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州市渔业养殖跨越发展:“以养为主”成气候

  钦州,是“中国大蚝之乡”,这里孕育着15万亩大蚝,盛产青蟹、对虾、石斑鱼等名贵海产。同时,特色水产养殖独树一帜,素有“天下名龟出钦州”,庭院龟鳖走俏一方……每到“收海”季节,在钦州市沿海处处是“鱼儿欢歌人欢笑”的图景。

  A 转方式:“以养为主”成主调

  从钦州市龙门港镇往外,一排排蚝排、渔排伸向深海,这里是钦州市的渔业生产基地。连片养殖是钦州水产渔业的重要特征。

  “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深化结构调整,让渔业生产实现由‘以捕为主’向‘以养为主’的根本性转变,连续16年实现捕捞产量零增长。”钦州市水产畜牧兽医局局长李远钦告诉记者,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调结构、优布局为双擎,坚持推动落实“发展特色养殖、培育优势品牌、促进农民增收”的发展思路,钦州市渔业养殖有了质的飞跃。

  目前,钦州市建成水产规模养殖基地面积27.66万亩,占全市水产养殖面积的65.9%,建成5个万亩大蚝连片养殖基地,1个万亩连片对虾养殖基地,1个万箱海水名贵鱼类网箱养殖基地,建成对虾大棚越冬规模养殖、罗非鱼越冬养殖、现代化机械数字电控自动化对虾健康养殖等示范点6个,为稳定供应奠定坚实基础。

  据权威数据,钦州市的大蚝、水龟、海鸭养殖量全国第一,对虾养殖全区第二。“钦州大蚝”“钦州石金钱龟”“钦州青蟹”“钦州海鸭蛋”“官垌草鱼”“钦州鲈鱼”等6个水产品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登记数量是全区之最。

  今年1-11月,钦州市水产品产量49.34万吨,比上年同期增长3.35%,预计全年可达54万吨,比2010年增长24.31%。

  B 产业化:造就水产大品牌

  茅尾海边,由83户专业培育蚝苗的养殖户组成的沙井养蚝专业合作社,每年生产2500万串蚝苗主要销往广东、海南等地。合作社理事长钟应桥说,一串蚝苗串,仅需9分钱的制作工钱,但等蚝苗附上生长后,市场价可达4元。通过小小的“金串串”,合作社农民一个月可赚4000-5000元,每年大概有2200万到2500万蚝苗串出售,每年产值将近1亿元。

  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产业链逐步完善,养殖协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等新的经济组织形式,活跃在钦州市渔业养殖领域。

  当前,钦州市水产畜牧业农民合作组织和行业协会227家,通过畜牧业龙头企业、农民经济合作组织和行业协会带动发展的畜禽养殖占全市总量的2/3,有效推动了产业发展。

  这些合作组织和行业协会,一头连着农户,一头连着市场,通过集成利用资金、技术等要素,组织“抱团”参与市场竞争,有力推进了渔业生产经营标准化、专业化、集约化和品牌化。同时,该市水产畜牧行业还有广西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5个,广西水产畜牧行业重点龙头企业28个,市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19个。

  “特色+绿色”同步发展。钦州市水产渔业生态养殖的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水平不断提升。全市建成水产畜牧产品无公害产地认定认证基地62家,部、区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25家,一批养殖场获得水产品出口备案,全市无公害水产品产地面积达到2864公顷,水产苗种、水产畜牧产品例行监测合格率98%以上。本月初,钦州市荣获“全区水产畜牧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市”。

  C 探新路:避风险装上“安全阀”

  2014年,一场台风让钦州市的水产渔业跌到“冰点”,一夜之间,千里蚝排从海面上消失,仅重点养殖区龙门港镇等地,就有3.69万亩吊养的大蚝损失达13.9亿元。

  针对海水养殖投入大、风险高问题,钦州市积极探索创新养殖保险。7月31日,钦州市举行了大蚝养殖保险签约仪式,成为广西首个成功开展水产养殖保险试点市。10月21日,受台风“彩虹”影响的钦州港大蚝养殖户得到保险公司的首笔赔付款,参保的117户1480亩大蚝养殖户获得理赔,共赔付保险金55.38万元。

  新技术以项目为载体纷纷落户钦州,也给钦州水产养殖业安上“双保险”。在钦州港青菜头海域,一群圆形的黄色网箱十分显眼,这是深水抗风浪养殖法,这批网箱成功地避过“威马逊”大风。“这个技术应用得到国家水产和研究部门的肯定,目前正在开展多地试点。”钦州市水产局副局长胡兰芬说。

  近海养殖风险大,钦州市开始探索离岸养殖。在钦南区尖山镇,一个形如机场候机楼的养殖场引起记者的关注。这是大棚养殖对虾新技术,该基地利用咸淡水加自动温控技术,养殖对虾不受天气的影响,养殖效益很好。类似的离岸养殖,还有“工厂化循环水养殖青蟹”“大蚝清洁养殖”等,今年钦州市共实施新科技项目15个,投入资金1000多万元。

  与此同时,钦州市扎实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加快夯实发展基础。两年来,共引进福建华港农牧集团30万吨饲料厂、钦州大蚝标准化观光示范养殖深加工一体化、钦州东盟农产品大市场万吨冷库和水产品加工厂等6个水产畜牧业投资项目,总投资17.1亿元,为行业加快发展奠定了基础。