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为广西成为全国最大产木区和最大储木区发挥着强有力的支撑作用。在广西林科院生物组培实验室,自治区林业部门领导和专家对广西林业科研的领先成果格外关注,科技创新正担当做强广西林业的新动力。(广西林科院供图)
“美丽广西”建设进入生态乡村建设阶段以来,村屯绿化成为首要任务,绿色发展成为农村经济主色调,各地乡村面貌以点带面焕然一新。图为融水苗族自治县村屯景观。蒋忠宁/摄
自治区直属国有林场在开放发展中一马当先,加强对外交流合作,花卉产业异军突起。图为维都林场建立的广西最大西洋杜鹃培育基地。(维都林场供图)
拥有山清水秀生态美的绿色优势,八桂大地森林旅游方兴未艾,在林业经济中属于“短板”的第三产业后起直追,比重迅速提高,结构逐步优化,形成一二三产携手发展新格局。图为正在创建的大容山文化旅游(核心)示范区莲花景区风光。(玉林市林业局供图)
河池市在石山区大种核桃治理石漠化,在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有效帮助农民脱贫致富,让贫困地区群众享受到生态建设带来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的实惠。图为凤山县村前屯后新种植的核桃林。雷超铭/摄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在深刻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广西作为林业大区,林业是全区绿色发展、绿色惠民的主要载体和重要保障,必须坚持以五大发展理念为统领,以发展理念转变引领林业发展方式转变,以发展方式转变推动林业质量效益提升,全面提升生态承载能力,全面促进可持续发展,奋力实现广西由林业大区向现代林业强区的历史性转变。
创新强林 培育林业发展新动力
创新是林业改革发展大势所趋。随着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中央和地方生态投入短期内难以大幅增加,林业传统的劳动力、用地等要素优势正在逐步丧失,只有通过林业科技创新和体制机制创新,才能培育林业发展新动力。
创新强林,就是要突破旧框架、旧理念的束缚,优化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管理等要素配置,发挥林业科技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在林业发展中的引领作用,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推动林业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
一是构建完善林业发展新机制。加快推进国有林场改革,突出抓好“稳、破、新”这三个字。“稳”是稳职工、稳资源、稳产业;“破”是破除旧框框、旧思维、旧体制,形成管护和经营两个体制;“新”是坚持走保护与开发并重的新路子,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相统一。继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把“放活经营”作为重中之重,推进集体林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探索建立广西-东盟林权交易实验区。创新完善林业治理体系,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动“有形之手”更多让位于“无形之手”,增强林业发展内生动力。
二是创新林业投融资新机制。多渠道筹措林业建设资金,健全完善小额贷款和贴息扶持政策,探索发行生态彩票、生态债券,探索建立分类补偿和补偿标准动态增长机制。创新林业投融资新渠道、新机制,充分利用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等开发性、政策性金融渠道建设国家储备林基地,吸引社会资本投入林业建设。
三是研究推广林业新技术。加强林业重点领域攻关和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促进一批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实现创新链、研发链和产业链连贯对接,有效去除低端、低效的过剩产能。重点加强珍贵树种、特色经济林等林木良种选育研究,实施种业惠民计划,推进产学研、育繁推一体化,做大做强做优林业种苗业。推进信息技术与林业深度融合,应用大数据、“互联网+”,建立森林、湿地和野生动植物等林业资源动态监测平台,推进中国-东盟林业信息港建设。
协调稳林 构建广西林业新格局
协调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这一科学哲理深刻阐明了协调发展的因果逻辑。“块头大不等于强,体重大不等于壮,有时是虚胖”,这其实也是广西林业的现状。近年来,广西森林资源总量、林业产业规模在快速扩张的同时,也面临成长的烦恼,存在不平衡、不协调的短板,如森林资源质量效益总体不高,森林经营水平参差不齐,有规模粗经营,有特色少名优,树种结构比较单一,木材生产过于依赖桉树等速生树种;林业一、二、三产内部布局、产品结构不合理,初中级产品多,精深加工产品少;低端产品多,高端产品少;有产品无品牌,有产量无效益。
协调既是发展手段,也是发展目标,同时也是评估发展的标准和尺度。协调强林,就是要更加注重林业发展的协调性、系统性、平衡性,着力破解难题、补齐短板、强化薄弱环节,从而拓宽发展空间、谋求最大效益、增强发展后劲,实现全方位的均衡协调发展。
一是坚持保护与利用并重。生态和民生是广西林业的一体两翼,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广西丰富的森林资源蕴含着巨大的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既是美丽广西的底色和亮点,也是绿色发展的“本钱”和“家底”。广西林业建设必须坚持开发与保护并举、培育与利用齐抓、生态与经济双赢,按照“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路子走下去。
二是保持一个合理发展速度。新常态下更注重质量效益型发展。要处理好加快发展与提高质量之间的关系,处理好短期利益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避免在“速度情结”驱动下搞强刺激、踩大油门,不去追求昙花一现的“高速度”,努力保持一个有质量效益的合理发展速度。
三是促进林业产业融合发展。产业融合发展特别是一二三产交叉融合是林业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一产要坚持长中短相结合,以短养长,以中补长,推进林板一体化、林纸一体化、林化一体化,实现林业产业链上的不同环节、不同主体形成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二产要按照“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的要求?,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三产要积极开发林业多种功能,做足“山”文章、做灵“水”文章,开发利用好连片连线的森林资源,发展集旅游、医疗、康养、教育、文化、扶贫于一体的森林生态旅游。
四是进一步繁荣生态文化。发挥林业在引导全社会树立生态文明观念方面的主体作用,从生产向生态、生活功能拓展,构建繁荣的生态文化体系,弘扬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观,培养尊重自然、热爱自然、善待自然的生态情怀。
绿色兴林 筑牢区域生态新屏障
广西地处珠江流域中上游,陆海连接东盟国家,是珠江流域重要的水源涵养地。特殊的区位条件,决定了保护好自然生态,不仅关系广西自身发展,而且对粤港澳地区和周边国家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优良的生态环境一直是广西的金字招牌和亮丽名片,但近年来我区空气质量、水质指标也不同程度地出现下降趋势,石漠化地区生态脆弱,生态修复和综合治理的任务仍然非常繁重。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绿色兴林,就是要保护好绿水青山,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林业必须承担起生态建设的主体责任,把加强生态建设、实现生态良好、扩大环境容量放在林业一切工作的首位,并把它作为林业最重要、最根本、最核心的任务。
一是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坚持保护优先、生态优先,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严守生态红线。加强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和森林公园建设,全面保护天然林资源、湿地和野生动植物,维护好生物多样性。加快构建石漠化生态治理区、优质特色林木资源培育区、珠江-西江生态涵养带和北部湾沿海生态涵养带“两区两带”生态安全战略格局。
二是培育扩大森林资源。绿色发展要有绿色资源来支撑。坚持把国土绿化作为林业工作的重中之重,深入实施“绿色广西”建设、石漠化综合治理、新一轮退耕还林、珠防林、海防林等重点工程。加快建设以培育大径材、珍贵用材为主的国家储备林基地;建设以红椎、西南桦、任豆、楠木、香椿、降香黄檀、柚木等为主要经营树种的全国亚热带珍贵树种培育基地;建设以八角、肉桂、油茶、板栗、核桃等为主要经营树种的特色经济林基地。
三是提升森林经营质量。通过造(新造林)、封(封山育林)、抚(森林抚育)、补(补植补种)、改(低效林改造)全面提升森林质量,提高林地单位面积蓄积量和产出率。坚持从实际出发,按照合理规划、因地制宜、科学种植、逐步调整的原则,调整优化树种结构,发展乡土树种、珍贵树种,培育混交林、大径材,提高森林质量效益。
开放活林 拓展林业发展新空间
随着生态问题政治化和生态治理的区域化、国际化,林业开放合作的内涵越来越丰富,领域越来越宽广。广西作为中国-东盟开放合作的前沿和窗口,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经过近年来的快速发展,林业已成为广西与东盟国家合作交流的重要领域,特别是2010年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启动后,双边林木产品进出口呈现强劲的增长态势。但与中央赋予广西的定位相比,与自治区党委、政府对林业的要求相比,还有很大潜力可挖。
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导致落后。开放活林,就是要围绕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准确把握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积极面对区内区外两个市场的竞争,加强与其他国家、地区和相关部门的生态合作、产业合作,努力形成深度融合的开放合作新格局。充分利用区内区外两个市场、国内国外两种资源,汇聚人流、资金流和信息流,把林业开放合作优势转化为生产力。坚持引资引智引技相结合,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推进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林业对外开放。鼓励开展国际环境管理体系、国际质量管理体系、森林认证和绿色林产品认证,积极利用世界银行贷款项目、欧洲投资银行贷款项目开展碳汇造林。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加强与东盟地区林业合作与交流,定期举办中国-东盟林业合作论坛和中国-东盟博览会林木展,让生态合作、生态互补、生态交融和林业产业合作成为新的发力点。
共享富林 带给百姓更多新福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当前,良好生态环境已成为人民群众最强烈的需求,人民群众由过去“盼温饱”到现在“盼环保”,由过去“求生存”到现在“求生态”;而且,林业对山区群众就业具有“磁吸效应”,对增收致富具有“倍数效应”,是促进贫困群众就业增收的重要渠道。近年来,广西着力推进造林绿化,大力发展林业产业,林业建设的成果已经成为美丽广西的底色和亮点,全区森林覆盖率达到62.2%,森林生态服务功能年总价值突破1万亿元;林业产业年产值达4300亿元,速丰林、特色经济林、林下经济、森林旅游等绿色富民产业为山区群众脱贫致富作出了积极贡献。但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相比,广西生态环境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宜居的热切期盼,部分山区群众依然守着绿水青山没有走上富裕路。
共享富林,就是要满足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产品的需求,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既是林业发展的出发点,也是林业发展的落脚点。
一是充分发挥林业生态功能。通过加强自然生态保护,加快推进造林绿化,增加森林碳汇,提升生态功能,增大生态容量,提供释氧固碳、涵养水源、防风固沙、降低噪声、调节气候等无形的生态产品,满足人民群众对清新的空气、洁净的淡水、宜居的环境等生态产品的需求。通过发展林产品精深加工、森林食品、生物产业等林业产业,为市场提供木竹制品、纸张、松香、干果、花卉苗木、森林食品等有形的优质生态产品。通过发展森林旅游、森林文化、森林体验和森林养生等,为社会提供丰富的生态文化产品。
二是全面推进城乡绿化一体化。以创建一批森林城市为抓手,将森林引入城市,重点发展景观林、公共绿地、湿地,大力发展乔木、灌木、草地组成的复合植被,增加城市绿量,构建城市绿色空间体系;依托“美丽广西”乡村建设系列活动平台,全面推进村屯绿化,围绕增绿增收双重目标,引导和帮助农民群众种植特色花木、珍贵树种和果树,建设一批“小花园”、“小果园”、“小茶园”,早日实现中国第一任林业部长梁希先生所描绘的美好境界:“无山不绿,有水皆清;四时花香,万壑鸟鸣;替河山装成锦绣,把国土绘成丹青”。
三是全面推进林业生态扶贫。发挥林业资源优势,帮助山区贫困群众通过发展林业产业脱贫致富。结合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石漠化综合治理等林业重点生态工程,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因村而异、因户施策,种下山区群众脱贫致富的“摇钱树”,大力发展特色经济林、速生丰产林、林下经济、森林旅游等特色产业,实现一村一品、一村一业。进一步健全完善生态补偿机制,探索有利于扶贫对象的生态效益补偿机制和资源开发收益分配机制,以及通过将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就地转为护林员等渠道,帮助山区贫困群众脱贫。
(作者为广西林业厅厅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