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南宁市扶贫工作综述:精准发力拔“穷根”

  生态乡村建设,令曾经贫困的马山县小都百屯村容发生了巨大改变,旅游项目的发展也让村民收入得到了明显提高。  

  百香果种植项目已成为贫困村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之一。  

  经过移民搬迁,隆安县屏山乡雅梨村三卡屯村民终于住进了整洁、舒适的新家。  

  马山县白山镇玉业村孝勒屯村民小组在开评议会。 

  消除贫困是全面建成小康的基本要求,拔掉“穷”根是脱贫攻坚的重大使命。2015年,南宁市扶贫办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全面落实中央及自治区关于扶贫开发工作的一系列重要指示,始终把脱贫攻坚作为重大政治责任摆在突出位置,把稳定解决扶贫对象温饱,尽快实现脱贫致富作为首要任务,坚持区域发展与精准扶贫相结合,注重突出重点、分类施策,整合资源、凝聚合力,创新机制、提升水平,有效地推进了全市扶贫开发工作,为“十三五”打赢脱贫攻坚战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精准识别

  打好扶贫攻坚战役基础

  早晨,沿着弯曲的山间小道向着镇龙大山奔进,快速消失在各村屯农户家中;夜晚,继续奋战、踏着月色星光返回……这是一支挂着“横县扶贫”工作牌的“骑行”工作队员每天的工作。自精准识别工作启动后,早出晚归活跃在乡间山路的入户识别9名工作队员成为横县镇龙乡六昌村一道寻常的风景,他们访农户、察民情、识真贫,真实记录扶贫攻坚第一线的各项数据信息,为打好南宁市扶贫攻坚“战役”奠定基础。

  去年10月以来,南宁市按照自治区要求,用3个月的时间开展精准识别贫困户贫困村工作,全市421个贫困村全部精准选派第一书记,按照1∶3的比例,派出单位再增派精准识别工作队员,帮助进村入户开展精准识别工作。六昌村的工作队,就是南宁市精准识别工作中一支普通的工作队。

  为使精准扶贫工作深入细致地开展,市扶贫办出台了《南宁市精准识别贫困户贫困村工作方案》,通过精准识别科学有效的程序把贫困村、贫困人口精准识别出来,并逐村逐户建档立卡,切实把扶贫对象摸清、把贫困底数摸清、把贫困状况摸清、把贫困成因摸清,进一步完善建档立卡数据库。同时,要求全市有贫困村的乡镇都要有专职扶贫助理,配备必要的办公电脑、打印机,实现联结互联网。每个贫困村有专门工作人员对数据库基础数据进行更新和维护,及时掌握扶贫对象生产生活情况,获得扶贫项目、扶贫资金扶持情况,开展脱贫管理和返贫认定。实现户有卡,村有册,乡镇、县区和市有信息平台,做到底数清、情况明。

  为督促各县区做好精准识别工作,市扶贫办出台了《关于开展南宁市精准识别贫困户贫困村工作督查的通知》,由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成立督查组,对各精准识别各阶段工作开展督查。督查组由市政府督查室一名分管领导任组长,下设6个督查小组,分别从市发改委、市教育局、市民政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农委、市水利局、市扶贫办等部门抽调人员组成。在精准识别的3个月时间里,市扶贫办还组织开展了9次督查,平均每10天督查一次,并全市通报督查结果。通过实地问访、查阅资料、召开座谈会、听取汇报、核实数据等方式对精准识别贫困户贫困村工作动员及培训阶段、入户调查各阶段情况开展专项督查。

  市扶贫办主任叶盛介绍,我市精准识别贫困户贫困村工作共完成入户评分的农户户数405423户,其中贫困村农户户数306853户;非贫困村在册贫困户户数57981户;非贫困村新申请贫困户的农户户数39624户;移民安置点农户户数965户。共完成对1633918人的房产信息检索工作。截至目前,2015年精准识别贫困户分数线与2013年、2014年精准识别建档立卡户分数线已划定,其中,2015年贫困户平均分数线为70分,达到此分数线的有10.9万户40.3万人,目前已进入公示、公告阶段。

  生态移民

  帮助贫困群众挪“穷窝”

  “早也盼来,晚也盼,盼着村里出太阳……”多年来,隆安县屏山乡雅梨村三卡屯的贫困居民们,期待着他们心中的“太阳”带领他们走出贫瘠、脏乱又充满隐患的老村屯。终于,在2014年,三卡屯等来了自治区红十字会委派的第一书记方婧,从此开始了生态移民的步伐。

  两年多以前,雅梨村三卡屯的139名村民仍住在“三分土地七分石头”的大山深处。由于人均耕地不足1亩,加上仍住着几十年前修建的木质房屋,危险隐患极大,三卡屯村民生活十分艰苦。而从踏入雅梨村的那一天起,方婧就被三卡屯村民艰苦的生活环境所震撼。“三卡屯原来的环境可以用恶劣来形容。”方婧描述道,当时老百姓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改善村庄的基础设施和生存环境,和寻找适合当地发展的种养产业,打破原本单一且低产出的格局。

  为了帮助村民改变生活环境,方婧积极寻求社会各界的关注和支持,并充分利用后援单位红十字会在社会募捐方面的资源,“一年多来,自治区红十字会一共为雅梨村争取了150万元的援助资金。”方婧说,利用这笔资金,雅梨村积极配合党和政府关于开展生态移民、生态乡村等中心工作,援助实施整村搬迁危房改造、人畜饮水、巷道硬化等项目,使雅梨村基础设施建设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后盾单位在三卡屯的搬迁中还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方婧说,正是由于红十字会通过社会募捐的形式,争取到中国国家画院无偿援助的64万元才帮助了三卡屯36户村民进行整村搬迁。2014年年底,“新三卡屯”的房屋主体及屯内巷道硬化全部完工,四排整齐的新房坐落在青山环抱之中,房屋坚固、路面平坦、通水通电,村民生活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三卡屯也因此成为屏山乡生态移民示范点。

  同样是扶贫生态移民工程的受益者,南宁市众多贫困村已告别石漠化、土地贫瘠、饮用水肮脏的荒山,落脚灯火辉煌的新村,住进宽敞的新房,用上干净的自来水,走上了四通八达的硬化路……全市的生态移民村里,每一家都有着不同的故事,幸福却是共同的景象。

  2015年,南宁市实施扶贫生态移民搬迁1449户5250人,其中贫困户占83.03%。计划在隆安县、马山县、良庆区各选1个安置区实施精准扶贫生态移民示范区建设。南宁市从2015年自治区第一批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争取到222万元的扶贫生态移民专项资金。目前,马山县、隆安县、武鸣县、良庆区正在编制本县区2015年扶贫生态移民工程实施方案以及开展项目前期工作。“十三五”期间,南宁市还将帮助近10万人实施扶贫生态移民工程。

  产业扶持

  “滴灌”到村到户助推贫困群众换“穷业”

  2015年,南宁市共投入产业化扶贫资金6227万元。依据贫困村实际、贫困户意愿及市场需求,发展百香果、中药材(铁皮石斛、杞子、金银花、穿心莲、牛大力、牛蒡等)、种桑养蚕及桑菇配套、园林苗木、沃柑等种植产业共计12876.6亩,养鸡25.23万羽,养杜东母猪3843头等。

  产业化扶贫的投入,令南宁市贫困村农民生活发生了不小的变化。

  在西乡塘区坛洛镇富庶村香蕉种植基地里,近5000亩香蕉林里挂满了沉甸甸的香蕉,一辆运输车正停在种植基地,等待着运往全国各地。这是该村村民去年的又一项收入。在富庶当地,富庶淀粉厂、富庶百香果基地和香蕉基地等龙头企业通过整合农户的土地来规模种植,效益较好。同时,村民们不仅通过土地流转方式取得分红或租金,还可以到公司或基地打工,实现收入增加和就近就业,使得不少贫困户逐步摆脱贫困。

  几年前,富庶村还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贫困村,全村总人口6773人,主要种植香蕉、百香果、木薯、南瓜等经济作物。由于地处城乡结合部而且离市区较远,地域经济发展缓慢,农民收入水平偏低。不过,产业的发展,却实实在在地改变了村民的收入结构。“我在公司里承包了60亩香蕉地,单单种香蕉年收入就有4万元左右,还能免费学到很多技术知识。”正在香蕉地里忙活的村民陆世繁告诉记者。与此同时,陆世繁还凭借在公司做“挑工”以及土地流转之后的分红,不用外出打工在家门口就能赚到钱。“以前自己种植木薯收入不高,现在有了企业,一年下来年收入能达到五六万元。”他说。

  同富庶村一样,2015年,南宁市其他的贫困村也从自治区第一批财政专项扶贫资金中的“切块到市县”资金10510万元中,得到了2252.03万元用于发展种植百香果3192.2亩、中药材3230.4亩、核桃3872亩、种草养牛80亩、柠檬种植680亩、蔬菜种植1600亩、黑皮甘蔗210亩、油茶650亩、大青枣200亩、火龙果372亩、山葡萄500亩、韭菜400亩、茱萸250亩,养殖鸡25.25万羽、杜东母猪3843头等。

  目前,全市已完成百香果、中药材、火龙果、核桃、大青草、韭菜、茱萸等产业6867.2亩。其中隆安县完成种草养牛80亩,柠檬种植680亩,蔬菜种植220亩;上林县完成核桃种植3872亩,横县完成百香果种植351.2亩;邕宁区完成百香果种植324亩,牛大力种植147亩,火龙果种植230亩,韭菜种植180亩,茱萸种植255亩;良庆区完成百香果种植300亩,火龙果种植100亩;西乡塘区完成大青枣种植200亩;江南区完成百香果124亩,中药材种植60亩;兴宁区百香果种植50亩,中药材种植350亩;其他县区正在开展项目筹备动员工作。

  教育扶贫

  帮助贫困群众拔“穷根”

  梁惠华和马新媛是南宁市第一职业学校2010级中式烹饪班的学生,由于家庭非常困难,求学期间两人曾多次面临辍学,但后来她们在学校申请了广西贫困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学历教育的贫困助学金,连续两个学年都得到了“雨露计划”扶持,使她们顺利地完成了学业,并且双双在2013年考上了广西师大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专业攻读本科。

  辅助贫困学子完成学业,不仅让寒门学子有了继续求学的机会,也让他们有了更加美好的明天。近年来,南宁市重点推进优先享受教育资助项目和扶贫培训补助项目。在推进优先享受教育资助方面,为了实现“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的承诺,市教育部门着力建立健全学生资助体系,在广西最早探索实施“统一管理、银行代发”的学生资助机构集中统一发放管理的“南宁模式”,畅通了助学金支付渠道,极大地防止专项资金被套取、挪用和滞留等违规违纪现象的发生,确保助学金及时足额发放到人。据统计,2015年,南宁市预留教育精准扶贫和“雨露计划”培训“切块到县”财政扶贫资金达2100多万元,相比往年有所增加。

  开展教育精准扶贫扶持贫困家庭子女上学就业,是扶贫部门一项全新工作,也是广西扶贫开发工作机制的创新。为了使政策措施落实到位,市扶贫办明确年度目标任务,支持培育当地产业发展需要的技术人才,真正把教育精准扶贫作为“拔穷根”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的基础性工程来抓,确保了全市教育精准扶贫工作的顺利开展。

  在具体落实教育精准扶贫政策上,2015年上半年,市扶贫办依托广西农村贫困对象建档立卡系统,从2014年年底全市136686贫困户中,筛选分析甄别出教育精准扶贫培训对象147517人。为了资助、引导农村贫困户初中、高中毕业生和青壮年劳动力接受学历教育,提高扶贫对象的素质,增强就业和创业能力,实现脱贫致富,我市各级扶贫部门还根据“雨露计划”的具体内容,对考取中、高职及大学一本、二本的贫困户子女开展了相应的资金补助,使去年考取大学的6904名学生获得了相应补助。

  同时,我市定期开展“雨露计划”宣传月活动,加强教育精准扶贫的政策宣传。各级扶贫部门则把扶持资助贫困家庭女子上学就业作为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来抓,对帮扶对象在校就读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子女进行全程跟踪,直至其完成学业和就业。扶贫部门的举措为贫困家庭子女完成学业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据统计,截至12月25日,已有考取普通高校本科学历教育的贫困户学生2119人提交申请,有2551人考取职业学历教育的贫困户学生提交申请,经审核,有本科学历学生1154人,职业学历学生1556人通过审核公示,全市共发放补助款1043.8万元(本科生5000元/人、中高职学生3000元/人),帮助贫困户摆脱因学致贫,帮助其增强自我发展能力,提高农业生产技能,实现增产增收。同时,在2015年开展的农民实用技术培训中,南宁市已投入18.5万元,培训农民4334人次;投入26万元,对421个贫困村的“两委”班子成员开展精准扶贫培训。此外,各级机关、企事业单位还与贫困户结对帮扶的责任人密切联系贫困户,帮助贫困户摆脱因学致贫,增强自我发展能力,提高农业生产技能,实现增产增收。

  基础设施

  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

  在良庆区那陈镇西盛村担任第一书记的杨华,第一次走过这条既颠簸又难行的村道——在这个良庆区最远的村庄,单是从那陈镇到村里,都要走50分钟,而且一路都是坑洼不平,小轿车基本无法通行。正是因为第一次进村留下的深刻印象,让杨华意识到,西盛村最迫切需要改造的是——道路。“后来我在村民中调研了解到村民们多年来最希望看到的就是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杨华说,不仅是通往村外的道路破烂不堪,村里仍有11个村屯道路并未硬化,使各屯村民往来极度困难。

  为了尽快解决问题,杨华主动与上一级相关扶贫部门进行沟通,积极争取政策支持。与此同时,主动到城区扶贫办、农林水利局、水库移民局、交通局和镇里的农业服务中心,细致地了解每一项扶贫政策和当前的重点扶持方向。最终,村里得到了第一笔扶持资金——114万元,成功帮助西盛村修建了一共3.8公里的村屯路。同时,后盾单位交通局也为西盛村投入105万元修通了西盛村与七齐村之间3公里的村道。“这条道路的修通,意味着我们再也不用走原来那条颠簸难行的老路了。”杨华说,从此以后,西盛村去镇上的路程时间缩短了近一半。

  不仅是西盛村,事实上,2015年南宁市继续加大实施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全年共投入贫困地区基础设施财政扶贫资金1.349亿元(其中中央和自治区资金4783.28万元、市本级资金6822.8万元、县区配套912.6万元、对口帮扶资金875万元,其他资金97万元)用于修建屯级道路394条435.75公里(其中砂石路6.93公里、硬化路428.82公里),独立桥梁3座,小型人饮工程项目3处,灌溉工程1处。截至12月31日,贫困村通屯道路硬化项目已竣工335条361.48公里。

  此外,市扶贫办还争取到2015年自治区扶持1968万元、市级配套资金1540.8万元,实施“美丽广西·生态乡村”屯级道路专项活动项目,计划修建屯级硬化路124条123公里,目前已全部竣工;利用市内发达城区、开发区对口帮扶资金875万元,改善“三县一区”基础设施落后面貌。

  “十三五”

  吹响全面脱贫“冲锋号”

  2016年是深化扶贫体制机制改革、深入推进脱贫攻坚的第一年,也是全面总结“十二五”扶贫规划,实施“十三五”脱贫攻坚战的开局之年。市扶贫办将深入贯彻落实中央、自治区、南宁市精准扶贫相关精神,以“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问题为导向,全面推动扶贫改革创新各项任务的落实,扎实开展2016年脱贫攻坚工作。力争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0万人以上,重点县、片区县及贫困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高于全市平均水平1个百分点以上。

  目前,我市正在组织起草扶贫开发“十三五”规划,拟编制一个总体规划——《南宁市农村扶贫开发“十三五”规划》和3个分项规划——《南宁市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十三五”规划》《南宁市“十三五”特色产业扶贫规划》《南宁市滇桂黔石漠化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实施规划(2016-2020年)》,还将陆续出台“2+10”脱贫攻坚实施方案,为实现到2020年全部消除贫困提供政策支撑。

  建立健全精准扶贫工作机制。按照中央、自治区和市委、市政府的统一要求和部署,扎实开展脱贫攻坚,建立健全工作机制,要努力抓好贫困对象的动态管理工作、健全结对帮扶工作机制、落实帮扶措施等3项工作。

  继续抓好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扶贫项目。计划争取自治区安排2500万元、市本级安排24200万元实施基础设施建设,市本级计划投入3300万元实施精准扶贫示范村建设,进一步改善贫困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市本级计划投入2500万元用于扶贫产业开发工作。

  进一步加大金融扶贫工作力度,加快与各级金融部门探索建立金融改革与精准扶贫合作对接机制,发挥政策性金融和商业性金融的互补作用,整合各类扶贫资源,开辟扶贫开发新的资金渠道。加大财政贴息奖补力度,利用好扶贫信贷风险补偿资金,切实增强对连片特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金融支持。

  继续加大社会扶贫工作力度,完善社会扶贫工作制度,落实市直机关单位、企业定点帮扶贫困村工作,充分利用市内发达城区对口帮扶贫困县区资金着力开展综合项目建设,引导村屯建立邻里帮扶机制,协助贫困村“第一书记”开展好驻村帮扶工作。

  认真抓好教育扶贫、扶贫生态移民和旅游扶贫工作,抓好“雨露计划”教育培训,落实好一本、二本及中高职学历教育补助政策,对贫困家庭子女实行“应补尽补”。推进扶贫生态移民工程。加强旅游扶贫工作,支持贫困群众参与旅游产业,增加收入。

  打好“十三五”脱贫攻坚战任务艰巨、形势紧迫、任重道远,市扶贫办将切实把脱贫攻坚抓紧抓准抓到位,并在精准施策上出实招、在精准推进上下实功、在精准落地上见实效,以崇尚实干、狠抓落实,努力做好2016年扶贫开发工作,确保全面完成各项目标任务,为实现全市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本版图片由市扶贫办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