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期间来宾市加快水产畜牧发展回眸

“畜”势勃发唱牧歌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十二五“期间,我市大力发展草食动物养殖,加快推进生猪、肉牛两大产业基地建设,吸引了一大批大型养殖企业扎根落户,为我市畜牧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近日,记者走访了我市一些大型养殖企业,探寻这些企业给当地带来的变化。

  大项目促进大增收

  走进武宣金泰丰农业科技公司的肉牛繁育场,一头头体型健硕、毛发鲜亮的夏南牛正悠闲地晒着太阳,不时吃上几口饲料。经过几年的发展,该繁育场规模已达到存栏优质肉牛3100头,能繁殖母牛2100头,成为黄河以南地区最大、繁育场母牛存栏数量在全国排名第三位的大型繁育场。

  据该公司董事长陈仁杰介绍,当地甘蔗种植面积广,甘蔗尾梢成为肉牛的主要饲料,公司以每吨150元的价格,每年收购甘蔗尾梢4万吨,不仅解决了饲料问题,同时每年为蔗农增加600万元以上的收入。

  如今,该公司推行以“甘蔗(尾梢)-养牛-沼气-甘蔗(牧草)”为主要模式的循环经济给当地带来了积极的变化,甘蔗尾梢变废为宝,减少了牛场的青饲料供应和污染处理排放成本支出,让牛场和蔗农双赢。

  “仅今年,我市水产畜牧业固定资产投资达9.49亿,同比增长46%,完成全年任务的211%。”市水产畜牧兽医局局长黄世硬说道。

  “十二五”以来,我市紧紧围绕“建设大项目,发展大产业,促进大增收”思路,以加快推进生猪、肉牛两大产业基地建设为主攻方向,发展重大项目建设,推动水产畜牧业经营方式由农户分散经营逐步转向集约化经营。一大批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如雨后春笋般扎根来宾,先进的生态环保生产经营理念,成为我市水产畜牧业快速发展的强大引擎。

  2015年,全市水产畜牧业总产值达73.87亿元,占大农业总产值45.02%,比2010年增加11.5个百分点,水产畜牧业在农业农村经济中的份额稳步提高。

  特色养殖成增收新亮点

  在武宣县东乡镇达昊村,大瑶山上蜿蜒而下的清澈泉水不仅润泽着这里的一草一木,也给当地群众送来了致富新门路——养殖大闸蟹。去年8月,在相关部门的协助下,当地成立了养殖大闸蟹的养殖公司,从洪泽湖引进长江绒螯蟹苗发展特色养殖。

  如今,一年多过去,大闸蟹不仅成为当地新的经济增长点,还成功带动了周边的桐岭镇、三里镇等农户养殖大闸蟹,养殖面积达200多亩。

  重点推广生态健康、清洁的水产养殖模式,是“十二五”期间,我市水产畜牧产业发展的新思路。近年来,我市通过加大对大闸蟹、大鲵等水产名特优产品推广,重点扶持一批特色渔业生态养殖基地,建设高效生态和健康休闲渔业生产基地,成效显著。

  “过去,我市名特优水产品养殖主要以土塘角为主,经过几年的努力,已形成了黄沙鳖、黄喉拟水龟、鳄龟、大闸蟹等多元发展新局面。”黄世硬说,当前全市水产品总产值达3.92亿元,庭院水产养殖户达782户,我市水产养殖发展已成为农民增收、经济增长的新亮点。

  强化监管保安全生产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水产畜牧产品质量是否安全有保障,是事关百姓利益的一件大事。

  “十二五”期间,为让全市人民吃上放心肉、蛋、奶,我市畜牧部门坚持从产品源头抓起,健全完善监管机制,严格落实检疫监督,通过建立全市监管对象数据及基本信息台账,加大对“瘦肉精”、三聚氰胺、饲料违禁添加物质进行检查,同时实施电子出证制度,使生猪定点屠宰厂(场)监管率达100%,并投入1500多万元扎实推进市本级、兴宾区、忻城县和武宣县动物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项目建设,着力打造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体系。

  据统计,仅今年全市检查兽药、饲料生产企业12个次,检查兽药、饲料经营企业1324个次,检查养殖场1758个次,检查生鲜乳收购站5个次,检查生鲜乳运输车辆3辆次,检查生猪收购贩运企业136个次,检查屠宰企业427个次,总共出动车辆1248辆次、执法人员3966人次,查处案件28起,罚没金额2.674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