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社会的温度,取决于“底线”的刻度。2015年,我区大力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发挥民政兜底作用,坚持托住“底线”,最大限度减轻困难群众负担,编密织牢保障基本民生安全网,共筹资约64亿元,保障城乡低保对象、农村五保、灾民、孤儿、空巢老人等社会弱势群体基本生活。2016年,我区将有哪些新举措,为弱势群体兜底?日前,记者走访了自治区民政厅,为您一一展现。
1
建立基本生活兜底保障 提高城乡社会救助水平
【特写·镜头】 柳江县成团镇大荣村的覃桂梅早年丈夫病逝后,独自抚养两个孩子。覃桂梅身患慢性疾病,劳动能力有限,儿子由亲戚资助在柳州市某中学读书,女儿则就读于当地一所小学,家庭生活十分艰辛。
在当地民政部门的帮助下,去年,她的家庭被纳入了低保范围,从9月起每月获得了480元的农村低保金,覃桂梅激动地对工作人员说:“谢谢政府对我们的关心,我们会坚强地生活下去,小孩也会努力读书,争取以后回报社会。”
【聚焦·近景】 2015年,我区筹资54.54亿元为352万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对象足额发放最低生活保障资金,筹资5.41亿元为陆地边境0-3公里范围内约34万农村居民发放生活补助,筹集1.53亿元为全区2.37万名孤儿发放孤儿保障金补助,筹资8599万元新建农村幸福院1433个,筹资0.43亿元维修改造乡镇敬老院343个,筹资1.2亿元为全区1000多万户农户住房实施政策性保险。
全区城乡低保平均保障标准每人每月分别为404元和213元,比“十一五”末分别增加173元和116元,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1.8%和17%。城乡低保对象平均补助水平分别达到每人每月280元和125元,比“十一五”末分别提高125元和73元。全区农村五保集中供养对象月人均供养标准达344元,分散供养对象月人均供养标准达269元,比“十一五”末分别增加138元和142元。全面建立临时救助制度,下达临时救助资金1.7亿元,临时救助困难群众4.7万户次。
实行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两项制度。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信息数据库,全面落实“一对一”社会关爱帮扶制度。
下拨中央和自治区救灾资金1.1亿元,调拨衣被10多万件(套)、帐篷2000多顶等救灾物资,累计应急救助受灾困难群众50万余人,支持4242户因灾倒房户重建住房。下拨中央和自治区2014-2015年度冬春救助资金2.50亿元,救助245.53万人。
【聚焦·愿景】 2016年,我区将开展“精准救助年活动”,结合精准识别扶贫对象,把全区农村低保对象全部纳入精准识别范围,逐步建立完善精准识别纠错机制和责任追究机制,做到“应保尽保、应退尽退”。
健全完善城乡低保标准自然增长和调整机制,逐步提高低保标准,推动农村低保和扶贫开发政策有效衔接,确保低保制度惠及更多的困难群众。
全面建立健全临时救助工作长效机制,依托城乡村(居)党组织等机构,建立县、乡镇、村(社区)和服务组织“四级联网”急难对象主动发现、及时救助响应机制,做到早发现、早核查、早干预、早救助。
加快综合防灾减灾建设,根据灾情适时启动自然灾害救助预警响应和应急响应,自然灾害发生12小时之内,保证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初步救助。继续投入1.2亿元为全区1050万农户购买农房保险。
探索五保供养对象的分类分级管理,推进特困人员供养机构社会化改革。探索建立全区困境儿童的分类保障机制,落实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政策。进一步完善农村“三留守”人员关爱服务体系。
2
加强基本医疗救助兜底保障 助因病致困群众求助有门
【特写·镜头】 柳州低保户覃文献的妻子是一名慢性尿毒症患者,儿子还在上学,全家仅靠覃文献一人的劳动所得和政府每月发放的低保金填补家用,年医疗费用支出累计2万多元,给这个家庭带来了沉重负担。不久前,经民政局审批后,他妻子获得了1.2万元医疗救助金,暂时缓解了燃眉之急。
【聚焦·近景】 一人大病,全家返贫,这是不少困难家庭的生活写照。如何缓解因病陷入困境群众的“不能承受之重”?近年来,我区积极保障困难群众基本医疗权益,最大限度减轻其医疗支出负担,越来越多的困难群众成为了医疗救助的受益者。2015年,全区共支出10.52亿元医疗救助资金,救助困难群众265万人次,95%以上的市、县实现医疗救助经费即时结算服务。
【聚焦·愿景】 日前,自治区政府下发通知,部署在全区全面开展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工作,我区5类患有27种重特大疾病并造成医疗和家庭生活困难的城乡居民,在经过各种医疗保险补偿后,将可申请获得一定金额的医疗救助,拉开了2016年我区基本医疗救助兜底保障工作的序幕。
今年我区将加快建立和完善医疗救助管理信息系统,完善资金的管理和监控等相关功能,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医疗救助经费“一站式”即时结算机制。加强与卫计委、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财政、大病保险承保公司等相关部门的对接,确保各项医疗救助与基本医疗保障及大病保险制度的有效衔接,堵绝不合理的资金支出,让因病致困致贫、因病返贫的困难群众求助有门、受助及时,实实在在化解群众急难困境。
3
完善基本养老兜底保障 探索养老解困之路
【特写·镜头】 日前,走进兴业县的农村幸福院,一幕温馨和睦的景象映入记者的眼帘:老人们有的在读书,有的在看电视,有的在打牌下棋……欢声笑语,怡然自得。
幸福院内设有日间照料室、娱乐活动室、厨房、餐厅等场地,为老人提供休闲娱乐、日间休息、就餐服务,还设置了德孝文化长廊等孝老文化宣传设施,宣传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每逢重大节日,全村老少还在幸福院开展敬老爱老聚餐活动。老人们说:“自从有了幸福院,日子天天都开心过!”
【聚焦·近景】 2015年,我区筹资4.5亿元,实施“1521养老示范园区建设工程”和“农村养老服务中心建设工程”,新增养老床位2万张,比上年增长14%。
自治区政府出台了建设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验区意见,提出创建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验区,打造“一核四区”的养老服务业发展格局,得到民政部李立国部长的批示肯定。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养老服务业,“太和·自在城”等一批民间资本投资养老项目开工建设。
【聚焦·愿景】 2016年,我区将深入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研究推动各地以及相关部门出台具体办法,落实《关于促进养老服务业加快发展的实施意见》和《关于建设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验区的意见》。
加快广西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抓好全区养老服务机构公建民营、信息化建设、标准化建设、医养融合发展、人才培养等工作。开展养老机构星级评定和入住老年人能力评估工作,提升养老机构的服务能力和使用效率。
加快完善农村养老服务体系。继续实施“1521养老示范园区建设工程”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建设工程”,不断丰富养老服务产品,扩大产业规模,增强公办养老服务能力,不断壮大社会力量建设、兴办的养老服务,健全养老服务业市场机制,推动养老服务业持续健康发展。
坚守好民生底线
■点 评
一 菲
2015年,我区各级民政部门采取有效措施,完善基本生活、基本医疗救助、基本养老等三大兜底保障,底线加紧筑牢,保障网更为坚实,进一步纾解了民生之困。
扶贫攻坚是党中央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征程中作出的重大决策,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全部脱贫的目标。自治区党委十届六次全会提出到2020年全区现行标准下538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54个贫困县、5000个贫困村脱贫摘帽,部署了精准实施“八个一批”脱贫攻坚,其中就包括医疗救助解困一批、低保政策兜底一批。
新常态下,民政部门该如何作为,才能坚守好民生底线,保障和改善基本民生,让广大困难群众和特殊群体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笔者认为,只有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有力有效落实领域全覆盖、人口全覆盖、区域全覆盖的民政政策举措,确保三无人员、五保对象、特困群体、临时困难人员等及时得到救助,低保对象应保尽保。同时,应创新发展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全面完善社会救助、救灾减灾、社会福利等领域的机制体制,与全区社会保障和社会建设同步推进,不断提升民政为民服务能力水平,积极发挥民政兜底作用,才能落实好十八届五中全会“一个都不能少,一户都不能落”的要求,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