研究、科技示范、科普教育、旅游休闲,传统文化等于一体的综合型桑蚕新生态健康休闲农业示范基地;并通过该项目,带动园区周边地区生态、气候、资源、人居、经济等环境的变化。

  找好“靠山”选好品种,多途开发桑树

  多年来,桑树一直以为养蚕提供饲料为主要用途,果、枝并未得到充分利用。其实,作为“食药同源”的桑树可谓全身是宝,不仅是一种可以吸附重金属、净化空气、防沙固土的生态树,桑果更是由于富含蛋白质、氨基酸等,已被加工成果汁、果醋等饮料以及果酱、保健酒等,在市面上大受欢迎;此外,桑叶可以做菜、制茶,以及发酵成饲料养猪、养鱼等,连桑枝都可以作为食用菌的生产材料。

  今年3月,广西蚕业技术推广总站印发了关于“十三五”推进桑树多用途产业化开发的实施方案,提出要围绕“立桑为业”,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以桑树的饲料用、食品用、生态用等为开发重点,挖掘拓展桑树的新功能,加快推进现代桑树多用途产业化。

  “推广桑树的多用途产业是当前蚕桑产业发展的新方向。”商本庆表示,自治区鼓励各地加强桑树品种与栽培技术创新研究,加大桑树饲料用途开发力度,推进桑树系列食品研发,挖掘桑树的生态功能以及探索开发桑树的其他用途,以此提升产业的综合效益和整体竞争力。

  “根据玉林的实际,果叶两用是蚕桑产业发展较好的方向。”商本庆认为,发展该产业,一是要有大企业或龙头企业示范带动,并引进适合玉林气候、土壤的优质桑树品种,二是要有相关技术跟进,三则需要引进深加工的企业,以此拓展相关业务的领域。(记者 唐劲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