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规模扩张走向创新驱动 广西新型工业化"十二五"脚步铿锵

  五年砥砺奋进,五年魅力绽放。

  2015年12月24日,西部第一座大型商用核电站防城港核电二期工程获得国务院核准开工。同年10月,防城港核电一期工程1号机组并网发电。

  2015年12月25日,目前世界上最先进、最具竞争力的全连续式不锈钢五连轧生产线在北海正式投产,广西不锈钢产业迈入全国第一梯队。

  2015年12月27日,中国中车“南宁地铁南宁造”车辆正式下线,广西诞生第一个城市轨道交通产品;当天,南宁源正全铝车身新能源客车整车下线,南宁高端装备制造业实现重大突破。

  “十二五”期间,广西坚持产业优先发展,着力打造“14+10”新型产业体系,努力做大做强做优工业,全力扩量、升质、优结构,新型工业化脚步铿锵。

  强工业: 增速位居全国前列

  自治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工业和信息化发展,2009年以来制定了做大做强做优工业的决定等一系列文件,尤其是2013年召开的全区工业发展大会,提出大力实施“工业强桂”战略,出台了加快新型工业化实现跨越发展的决定和配套文件及支持工业发展的财税、金融、土地、人才、政务服务、激励扶持等一系列政策措施,为加快推进我区新型工业化跨越发展理清了思路、指明了方向,营造了更加优良的环境,广西工业经济规模和实力不断快速提升。

  据统计,2010年至2014年,全区全部工业总产值由1.17万亿元增加到2.16万亿元,增长0.85倍(翻0.89番);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由9644.13亿元增加到2.05万亿元,增长1.12倍(翻1.08番)。全部工业增加值由3860.46亿元增加到6065.34亿元,增长0.57倍(翻0.65番),年均增长14.5%,总量排全国第19位,比2010年提升2位,居西部第4位;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6.8%,增速均排在全国前列(其中2012年增速排全国第1位)。工业运行质量和发展潜力居全国前列。

  与此同时,我区工业支撑作用日益增强,工业对全区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1%,支撑全区约42%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成为拉动我区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2010年至2014年,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由9235.9亿元增加到1.85万亿元,增长1倍;工业实现利润从717亿元增加到964亿元,年均增长15.6%;工业税金从559亿元增加到911亿元,增长63%,年均增长22.5%。工业从业人员由362.83万人增加到近500万人,带动全区70%以上的就业。

  调结构:

  转型升级势头强劲

  2015年岁末,北海三诺智慧产业园,4000多名产业工人正紧张工作。每天,近1万台联想最新型智能云终端笔记本电脑、3万多台各式音箱以及海尔、宏碁等一批知名品牌产品从这里走向国内外。

  “十二五”期间,在北海、南宁、桂林“三虎”的强力带动下,广西电子信息产业强势攀升,继2014年成为广西千亿元产业之后,2015年有望跻身广西“2000亿元产业俱乐部”。

  年末的柳州市柳东新区,每隔1分钟约有3辆汽车下线,柳州汽车城的产业大军开足马力,冲刺年产汽车230万辆的目标,柳州汽车产量排名有望上升至全国第三位。

  “十二五”期间,广西加快工业结构调整,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航空铝材、稀土加工、机器人、电子芯片、光电通信、电子软件、高端装备、特色医药发展势头强劲。

  2010年至2014年,全区汽车、机械、电子等先进制造业产值年均增长24.6%,高于规模以上工业3.3个百分点。高技术产业增加值高于规模以上工业7个百分点左右。石油、化工、建材、冶金、有色金属、电力等六大高耗能行业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区的比重由43.4%下降到32.6%。六大高耗能行业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占全区的比重由42%下降到38.6%。

  制糖、电解铝、火电、新型干法旋窑水泥、林板等我区主要资源型行业全面推行循环经济,相关企业循环经济主要技术指标达到国内一流、国际先进水平。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70%,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制糖企业循环利用率达到100%,糖业综合利用产值占食糖产值的比重提高到40%,稳居全国第一位。发布国内第一个工业行业循环经济评价考核地方标准,打造循环经济示范省区。

  重创新:

  “广西创造”闪亮登场

  新常态下,技术进步和创新成为决定成败的“胜负手”,广西比以往任何时候更注重技术创新。

  近几年,全区工业系统坚持把技术创新作为推动工业发展的引领和支撑,积极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广西创造”的力量全面提升。

  据统计,2011年至2014年的4年间,全区更新改造投资总额是改革开放以来至“十一五”末的2.43倍,工业投资总额大于交通运输、房地产开发、农林水、商贸流通等投资的总和。

  两化融合不断推进。2014年,我区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发展总指数为67.79,位列全国第17位、西部第3位。其中,工业应用指数位列全国第7,西部第2。

  2010年到2015年末,全区企业创新平台由161家增加到563家。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R&D)经费由43亿元增加到100亿元。工业企业发明专利申请量由488件增加到1.0854万件。

  “广西创造”力量的增强,带来的改变是一批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取得突破,一批新产品填补国内空白。

  特微分子右旋糖酐铁注射液制备工艺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节能环保型低聚合度聚磷酸铵水溶液生产技术等达到国内领先水平,风行新MPV(S500)、船舶用高性能铝合金等一批重点新产品实现产业化。

  朗科闪存技术和产品占据国际领先地位,油电油气混合动力发动机投放市场,300吨重型海洋平台起重机交付使用,发泡陶瓷新材料、航空用高性能大规格铝合金、3D打印机等研制成功。广西碳歌环保轻质陶瓷保温墙板荣获第十六届中国工业博览会银奖。

  稳存量:

  传统产业生机勃发

  在广西,钢铁、石化、有色、建材、食品等传统产业板块体量较大,在相当长时期内对经济增长仍具有重要支撑作用。“十二五”期间,广西不断提升传统产业的价值链和产品附加值,由“铺摊子”转为“上台阶”,成效明显。

  到2014年,成品糖、微型汽车、轮式装载机、柴油内燃机、多功能乘用车等产品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人造板产量排名全国第3位,蚕茧产量占全国的44%,连续10年位居全国第一,桑蚕丝产量占全国的25%,连续5年位居全国第一,广西已成为全国最大的茧丝主产省区。

  千亿元产业由2010年的3个(食品、汽车、冶金)增加到2015年的10个(食品、汽车、冶金、石化、机械、建材、电力、有色金属、造纸与木材加工、电子信息),千亿元工业园区从无到有。

  “十二五”收官之年,柳钢喜讯频传:企业生铁、粗钢、钢材年产量齐上千万吨历史新台阶;2015年,冶金工业规划研究院(MPI)发布“2015年度中国钢铁企业综合竞争力测评结果”,柳钢列第13位,与宝钢、河北钢铁、沙钢等前20位的钢铁企业组成第一方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