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在大棚里采摘辣椒。
公司员工在厂内给石斑鱼投料。
城区不断扩张,乡村版图压缩,农民的土地变得越来越珍贵。如何让有限土地“长”出更多钱,让守着土地的农民口袋越来越鼓?
转型——这是2月下旬记者在北海市银海区调查中听得最多的词语。近年来,该区着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果蔬注重发展设施农业,水产注重高效清洁养殖,林业则走精品路线。2015年,银海区农民人均纯收入1.1万多元,同比增长10.9%。
1 辣椒一亩收万元
今春寒潮让农户损失不小。而在福城镇宁海村却是另一番景象:一座座大棚里,红色、橙色、绿色的辣椒挂满枝头,喜悦的农民忙着采摘。
“这次寒潮影响了产量,但卖价不错。”村民叶植伟介绍说,眼下正是大棚辣椒上市季节,收购价格从往常每公斤3元涨到6元左右。4亩辣椒净赚了3万多元。仅去冬今春,全村通过大棚种植辣椒,亩收入近万元。
从2010年开始,当地政府出台系列针对大棚农业的扶持政策,财政每年安排不少于100万元专项资金。特别是2014年6月开展创建果蔬产业(核心)示范区以来,进一步加大对企业(合作社)、农户奖补扶持。其中,对升级改造大棚的农户每亩补助6000元以上;对流转土地用于发展大棚果蔬产业的企业和种植户也给予资金补助。目前,果蔬产业(核心)示范区大棚种植由2013年的1900亩迅速发展到3000亩,种植户由1000户增加到1560户,种植总面积由1万亩增加1.38万亩。
银海果蔬产业(核心)示范区去年12月被自治区党委、政府确定为第二批广西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点,也是目前北海市唯一的自治区级现代特色农业(核心)示范点。
2012年6月,中国灌溉排水发展中心投资2亿元,在福成镇、平阳镇建设高效节水灌溉示范项目,目前建成面积1.3万亩。广西大学农科院投入100多万元建设占地30亩的农业试验基地,聘请4名农业专家到示范区指导工作,培养了一批大棚种植、特色养殖能手。先后引进了哈密瓜、西瓜、蔬菜等18个农业新品种。
银海区还在果蔬产业(核心)示范区建设了农产品交易信息服务中心,在市内外一些大超市建立销售网点。由龙头企业(合作社)通过农产品信息发布平台和电商交易平台,及时发布销售信息,拓宽销售渠道,农产品远销广东、上海、浙江等地。
2015年,银海区的大棚设施农业实现产值4亿多元,纯利润近2.5亿元,仅这一项农民人均纯增收2200多元。
2 生态养殖效益高
绿树成荫,鸟语花香,流水潺潺。如果不是事先告诉你,置身平阳镇赤东村的宏昭公司养殖场里,你会认为自己走进一座公园。
“场内养有70多个品种的龟鳖,全部实现清洁养殖。”公司老总王大铭告诉记者,这里遵循自然养殖规律,采用海鱼、瓜果、红薯和南瓜等喂养龟鳖,园区内大大小小100多个养殖池塘闻不到异味。每天抽取地下水补充池塘,偶尔投放一些生石灰、漂白粉消毒杀菌,不使用不符合生态养殖的药物。池塘溢出的水流到水沟沉淀过滤后,再统一放入养鱼塘。
“我们养出的虾个头大、售价高,30亩净赚50多万元。”银滩镇禾沟村虾农林绍波笑得很开心。从去年2月开始,他采用南美白对虾套养罗氏沼虾模式,不但有效控制病害,节省虾药使用量,还提高了对虾品质和养殖成功率。“一公斤售价抵过去几公斤。”
高效清洁养殖模改变着当地传统养殖方式,让近八成养殖户尝到甜头。去年,当地海洋和水产畜牧兽医部门抓住时机,在辖区乡镇巡回举办多场次专题培训班,传授水生动物疾病防控技术要领等知识。目前,银海区拥有无公害产地养殖场8个,健康养殖示范场4个。
从2012年开始,银海区划拨专项资金,连续3年无偿提供龟鳖种苗和养殖技术,至今已扶持发展龟鳖养殖户1000多户。同时,大力发展对虾、沙虫、象鼻螺等名优水产品规模养殖,2015年该区名优品种养殖面积达到5.8万亩。
3 财源广进红树林
“发展精品林业是我们的主攻方向。”银海区林业部门负责人介绍,该区2015年完成林业总产值6.02亿元,而林业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10强。在“美丽北海·生态乡村”建设活动中,银海区去年完成村屯绿化89个,投资772.4万元,所需的树、草、花大都是农民自产自销。
银海区地处城郊结合部,交通便捷,地势平坦,阳光、雨量、地质条件非常适合种植罗汉松、沉香木、黄花梨、金花茶等珍贵苗木。2015年种植罗汉松、金花茶、沉香、黄花梨等珍贵树种和绿化树木共1.2万亩,其中罗汉松9300亩。
银海区有7000多亩红树林,主要分布在辖区旅游景区海岸线上。“别小看这片红树林,每年为群众增加7000万元收入呢。”当地政府领导介绍,2015年,北海金海湾红树林生态旅游区实现林下旅游产值2235万元,景区31户人家林下养殖海鸭实现产值1742万元。福成镇大坎村委大坎村叶业材养殖海鸭2万只,年销售额100万元,纯利润16万元。银滩镇曲湾村委王强养殖海鸭2500只,日产海鸭蛋100多公斤,纯利润15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